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区获批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创建以来,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与区委、区政府成立了以晋中市委常委、区委书记和山西农业大学副校长为双组长的共建领导小组;组建了由山西农业大学4个学院、12组专家为主的先行区共建专家团队,同时成立了太谷“三农”智库“省级科技创新智库试点单位”和“省级特色农业产业专家工作站”;完善了合作协议、交流机制,共同制定了共建协调会、专家联席会等例会制度,开展共建专项研究会议19次;设立了共建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服务中心,以及生猪产业科技创新平台、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等机构;出台了《太谷区先行县共建重点任务分工》,制定了《2022年太谷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区共建行动计划》。
选派陈秋芳为挂职副区长,专职负责共建工作。
“五个共建”构筑体系
突出技术共建,攻关科技短板,破解关键技术难题 围绕蔬菜和生猪两大主导产业发展方面的技术瓶颈,重点攻关设施蔬菜宜机化设施与环境调控等七项蔬菜技术和生猪精准选育系统的推广应用等五项技术。目前,开展的12项技术攻关专家团队已经确定,试验示范基地已对接,专家团队已进入全面攻关阶段。
突出园区共建,专家蹲点指导,建设示范基地和智慧农业示范区 围绕两大产业开展七大示范基地建设,生猪方面围绕晋汾白猪全产业链开展生猪立体养殖、杂交繁育、母猪批次化生产、疫病防控和粪污利用等环节的标准化生产和展示;蔬菜方面围绕现代化育苗、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数字化生产、有机旱作开展四大基地建设;智慧农业方面建成了3个农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探索设施应用下的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试验示范;开展农作物病虫害自动化、智能化监测防控体系网络的建设。
以示范基地和智慧农业示范区为抓手,将范村镇、任村乡2万亩设施蔬菜生产片区打造成为万亩设施蔬菜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突出抓好东辉先正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投资1亿元的种子、新品种蔬菜、花卉现代化农业研学推广基地建设;投资5000万元的太信现代农业产业园区500亩旱塬设施蔬菜园区建设,开展蔬菜有机旱作节水种植模式试验示范,引领边山丘陵地区大力发展有机旱作蔬菜生产;由合作社组织投资3000余万元开展新建温室拱棚与老旧设施改造相结合,对园区提档升级,同时在园区内开展数字化设施装备应用,大棚结构改进试验,轻简化栽培技术,环境因素影响建模等技术的示范;建成5个省级农作物病虫害疫情标准化田间监测点,配套频振式虫情测报和远程昆虫性诱智能测报系统,11个迁飞性害虫高空灯监测点,30个性诱动态监测点,核心覆盖面积约1.5万亩,可监测大田覆盖面积约16万亩;还建设有1个政校协作技术型监测点。
山西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区专家团队深入重点乡村、重点新型经营主体等开展技术指导达370余人次。对首批5家先行县示范推广基地、1家先行县乡村人才培育基地、2家先行县乡村振兴示范村进行了授牌,对7位专家颁发了聘书。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步高、曹果清等生猪技术团队已入驻金铭牧业,建立了博士工作站。
突出平台共建,政校企协同发力,构建了一批技术服务平台和社会化服务平台 构建了“两院两协会一联盟”,“两院”:山西农谷生物科技研究院、山西农高数字乡村研究院;“两协会”:果蔬、畜牧两大行业协会;“一联盟”:生猪产业联盟。
实施“市场主体提质”工程,打造了畜产品“谷蓉香”和蔬果“农谷邦”2个区域公共品牌。依托“省市县乡四级联创”“校地共建”“校(院)企联盟”建立稳定对接机制。重点培育壮大了10个龙头企业、25个经营合作主体、8个社会化服务组织和25个生产示范基地,带动全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已突破2500个。
突出乡村共建,开展“五大”宜居行动,打造了一批宜居乡村 在108国道沿线、农谷大道沿线、南山旅游路沿线三条示范廊带,涉及9个乡镇、27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已全面开工,目前已完成规划建设进度的70%。
