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东征纪念馆是1991年经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宣部批准兴建的一座反映红军东征山西、抗日救亡革命历程的专题纪念馆,于1993年奠基,1996年5月5日落成并对外开放,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和碑名。
红军东征纪念馆位于石楼县县城东征大街,总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800平方米,使用面积1100平方米,是全国唯一的介绍红军东征这一历史事件的专题纪念馆。
红军东征纪念馆坐落于吕梁市石楼县,与交口县相邻,南与隰县、永和县接壤;北与中阳县、柳林县毗连;西隔黄河与陕西省清涧县相望。距省城太原240公里,西距延安革命纪念馆201公里,北距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248公里,距离刘胡兰革命纪念馆178公里,周边遍布红色革命遗迹。
红军东征纪念馆整体建筑依山临河而建,环境优美,四周青松环绕,庄严肃穆。纪念馆分展厅和纪念碑两个部分,整体气势恢宏,布局疏密有致。一进纪念馆大门,一座平面凹字形展厅拔地而起,正面四根大理石方柱,上面是仿古四面坡式绿色琉璃瓦篷顶,古朴而幽雅。展厅的正中是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馆名“红军东征纪念馆”七个镏金大字。
展厅基座正面镌刻着“红军万岁、东征胜利”八个大字,这是摘自东征期间鲁迅、茅盾联名给毛主席发的贺电中的结束语。基座裙墙两侧贴有大理石浮雕,雕刻的是“战马在嘶鸣,黄河在咆哮,英雄的人民放下犁耙,扛起刀枪,三晋儿女告别父老,奔赴抗日前线”的情景,再现了红军东征时期的历史。
出展厅后门,攀登100级台阶,便来到了纪念馆的第二部分——红军东征纪念碑。碑体高耸云天,气势恢宏。大理石砌筑的船形碑座,上托着帆形碑身,衬之以两侧富有层次的苍翠柏林、起伏的围墙造型,远远望去,恰似一只在巨浪中行驶的帆船。碑的正面用金箔镶嵌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碑名“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纪念碑”,碑的背面镌刻着描述红军东征历史的碑文。
纪念馆基本展览《红军东征——影响中国革命进程的一次战略行动》集中、全面、详实地展示了党中央、毛泽东于1936年2月至5月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在三晋大地东征抗日的历史史实与丰功伟绩,鲜明地体现出红军东征所蕴含的东征精神,也反映了红军东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
在陈列形式上,采取文物实物、图版、文字说明等传统陈展方式与现代化的幻影成像、电动沙盘、复原场景、电子翻书等科技手段相结合,并配以版画、油画等艺术作品,形式丰富多样,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炉,展示效果突出,感染力强。开馆至今,东征纪念馆的基本陈列已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造和调整,目前已经基本形成展览手段较为先进、展览内容较为完善、展览特色较为突出的展览风格和展览面貌。
纪念馆陈列厅分为序厅和四个展室。进入序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滔滔黄河水巨幅浮雕映衬下的毛泽东同志的整体雕像。序厅的左面是毛主席东征期间,面对奔腾的黄河和银装素裹的秦晋高原,抒写的气壮山河的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右面是陆定一同志当年在石楼城下写就的《红军东征歌》,仿佛把人带回到了战火纷飞的1936年。从序厅由西而东,分布着四个展室,按13个单元展开,共陈列着珍贵的历史图片567张,文件图表298份,实物展品328件,分单元按组排布,完整有序地再现了红军东征的历史壮举。其中馆内展出的瓷碗、红军东征军号、羊皮浮筒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展厅内现代化的红军东征三维动态声光互动沙盘、红军东征渡河战斗四维互动场景、扩红筹款幻影成像等声光电展示手段又让人回到了当年红军东征人喊马嘶、群情激昂的烽火岁月。
整个展览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史料详实,展陈手段先进多样,融学术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互动性于一体,很好地阐释了红军东征这一段光辉的历史。同时,展览从内容到形式的高度贴合,也是对“三贴近”原则很好的贯彻与把握,既是对东征精神的深刻昭示,也是对时代主旋律的高度弘扬,寓教于情,寓教于乐,雅俗共赏,社会效益突出,红军东征纪念馆已成为重要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红军东征纪念馆的建立,填补了以纪念馆的形式反映我党我军这一段历史的空白。纪念馆开放以来,在老一代革命先辈的亲切关怀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山西省文物局的领导下,通过纪念馆上下的共同努力,广泛征集文物,深入挖掘史料,完善陈列展示,已逐步发展成为收藏红军东征文物、史料,研究红军东征历史的坚实阵地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纪念馆开放以来,累计接待社会各界人士达300余万人次,未成年人136万人次。
2009年5月,纪念馆被中宣部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称号,同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并被纳入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范围;2010年被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等十四个部委定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7年被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定为“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纪念馆先后被山西省委、省政府、省纪委、团省委、省党史办等各单位及各高校挂牌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共计80余种基地称号,累计与省、市、县各单位、大专院校及中小学签订54份共建教育基地协议。
本版资料由省厅驻村帮扶工作队提供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