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全省交通运输领域行政执法专项治理工作开展以来,阳泉市交通运输局在阳泉市纪委监委的精准督导下,以科技赋能为引擎,以执法监督为支撑,以便企利民为宗旨,以高效廉洁为目标,创新探索非现场治超执法新模式,率先在全省打造了“源头科技治超平台”,构建了“全过程记录、全业务上线、全路网监控、全链条管理、全方位服务”的科技治超新格局,为交通运输执法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变革。
科技赋能
数字监管强化执法效能
依托阳泉市数智新城建设的技术底蕴和人才资源,阳泉市交通运输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全面重塑治超业务流程,研发了“源头科技治超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成了运行监测、大数据稽查、智能预警、指挥调度、溯源倒查、统计分析等40项一级功能和104项二级功能,运用北斗系统与大数据技术,将全市283家货运源头企业、14个公路超限检测站、16个高速公路出入口、5个公路卡口、2万余辆货车纳入平台监管,有效破解了短途治超漏洞多、源头企业监管弱、现场执法取证难、执法队伍人员少等难题,为实现“正向可监管、逆向可溯源、全程可跟踪”的治超新格局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据统计,在企业安装源头科技治超监控检测设备前,全市每月出动交通运输执法人员800余人次,线下巡查源头企业200余户次,执法人员不仅疲于应付,执法效果还大打折扣。在平台运行后,线下出动执法人员及巡查企业户次均同比下降60%,不仅明确了执法边界,避免了重复检查,而且强化了执法精准性,提升了执法效率和质量。
健全制度
规矩意识强化廉洁自律
结合阳泉治超工作实际,聚焦执法监管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阳泉市交通运输局健全完善了源头科技治超“1+2+3+ N”制度体系。其中,“1”是指一个《办法》,即《阳泉市道路货物运输源头科技治超管理服务办法》,规定了政府、监管部门、源头企业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明确了从公示、建设、验收到平台运行管理全流程的任务和要求,是源头科技治超制度体系的总纲。“2”是指“监管+服务”,即《预警研判调度指引》和《源头单位服务清单》。其中,《指引》为系统平台预警、研判、调度和处置提供了操作依据,《清单》细化了系统平台为源头单位提供的政策咨询、提醒警示、路况信息、诚信排名、轨迹查询、统计汇总等服务事项。“3”是指“线上+线下+考核”,包括《网上巡查办法》《程序处罚流程》和《考核细则》,规范了线上、线下工作内容、方法、程序和案卷文书,量化了市县考核内容,体现了“流程管事”的工作理念。
“N”是指N个管理制度,包括《统计分析制度》《服务企业工作管理制度》《精准巡查工作制度》等多个配套制度,体现了“制度管人”的管理理念。通过数据全覆盖和管理全链条推进制度建设,充分体现了“无事不扰、有事必应、违规必处”的工作理念。对企业的困难和需求主动服务、有求必应,对大数据记录一贯良好的企业和车辆,无正当理由不去检查干扰;对记录不良的企业和车辆,精准执法、严格监管。通过“数据+制度”,有效遏制了执法人员执法随意性大、尺度大、不公开、不透明的问题,堵塞了损害群众利益“微腐败”的漏洞,切实强化了执法队伍的廉洁自律意识。
服务为本
保障发展优化营商环境
阳泉市交通运输局深入践行“寓监管于服务”的理念,积极探索“执法+服务”管理新模式,科学研发了“源头单位服务APP”小程序,方便企业快速获取平台推送的预警提示、信用评价和违法记录等服务,实时掌握货车装载、车辆轨迹、货运量等信息,特别在优化运营模式、力促降本增效方面成效显著。以华阳一矿为例,以前想查看运输车辆全程轨迹,成本很高,一年查询费用就接近30万,现在不用花钱就能随时监控,切实为企业解决了大难题。在源头治超初期,该企业要设立一个专人查验车辆的资质证件,磅房设立一个专人登记车辆装载出厂信息,24小时三班倒,一线基层有12个人专门从事治超工作,每年的工资成本就有50余万元。现在通过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查验流程,大幅减少了人工成本和差错率,确保了车辆过磅查验的快速和准确。据不完全统计,科技治超平台运行以来,为华阳一矿减轻负担、节约成本近百万。通过科技手段和服务创新,大大帮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风控能力。同时,开创了“无事不扰、有事必应”行政执法护航营商环境的执法新模式,为企业提供了更加稳定可靠的发展环境。
该局源头科技治超工作模式,得到省政府和省厅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先后发文要求“全面推广阳泉源头科技治超经验”。今年以来,广西人大常委会及广西交通运输厅,我省大同、朔州、吕梁、运城等地市交通运输局先后来阳泉市学习先进经验,全省300名治超业务骨干到该市参加源头科技治超工作培训班,《科技赋能源头治超打造向“新”而优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入选人民交通杂志社“2024交通强国优秀案例”。下一步,阳泉市交通运输局将继续把行政执法专项整治同科技治超、制度引领等多项工作深入结合起来,不断强化执法队伍的廉洁自律,进一步树立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
(王海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