沉默有时比喧嚣更有力量,这不仅是人际交往中的古训,也是投资市场的至理。若将其应用于股市之中,尤其是A股近期的起伏走势,更显得意味深长。本周A股三连阳之后,周四三大指数震荡分化:沪指微涨,创业板调整;虽短暂承压,但整体市场仍具韧性,资金仍在科技成长与周期制造等板块活跃。周五,沪指震荡回调小跌约0.12%,尽管盘中一度创年内高点,但最终表现相对平淡。在这样的格局下,谁能真正掌握节奏?沉默者往往能在波动之间,等待时机、看清风向,而非被表象所扰。
很多人把股市当成角斗场,觉得只有发声、下注、追涨、杀跌,才能体现参与感和掌控力。然而,真正的投资者,恰恰懂得保持“沉默”。短线看的是情绪,中期看的是政策,长期看的才是逻辑。在情绪波动频繁、变幻莫测的A股,沉默不是不参与,而是选择在信息极度碎片化、噪音极大时,降低频率、过滤干扰、静观其变。正如近期大盘反复试探3600点关口,在AI、半导体、军工等高弹性板块躁动之时,沉默者更能洞察背后的逻辑:AI行情并未终结,但高位震荡加剧,主力在轮动;周期板块虽现复苏迹象,但缺乏政策实锤支撑。市场已不再是“随便买就能涨”的上升通道,而是步入一个考验判断力与定力的新阶段。
政策层面,市场的“静默”与政策节奏息息相关。近期,监管层虽未推出重大刺激政策,但中长期“反内卷”政策正逐步缓解“增收不增利”的困境,有望提振企业盈利预期。此外,国家在AI、育儿补贴、智能制造等方向持续发力,或成为中报高增长板块的催化剂,如AI产业链、新消费、创新药及婴童概念等。与此同时,在资金层面,流动性依旧宽松,杠杆资金、私募基金及行业ETF持续入场,北向资金回流也因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升温而提速。这些信息大多藏在政策节奏和宏观调整中,并不大张旗鼓,但却暗中积蓄力量,值得投资者静心观察,而不是追风逐热。政策本身亦有“沉默期”与“爆发期”,而赢家往往是那些在沉默中悄悄布局的人。
政策的脉动,常常是布局时机的指引。中国证监会在周五收盘后表示,将稳步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协同发展,深化市场、产品和机构开放,吸引更多国际资本。针对包容性提升或引发IPO大规模扩容的担忧,证监会强调,将严把发行上市入口关,坚持逆周期调节,不会出现大规模扩容,并在吸纳优质企业、优化监管服务的同时促进二级市场活跃。下一步,将培育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完善“长钱长投”政策体系,推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和公募基金改革;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发展多元股权融资;完善上市公司监管体系,推进并购重组改革,强化分红回购激励与财务造假惩防,推动上市公司在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回报投资者。
其实,沉默并不是不作为,而是一种更高阶的应对姿态,是投资者不可或缺的修行。A股虽展现出震荡偏强格局,但短期仍需警惕回调压力。有分析指出,如沪指不能有效突破近期高点,8月行情主基调可能转为震荡或回调,这是“主升浪来临前的黄金布局期”。中报季临近,“杀白马”风险或先行显现,盲目跟风或将错失布局良机。很多白马股业绩爆雷的前兆,往往在新闻、舆论,甚至K线中早有体现,只是市场过于嘈杂,投资者难以分辨真伪。这正是沉默的意义——在喧哗中保持清明,在热闹中守住冷静。
人生有时也像股市,风口时万人追捧,低谷时无人问津,唯有在关键时刻保持沉默、审时度势的人,才可能在下一次浪潮中站得更稳。人性的弱点在于焦虑和急躁,而沉默是对抗这两者的利器。沉默是金,是一种修炼,也是一种强大的策略。那些在震荡中不因涨势盲目追高,也不因恐慌割肉,而是在政策动能与业绩兑现之间把握时机的投资者,更有可能在未来的市场版图中占得一席之地。沉默,虽不耀眼,却在无声中酝酿力量,一旦出手,往往能顺势而为、借力而发。在等待中完善自我,于观察中积蓄能量,不盲从、不妄言,方能在关键时刻发出掷地有声的声音。
本报记者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