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天山脚下,山西省中医院肿瘤科医生索炜用他的仁心仁术,为昌吉回族自治州中医医院肿瘤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3年5月,索炜刚到昌吉回族自治州中医医院肿瘤科时,肿瘤科与其他科室共用护理单元,医护人员超负荷运转,脸上写满了疲惫,而患者眼中却闪烁着对康复的渴望。
那一刻,索炜在心中立下誓言:“我要让这里变个样。”
作为山西省中医院派出的援疆专家,索炜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花了两周时间深入调研。他发现,科室发展的瓶颈不仅在于硬件设施,更在于诊疗规范和多学科协作的缺失。
从规范中医治疗流程入手,索炜以身作则,带着年轻医生分析病例,讲解中医辨证要点。他强调治疗的规范化、合理化与人性化,要求每位医生与患者沟通时必须耐心细致,用专业知识为患者驱散对肿瘤的恐惧。在索炜的推动下,去年8月,肿瘤科终于拥有了独立病区,床位从原来的15张扩增到40张。
去年11月,索炜第一次援疆工作接近尾声,但他放不下那些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放不下刚刚步入正轨的肿瘤科,更放不下这群朝夕相处、亲如家人的同事。
“有位肺癌患者拉着我的手说‘索医生,你走了我们怎么办?’那一刻,我知道自己不能走。”带着对昌吉百姓的牵挂,对中医援疆事业的热爱,索炜做出一个重要决定——二次援疆。
“援疆不是一阵子,而是要留下一支带不走的中医队伍。”这是索炜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科室主任,他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医生,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精心培育着边疆的中医幼苗。
肿瘤科住院医师李瑞林说:“索主任随时随地,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指导我们。现在,我们科室已有3名医生能独立运用药方治疗常见肿瘤并发症,5名医生掌握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方法。”
63岁的回族阿姨马女士是肿瘤三期病人,在索炜的中药调理下,她顺利度过了6次化疗的艰难历程,控制了身体的不良反应,目前进入全面康复阶段。马阿姨激动地说:“索医生是我的贵人,能遇见他我太幸运了。现在我经常会告诉身边的亲戚朋友,身体有状况就找索医生。”
天山脚下,岐黄新篇正在续写。索炜用他的仁心仁术架起了一座晋疆医疗协作的桥梁,让中医药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他的故事,就像一首温暖的歌,吟唱着医者的大爱无疆,也诉说着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文图均由本报记者姚凡采写、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