突出人才共建,完善培训机构功能,优化环境,引进人才,培育了一批科技创新人才 开展政校企合作,完善山西农谷农民职业培训学校等一批培训机构和各类农技推广组织,开展基层实用人才专业技术技能等培训。目前已完成培训2000余人次。
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建成299套人才公寓。目前,引进培育35家高新技术企业,柔性引进10余名院士、40余个高端科研团队参与共建。依托山西农谷职业农民培训大学,持续在培育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方面发力,安排农大学生优先在太谷实习就业,依托农大开展公费农科生培养,率先储备一批优秀人才。依托“山西大学生‘互联网+农业’创新创业园”,建立“双创”服务中心。
“三化服务”打造样板
成果转化专业化 建设有机旱作农业重点实验室、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等十大科技创新平台、1个黄土高原有机旱作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23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落地5家院士工作站,吸引百名高端人才,获批国家发明专利15项,承接省级科研项目20余个。以有机旱作农业为主题的杂粮、功能食品、设施装备等科创平台初步搭建完成。
建设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基地。全区建成了枣种、葡萄种、草莓种种质资源圃3个,藜麦基因库1个。国家枣种质资源圃保存枣种质资源930份,是目前我国品种最多的现代化枣种质资源圃;葡萄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种质资源691份,是国内保存酿酒葡萄品系最多的资源圃;草莓种质资源圃由巨鑫伟业公司建立,收集草莓原种近200个,开启了全区企业自建种质资源圃的先河;稼祺藜麦研究中心建设了藜麦基因库,保存了3200余份藜麦种质资源,获得1.6万多份藜麦突变体资源。
加快推进山西种业创新园(一期)、龙生种业太谷制种基地、晋药堂中药材种质资源和引领山西“土豆革命”的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扶持种业企业做大做强;建成北方林果苗木繁育基地,开展苹果、葡萄、枣等树种收集、保存、开发和新品种选育。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晋汾白猪联合攻关,启动玉米、小麦、谷子、高粱、马铃薯、羊、牛等七个品种联合攻关,加快建立以种业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有效推进种源关键技术攻关,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集散地,构建“粮、果、蔬、牧、药、林”种业技术体系,建设特色种业强区。
山西农业大学还将梳理整合盘活科技存量储备,涉及蔬菜和生猪相关科技新项目、新成果、新技术等17项,率先在先行县企业和园区推广应用,实现了科技成果的迅速转化。
技术推广社会化 构建了政府引导、专家技术支撑、企业和园区集成示范应用、各类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的科技推广产业化体系。
以企业和园区作为集成示范应用的载体,在种植、养殖两大产业实施减药降肥、自动化应用、高效母猪批次化生产等技术集成应用示范12个,累计示范应用面积1.2万亩,带动周边14万亩,规模养殖场实施技术集成示范4个,带动56个养殖场应用。特别是在高效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集成应用方面,全区33个生猪家庭牧场实现同步发育、同步排卵、人工授精、同期分娩等技术集成应用,使PSY达到25头以上,较普通增加7头左右,每头母猪增加效益3500元左右,高于行业标准20%以上。
科技服务多元化 革新无人植保服务模式,组织植保专业化统防统治队伍7支,日作业能力2万亩以上。
通过太谷区畜牧业协会、山西中科基因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山西省生猪种业工程研究中心为生猪生产保驾护航,从生猪的遗传育种、疫病监测、信息平台搭建、饲料团购、金融贷款等方面全程服务养殖业。建设生猪大数据服务平台,开展“数据+电商+金融”三大核心业务,实现了生猪全链条的平台服务。
通过协会和产业联盟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开展统购统销服务、设立信用贷款服务等,为蔬菜、生猪生产进行服务,以协会公共品牌进行产品销售,扩大农产品品牌影响力。
陈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