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黄河壶口岸畔阳光初照,75岁的吉县中市村村民张国保头裹羊肚毛巾、身披羊皮夹袄、腰系红色腰带,牵着自家小毛驴“星星”悠闲地走向景区,准备迎接今天的第一拨旅客。
张国保曾经是中市村一名面朝黄土背朝天、依靠种植苹果为生的普通农民,日子过得不算富裕。2021年,中市村统一开放壶口景区“拉毛驴”就业岗位后,他与其他33名村民经过个人申请、村“两委”商议,与村集体签订了合同,这才有了自己的“职业”。
“以前景区内也有‘拉毛驴’的村民,都是个人行为,没有正规合同,缺乏统一管理,存在安全隐患。村集体在讨论这个事情过程中,都认为既然景区的检票口、河槽等核心区域都属于中市村集体地界,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好资源,去统一开放一些岗位。”中市村村支书张耀荣回忆道,“经过与壶口发展中心反复沟通洽谈,最终达成一致,将‘拉毛驴’的服务管理归属中市村集体所有。”
现在,中市村有34名村民在景区从事“拉毛驴”工作,村集体通过服务管理年增收17万元,村民每年可以收入5—10万元,真正实现了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的“双赢”局面。据了解,与壶口发展中心沟通洽谈的内容还有“摆摊位”的服务管理项目,中市村正筹划在新景区内修建一所可容纳70个摊位的纪念品市场,供村民售卖纪念品、手工艺品、苹果、土特产等,预计可为村集体保底增收35万元。
如此“抢手”的资源,不止景区内的“摆摊位”和“拉毛驴”项目,还有在景区游客中口口相传的“吉县苹果”品牌资源。
“我家一箱好的10斤苹果,在景区里能卖到128块钱,可是比直接卖给果商高出好多哩!”中市村苹果种植户张红英高兴地说,“尤其在‘国庆节’期间,正好果园下果子呢,我们早上把苹果从树上摘下来,直接装箱拉到景区,当天就被游客买走了。”中市村像张红英这样的苹果种植户还有很多,在旅游旺季,每家一天能卖出几十箱苹果。
如此大的苹果销量,让果农对冷藏库的需求日益迫切。经考察,中市村周边3个村没有一座冷藏库,最近的一座在10公里之外,而且途中均是盘山路,交通十分不便。
鉴于这个现状,中市村积极争取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于2020年底,建设了集“种植、培训、仓储、交易、物流”为一体的全链条苹果产业生产基地,通过将可储存30万吨苹果的冷藏库进行出租,村集体年增收3万元。同时,新建了500平方米农资综合服务站,经营化肥、农药、果袋等农资产品,采取直购办法,进行终端服务,辐射周边3个行政村,既降低了果农生产成本,增加了生产收益,还保证了果农使用放心安全的农资产品,带动村集体增收3.5万元。
谈及冷藏库,中市村村支书张耀荣说,“虽然将冷藏库租赁出去了,但为了方便村民更好地售卖苹果,我们主动和租户协商,免费为村民们提供‘对接快递’服务,与邮政、韵达等快递公司达成直接取货协议,村民们如果想要邮寄苹果,通过电话与冷库进行联系,快递公司就可以直接前来‘取货’,无须村民来回跑。我们曾经统计过,快递公司在一天内最多运走过500箱苹果。”
“我家也有果园,但是产量就是两万多斤,自从村里建设了冷藏库,我就在全县收购高品质苹果,平均一年能收购3万多斤,增收6万余元。”中市村村民郭月平说。
中市村地处山西、陕西交界处,村里除了在景区经营买卖和种植果树的村民,还有一部分劳动力常年在陕西等地外出务工。2020年因新冠疫情的影响,外出务工的村民逐年减少,村里闲置劳动力越来越多。
吉县壶口镇党委副书记王志强说,“中市村发现这个情况后,建立了一份包含468人的劳动力资源清单,来跟乡镇商议,用劳务输出的办法促进集体、群众‘双增收’。我们认为这个发展思路很不错。”经过多方沟通协调,由中市村建立动态劳动力资源清单,乡镇对接景区驻地企业梳理用工需求清单,县级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卫生保洁、绿化养护、酒店服务、厨师等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县乡村三级上下联动,有效打通了劳务服务输送体系。
目前,中市村先后输出85人从事环境整治、绿化养护等工作,输出64人在辖区内酒店、饭店从事餐饮服务工作,输出50人参与辖区内道路修建等小型工程项目,村集体通过劳务派遣年增收2.3万元。
“我以前在外地打工,疫情原因生意不景气就回来了。现在村里和乡镇提供了这么好的条件,在自己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还能照看老人和孩子,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在景区从事绿化养护工作的强世平由衷感叹。
据了解,中市村通过挖掘壶口景区资源、苹果品牌资源、人力劳务资源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预计年收入可突破100万元。届时,将从集体收益中拿出20%用于再投入再发展,50%用于村民分红,30%用于完善提升村级基础设施。同时,依托旅游产业,带动104名村民人均增收3万元以上;通过苹果产业,带动100余户果农人均增收2万元;创新劳务服务,带动200余名村民人均增收3万元。
马玉 郑晓锋 窦晨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