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与太谷区和临猗县两个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以来,以科技支撑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牢牢把握科技和人才两个关键,紧紧围绕先行县生猪、蔬菜、果树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四个方面下功夫,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先行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增量。
需求导向实践创新
探索科技推动新路径
(一)行政线和技术线“双线推进”
统筹资源做好保障。一是统筹资源,校地共同成立了领导组,定期和县区进行工作会商。二是选派专家,从全校范围内首批遴选了41名专家,涵盖三大产业全产业链技术需求。三是制定考核办法,从激励政策、考核机制等方面综合保障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项目支持。投入经费410万元,设置3个项目,17个课题,科技支撑太谷区(生猪、蔬菜)和临猗县(果树)三大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科技人才和技术人才“双向交流”
选派优秀干部,专职负责共建工作。一是定向选派,选派科技副县长挂职共建区县,专职负责先行县共建工作。二是人员交流,先行县区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山西农业大学以座谈会的形式交流,定期向主要领导汇报工作进展,推动各项措施落实落地。
(三)路径创新和模式创新“双管齐下”
找准科技产业结合点,探索协同创新合作路径。一是围绕太谷、临猗县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全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需求,梳理总结体制机制构建、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融合的模式,提出科技与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二是探索县域与对口技术单位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的共建方式,凝练总结出可推广、可复制的共建模式。
(四)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双轮驱动”
一是针对太谷区蔬菜产业面临的发展瓶颈问题,引进蔬菜优良品种12个,筛选适种3个,自交培育红色水果番茄优良株系28个,黑色水果番茄优良株系42个,集成水肥一体化、熊蜂授粉、病虫害综合防控、二氧化碳施肥等技术。
二是针对太谷区生猪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区16家养猪企业中推广国审新品种晋汾白猪1200头,推广15个核心性状的测定技术,构建了疫病立体防控新技术体系,实现了哺乳仔猪和保育猪发病率降低20%以上,哺乳仔猪成活率达到96%以上。推广了粪污全量贮存还田模式,粪污利用率达90%以上。
三是针对临猗县果树品种树种结构不合理,技术集成程度低等问题,与临猗县合作共建了临猗冬枣产业技术综合试验站,建立了良种区域试验示范园,嫁接早熟中熟期配套的丰产、优质的优良品种50个,嫁接成活率达90%以上;开展了乔化果园泵吸式水肥一体化示范和矮砧密植果园水肥一体化示范,研发了3个液体肥配方。实施了苹果主要病虫害标准化监测绿色防控技术和农药减施增效技术,形成“苹果主要病虫害用药建议正面清单”“苹果上禁限用农药名单负面清单”“国内外苹果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清单”等。
科技攻关重点突破
打造共建样板模式
在太谷区,以晋中国家农高区和国家科创中心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共建工作。一是技术攻关。重点攻关7项蔬菜技术和生猪精准选育系统的推广应用等5项技术。二是专家入驻。专家团队深入重点乡村、重点新型经营主体等开展技术指导达370多人次。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步高、曹果清等生猪技术团队已入驻金铭牧业,建立了博士工作站。三是搭建平台。联合政校企各部门,立足人才培养,构建了“两院两协会一联盟”。四是引进人才。在太谷区的大力支持下配套了299套人才公寓,实现了引进人才“拎包入住”。五是人才培养。依托山西农谷职业农民培训大学,持续在培育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方面发力,安排农大学生优先太谷实习就业,开展公费农科生培养。六是创新创业。依托“山西大学生‘互联网+农业’创新创业园”,支持大学生围绕蔬菜、生猪产业开展创业,建立“双创”服务中心,为先行县建设储备人才。
在临猗县,以《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临猗)共建方案》为遵循,提出共建任务中的“八大任务”38项具体举措,全力打造“一院两站三中心”;攻关“八项技术难题”,破解一批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打造“十大示范基地”,引领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装备;建设“四大智慧试验区”,开创农业转型升级新局面,构建科技支撑农业“临猗样板”。
在共建机制的牵引带动下,山西农业大学累计100余人次对临猗县甜柿、苹果、冬枣、食用菌等产业进行了把脉问诊,甜柿优质高效生产、果园地力提升等8个项目在临猗县落地实施。
目标导向重点赋能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山西农业大学在顶层设计、人才入驻、科技攻关、创新机制、模式创新、考核体系的“六抓”重点赋能,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是抓规划,完善一体化布局。在制定先行县建设方案时,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序列,厘清先行县建设重点和主攻方向,按照项目、人才、基地一体化统筹部署思路,形成了两个县区的先行县建设实施方案。
二是抓人才,激发创新活力。山西农业大学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懂科研、会管理的同志挂职共建区县的科技副县长;还组建了146人全产业链技术服务专家团队。
三是抓产业,加强示范引领。组织果树、蔬菜、生猪省产业体系专家,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和先行县相关职能部门反复研讨,梳理出了40余项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并制定了详细的技术解决方案。
四是抓项目,在合作机制上走新路。学校积极筹措配套先行县建设科技研发推广经费410万元,探索“主导产业+专家团队+龙头企业+银行”的“政企校银”联合共建模式等。
五是抓政策,探索科技支撑模式。在全校遴选了12名农业经济、教育、规划专家,组成农业科技现代化调研团队,赴两个先行县、农业科技企业、农业职能部门和科研院所调研,完成了农业科技现代化调研报告。
六是抓考核,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一套产业科技化、人才专业化和生态绿色化的农业科技现代化3个层级的指标体系以及5项二级指标和21项三级指标。
明确规划远景目标
谋划发展崭新篇章
第一,强化“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学校县区谋划、职能部门推动、院所具体实施,强化各部门上下联动工作体系,持续稳定经费支持,推动工作落实。
第二,做实“四个全覆盖”。一是成果转化全覆盖。开展科技创新成果入县区行动,将针对先行县精准对接。二是科技项目全覆盖。实施“先行县专项”等一批示范推广和成果转化项目。三是科技人才全覆盖。统筹学校人才力量,更新一批、进驻一批科技人员,组织一批本硕博学生开展实践。四是宣传培训全覆盖。
第三,推动近期“五项重点工作”。一是依托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生猪种业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果树、蔬菜重点学科实验室、临猗县国家苹果试验站等平台,成立山西农业大学(太谷区、临猗县)农业科技现代化综合服务中心,开展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成果转化、咨询服务、人才培养等工作。二是联合县区政府、承接企业(合作社),共同建设3个产业科技现代化综合示范基地。三是举办研讨会或高峰论坛,培训当地技术人员、农户等新型职业农民领头人300人以上。四是联合县区政府,围绕两个县区主导产业梳理出的40余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开展技术攻关。五是出台《山西农业大学支持国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激励办法》(试行)。
张一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