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通往幸福的路上

——山西路桥一公司武乡“四好农村路”项目建设纪实

  乡村要振兴,交通须先行。武乡县“四好农村路”建设PPP项目的实施,是武乡老区推动全域旅游示范、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乡村居民“出门硬化路、抬腿上公交”,群众享受到“收件不出村一站到家、发件不进城一站代发”的便捷,从根本上解决了百姓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工业品下乡难的问题,架起了致富桥,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树丛中、山腰间、田野上,宛如舞动的彩带,条条“四好农村路”是连接城镇、沟通城乡的最美风景线。如今,总里程547.8公里120条“四好农村路”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武乡县砖壁—太行龙洞—板山段,14座客货邮一体化的乡镇汽车客运站投入运营,把设计规划效果图从纸上实现在大地上。这是山西路桥一公司在建设“四好农村路”中交出的时代答卷,他们把初心使命镌刻在广袤的大地上,把致富之路修进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攻坚克难 铺就美景之路

  “与村落农舍、山林农田相辉映,路在景中、景在路上、路景一体,武乡县砖壁—太行溶洞—板山段旅游公路与自然景观、田园风光相协调,与红色旅游、人文资源相融合,已成为武乡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发展中的标志性交通景观。2023年9月,该线路荣获中国公路学会‘美丽乡村路’称号。”山西路桥一公司武乡项目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武乡县“四好农村路”建设PPP项目,东西跨度长达150多公里,涉及全县12个乡镇260多个行政村,分布在武乡全境,线长面广、点多分散、材料运输困难,是该项目的显著特征,也是建设管理的突出难点。面对“难”字挡道,山西路桥一公司武乡项目公司干字当头、敢字当先,以“就近方便、灵活高效”为原则,采取切块划片、分区管理的模式,将整个项目划分为四个工区,拉近管理、同步推进。同时建设4座大型拌合站,集中调度和就近供应相结合,确保材料适时配送。
  项目工期紧、任务重,只能争分夺秒抢进度、起早贪黑赶工期。施工高峰期,600多名施工人员在100多个施工点同时施工,四个拌合站同时出料,每天最多供应材料11000余吨,运料车行驶总里程相当于从太原到北京跑12个来回。建设者们被称为“追着太阳跑的人”,披星戴月抓进度,只要太阳不落山,手里的活就停不下,这是参与建设者们的真实写照。
  ——隧道地质结构复杂,采用“三台阶”开挖方式掘进。
  ——桥梁施工引进旋挖钻机,提高效率,确保成桩质量。
  ——施工现场严格管控,守牢生态红线,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推进。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武乡县砖壁—太行龙洞—板山段工程,位于崇山峻岭之中,地势起伏较大,地理环境复杂。深山无路,坡陡难行,机械都上不去,更别提物料和人力。经过前期勘探测量,硬是用挖掘机从半山腰开出了四五十公里的便道。”该工区负责人说。
  此外,该项目部打造安全管理平台,全线安装监控设备,对线路养护运营实行态势监测、全程监管、实时巡查,做到安全防控全过程、全方位覆盖。构建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购置大型养护设备、引进专业养护机构;推进“路宅分家、路田分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通道绿化和生态修复在建设期内同步完成,线路已经成为通往景区景点的绿色走廊。尤其是线路建成的慢行系统、信息系统、服务系统、景观系统及其配套设施,突出了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的“专用性、安全性、智慧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属性。良好的路域环境成为了农村生态宜居的重要标志。

精益求精 再现匠心精神

  参与施工单位下足了“绣花”功夫建设“四好农村路”。为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山西路桥一公司武乡“四好农村路”项目部率先在路沿石、排水沟施工中采用滑模工艺,达到了强度高、线形顺适、美观大方、整体稳定性好的预期,极大地提高了“四好农村路”的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在项目建设的同时,该项目部与省交通科研院联合开展“‘四好农村公路’路基路面整体设计与技术标准研究”,研究成果通过省厅专家评审,为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新的技术标准。结合课题研究,有效解决了农村公路路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积极开展新型实用技术研究,获得国家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两项,分别是快装式隧道灯和路桥水泥砂浆填缝装置。
  太长高速武乡收费站及连接线改扩建工程建设是一项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工程,也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面对工期紧张、任务繁重、施工环境复杂的挑战,参与施工单位坚持“分段施工、错时作业、精准衔接、确保畅通”的工作思路,推行人歇机不停、昼夜连轴转的施工作业方式,仅用78天时间就完成了主体工程的施工任务。太长高速连接线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八方宾朋,那78天,“是意志之战,信念之战。”
  施工期间,该公司采用开放式不封站的模式对高速公路收费站实施改扩建,选择车流量相对较小的时段作为施工“窗口期”,从雨棚基础施工到网架顶棚吊装,再到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整个改扩建过程全部采用开放施工模式。施工路段不封闭,太长高速武乡收费站始终保持畅通无阻,站卡照过、车辆照行,居民往来出行无需绕道,开创了省内乃至国内高速公路收费站改扩建不封站的先例,为高速公路收费站改扩建树立了新标杆。

圆满收官 唱响振兴新曲

  武乡县“四好农村路”PPP项目建设期间,武乡县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和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单位,这给项目高品质建设带来了新机遇、新要求。项目立足实际、优化设计、突出示范,24个村庄的过村路段因地制宜作出调整,20条“四好农村路”改建后加铺沥青新路面。优化调整后,PPP项目内120条“四好农村路”中有65条是沥青路面,总里程为276.83公里,占到项目建设总里程517.4公里的54%,极大地提升了“四好农村路”的路面品质和行车舒适度。
  汽车客运站建设,瞄定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的目标,打破汽车客运站车辆停泊、旅客候车的传统模式,将其定义为乡镇一级区域内人流物流集散服务站,可以提供交通出行、货物运输、快递收发中转、能源补给等综合性服务的区域小枢纽。项目公司立足自身专业化优势,构建智能化信息管理平台,从“四好农村路”到客运站、再到旅游公路,全部安装
  视频监控设备,实现态势监控、安全防控、民生服务全过程信息自动传输;在旅游公路综合服务站、乡镇汽车客运站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成新能源补给服务站,提高项目系统化综合性服务水平。
  条条宽阔平坦、安全畅通的“四好农村路”,座座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汽车客运站,已成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四好农村路”示范的重要载体。“四好农村路”PPP项目的建设,使农村公路由窄变宽、由通向畅、由线成网,畅通了农村公路的“微循环”,打通了乡村振兴的“主动脉”,武乡小米、武乡梅杏等获得地理标志的优质农产品,沿着“四好农村路”走出太行山,进入大都市。
  武乡县境内建设的“四好农村路”将革命遗址、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传统村落、太行人家、梅杏采摘、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等乡村旅游景点连珠成串、连网成片,激活了乡村旅游,让百姓吃上了旅游饭,成了乡村旅游大通道。
  这条路在天下之脊的太行山深处,翻山越岭,跨岗过河,为山庄窝铺带来了福祉,犹如密织的毛细血管,联通生产、物流、信息等系统,破除了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屏障”,修建一条公路、发展一片产业、带动一方群众,它通往幸福美好。

(史建峰)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2-29期

  • 第2024-02-22期

  • 第2024-02-08期

  • 第2024-02-01期

  • 第2024-01-25期

  • 第2024-01-18期

  • 第2024-01-11期

  • 第2024-01-04期

  • 第2023-12-27期

  • 第2023-12-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