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特别报道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文明建设这十年

发挥农业高校科技优势 服务山西生态文明建设

  • 徐明岗研究员(左)查看复垦土壤剖面

  • 郭晋平教授现场授课

  • 达乌里胡枝子草种繁育基地项目建设现场

  •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优良牧草蓄水固沙……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农业大学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人才优势、技术服务优势,为山西生态文明建设源源不断地注入科技力量,推广绿色种植、修复重建生态、防治水土流失,三晋大地生态画卷因科技赋能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美丽。

    立足绿色食品安全
    助力绿色农业发展

      金秋时节,长子县宋村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核心区,千亩西蓝花尽情绽放,放眼望去像一块绿色地毯缓缓舒展,“地毯”之上,农户们正忙着收获丰收的果实,一辆辆农用三轮车转运着西蓝花,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标准化种植亩产平均为1150公斤,比一般农户亩增产250公斤,亩增收850元。”长子坤升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郭晓军喜悦之心溢于言表,“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不仅产量高还价格好,最重要的是食品安全有保障。”
      长子县宋村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是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承担的国务院构建山西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示范”蔬菜项目,除此之外,该学院还在陵川县附城镇推广绿色食品小米标准化生产,泽州县高都镇东顿村推广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生产,陵川县六泉乡绿色食品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构建了“高校+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技术推广示范服务体系,实现山西核桃、小米、小麦、蔬菜、玉米、马铃薯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快速推广与应用,有力推动了山西绿色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绿色食品产业,不仅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还能够降低人类活动过程中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依托科研优势,立足绿色食品安全,开展科技研发,推行标准化技术,扩大绿色农业产业,成绩斐然。
      该校农学院荞麦科技创新团队培育出晋荞麦2号、晋荞麦4号优良品种,与绿色荞麦标准化栽培技术、有机荞麦标准化栽培技术和荞麦种植集成技术相结合,在山西荞麦主产区朔州市平鲁区、吕梁市汾西县和孝义市开展示范推广。此外,绿色和有机荞麦种植标准的采用,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减少了土地板结硬化,减少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苦荞原料的药物残留,保障了食品安全;绿色苦荞的种植还能净化空气,疏松土地,制止水土流失,增加了生态效益,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应双丰收。该校植物保护学院生物农药与生物防治团队,长期致力于生物农药的研究与推广。团队自主研发的St24(酒红链霉菌)与lj20(娄彻氏链霉菌)生物农药制剂,可防治蔬菜上的多种病虫害。团队采用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后,对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提高了15%-20%,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20%-30%,降低防治费用20%-30%;平均每亩节省防治费用30-50元,每亩挽回由于蔬菜病害造成的损失200-300元;累计示范推广6万余亩次,为农民增收1200-1800万元。项目的示范推广显著改善了当地蔬菜种植结构,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促进绿色蔬菜产业的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农民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立足生态环境修复
    助力三晋绿水青山

      8月2日,记者来到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古交屯兰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试验示范基地,300余亩玉米郁郁葱葱,长势喜人。马兰镇南梁村村民告诉记者,眼前的这块良田原来是西山煤电集团屯兰煤矿排矸区。2014年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环境与资源学院选择此地作为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八年治理,最终将废弃土地变成循环生态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来,追根溯源、系统治疗、整体推进。”该校资源环境学院徐明岗研究员说:“屯兰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试验示范基地,就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从复垦土壤重构、培肥、微生物群落恢复、生态重建一步步实现耕地质量提升的过程。”
      为修复生态环境而奋斗的不止资环院,林学院凭借其独特的优势也奋战在各个战场。在朔州市,林业专家团队跑遍全市两区四县的非煤矿山,对其生态破坏程度、分布范围等进行“把脉问诊”,并向朔州市各县区下一步的土地整治、植被修复提供决策依据;在晋中市寿阳县为华泰、佳宁、聚金湾和博大四公司编制填沟造地项目土地复垦方案;为兴县华润联盛关家崖、峁底煤业有限公司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等项目,提供规划指导……
      尤其是2019年山西农业大学与吕梁市人民政府——校地合作,为林学院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和空间。林学院承担了吕梁山区生态林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和森林景观改造模式设计项目,针对临县东山油松五角枫混交林、湫水河油松林、香草沟隧道侧柏林、气象站侧柏五角枫混交林、郝家岔和李家沟沟域的低质低效生态林,提出了相应的生态林质量提升方案;针对离石区龙山二期绿化工程和高速通道及两侧绿化带绿化现状,编写了《吕梁市离石区龙山二期绿化可行性研究报告》《吕梁市离石区龙山二期绿化施工设计》《汾阳市2019年青银高速绿化提质增效示范模式设计》……在山西农业大学各学院院所的鼎力支持、协同配合下,让曾经一度生态脆弱的吕梁山,变成了如今的青山环绕,绿水常伴的宜居家园。

    立足干旱区域特色
    助力水土流失防治

      近日,山西省科技厅发布《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科技专项规划》,规划要求以黄土高原森林草原区为重点,建立生态问题诊断方法、系统修复技术体系、系统稳定性和质量提升技术体系及保护修复综合效益评估技术体系。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
      作为农业科技类高校的山西农业大学,承担着其中多项科研项目。其实,针对水资源匮乏,“十年九旱”的省情,山西农业大学多年来依托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对脆弱生态环境作出恢复性治理,并取得明显成效。
      该校草业学院专家团队20年来以草地改良和生态建设为目标,尤其近十年来,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加大科研投入,咬定青山不放松,驯化和培育出“晋农1号达乌里胡枝子”本土优良牧草品种。该品种在草地改良中大量推广应用,为山西省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国家草原奖补等工程实施的草地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种源,也缓解了草地改良缺乏草种的局面。目前推广生产4.0万亩,生产饲草为8.7万吨;种子田5000亩,生产种子810吨;改良天然草地100万亩,先后培育了“太行白羊草”“太行扁蓿豆”“雁北赖草”等品种,为华北和黄土高原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起了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该校园艺学院也一直在生态修复,防治水土流失等方面持续发力。该学院秉承“科研服务于现实需求”理念,解决着现实难题。2015年以来,光伏发电企业由于占地面积大,地面上不能种植一般作物。针对这一难题,学院投入人力物力自主培育出的“钙果”(欧李新品种),因其植株矮小,不遮挡光伏板,且一次种植多年收获,加之其耐寒、耐旱、耐瘠薄,为光伏产业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土地利用树种。目前,该树种已在山西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矿区复垦中推广应用了2万余亩,不仅对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土壤肥力改善作用明显,而且亩经济收入可以达到2000元以上;在宁夏、甘肃等干旱和土壤贫瘠区域推广2万余亩,解决了当地百万亩严重重茬硒砂瓜后续产业的问题;在新疆、内蒙古推广1万余亩,解决了新疆建设兵团番茄等加工企业调产转型的问题……
      “‘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要在2035年实现基本建成美丽中国的目标任重道远,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院)长李卫祥说,“作为农业类高校,我们将持续发挥科研、人才、智库优势,服务山西生态文明建设,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将生态文明教育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养成绿色生态的习惯,实现‘知行合一’,为建成美丽中国贡献山西农业大学力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9-06期

    • 第2022-09-02期

    • 第2022-08-30期

    • 第2022-08-26期

    • 第2022-08-23期

    • 第2022-08-19期

    • 第2022-08-16期

    • 第2022-08-12期

    • 第2022-08-09期

    • 第2022-08-0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