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水果市场销售“疲软”,行情不见起色。以大品类苹果为例,因前年苹果减产40%,导致去年上半年货源供应不足,加之经销商的惜售心理,苹果的市场流通量大幅下降,去年6月份时三级富士苹果价格一路飙升22元/公斤,涨幅超过71%。但这一现象却在2019年下半年戛然而止,据了解,去年丰收季苹果大省——陕西省的苹果总产量高达1150万吨。据陕西当地苹果收购商表示,去年陕西苹果地头收购价普遍在2元/公斤左右,好品质的苹果收购价也不会超过6元/公斤,有些果农为了不亏本将苹果囤积入库,但直到现在苹果价格也未见飘高。
苹果价格变化仅是水果价格变化的一个缩影,如今的水果销售越来越成为水果从业者的一大难题,水果市场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严重萧条,有部分人表示是因为销售渠道开始转变为电商平台销售,客流量不再拘泥于水果批发市场,但销售渠道转变并不能成为水果市场萧条的主要原因,水果行情不见起色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原因:
一、水果品质相对落后。主要原因是定位不明,种出来的水果没有精准定位客户群体。大多数果农种出来的水果只要卖给收购商就可以了。而收购商却还是只按照以往的收购标准进行普遍式的收购,收购价格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好果子和坏果子,价格区分并不是太明显,没有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进行定位区分。
二、品牌意识相对薄弱。2019年下半年,在水果圈爆火的“智利车厘子”将进口水果的热度推向高潮。据了解,首批智利海运车厘子到货后即被一抢而空,而据业内人士表示,此批车厘子的口感与外观在销售上并无太大的优势可言,可羊群抢货效应却让车厘子价格上涨了40—60元/公斤。北京新发地工作人员表示,去年智利车厘子丰产,大部分车厘子都供给了中国消费者。智利车厘子的热销提醒着国产水果从业者,要想逆转局面,就要在水果品质与品相上进一步作出努力。因为年轻一代是水果消费的主力军,与价格相比他们更关注水果的品相与口感,部分水果超市也是抓住了年轻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其货架上的水果都会采用塑料盒或纸盒包装来增加水果的优质感,如今,超市内只有部分低价水果才会“成堆”销售。
三、从业者视野拘泥于“爆款”。以近几年“爆火”的广西砂糖橘为例,广西当地的果农依靠种植砂糖橘已赚得盆满钵满,但去年赶上丰收大年,加之砂糖橘已经火了好几年,导致很多种植砂糖橘的果农亏本。据广西当地果农表示,他们已经放弃今年继续种植砂糖橘的想法,开始转战早熟蜜桔。诸如此类境遇的国产水果不只仅有砂糖橘,究其原因是我国大部分水果从业者没有塑造中国特色品类水果意识,部分特色水果也仅是为国内市场服务,很少有类似新西兰佳沛猕猴桃、澳大利亚粉红女士苹果、美国新士奇甜橙等享誉世界的水果品类。
总之,去年以来我国水果市场的萧条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总体而言我国绝大部分水果处于供给大于需求的状态,果农、果商销售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水果经销商开始利用生鲜平台直达产地发货或建立农业合作社来减少亏损,但想要走出水果滞销困境还要从品质、品牌、品类开始改变。
农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