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庆丰收·迎盛会

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特”“优”项目:太忻经济区旱作杂粮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刘志杰(右二)、副厅长王进仁(左二)在校(院)长张强(右三)等人陪同下到基地调研

  • 精耕细作实施有机旱作技术

  •   

    杂粮有机旱作技术

      杂粮有机旱作技术展示区是“中国杂粮之都”杂粮科技展示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面积40亩,以宣传、推广、普及杂粮有机旱作生产技术及相关研发成果为主要展示内容。
      地力提升技术:通过生物有机肥施用、深松改土、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缓控释肥一次性施入以及土壤保水剂、抗旱剂喷施等技术措施,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群和数量,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升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培肥地力,减肥增效,使水、肥、气、热协调,达到耕地地力提升的目的,进一步提升作物抗御干旱的能力,提高杂粮作物产量和品质,实现高产稳产和节本增效。
      农水集约增效技术:通过不同类型地膜覆盖旱作保水技术、秸秆覆盖技术、探墒播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及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配合土壤保水剂和生物菌肥的施用,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降低农田灌溉用水量,增温保墒,抑制杂草生长,有效解决我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十年九春旱”无法按时播种的问题,缓解干旱造成的逆境胁迫,促进全苗、齐苗、壮苗和高产。
      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秸秆还田、深松改土、带状复合种植、合理化作物轮作、探墒沟播等技术措施,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与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改善田间作物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合理利用光热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农业。
      绿色循环技术:通过地膜回收、生物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施用、秸秆翻埋还田以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的应用,建立绿色种养结合监测信息化体系,实现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力碳达峰、碳中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杂粮一机多用膜侧种植技术:膜侧种植技术以其覆膜、施肥、滴灌带铺设、播种一机多能和多种作物一机多用的特点,以及苗全、苗齐、免放苗、免间苗、抗倒伏、降雨高效利用、可探墒播种、种植密度调节范围大、地膜易回收、作业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等多项优势,在杂粮生产中应用颇为广泛,受到种植户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杂粮病虫草害
    综合防控技术

      主要包括谷子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抗病虫品种优选与应用技术、谷子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等);高粱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高粱农药残留、霉变毒素快速检测技术等);藜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地插式诱捕器防治藜麦根蛆技术等);杂豆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复合微生物种子包衣防治杂豆根腐病、地下害虫技术等)共20余项综合防控技术展示。

    优良杂粮品种及种质资源展示

      新品种及种质资源展示区占地面积40亩,其中品种资源区30亩、优良品种展示区10亩。
      种质资源区共种植24类作物,401个品种。这24类杂粮分别是:甘薯、马铃薯、绿豆、豌豆、红小豆、荞麦、黄芥、黑豆、红芸豆、大豆、谷子、黍子、糜子、芝麻、花生、亚麻、燕麦、莜麦、藜麦、葵花、高粱、观赏玉米、甜糯玉米、蓖麻。
      优良品种展示区种植8类作物,31个品种。分别是:甘薯(晋甘薯9号、忻薯5号、665、忻薯4号)、马铃薯(中薯19号、冀张薯8号、晋薯16号)、红芸豆(品金芸3号、忻芸1号、芸选2号、英国红)、大豆(晋科2号、晋科10号、晋遗51号、晋遗53号)、谷子(晋谷59号、张杂谷10号、长农47号、晋谷21号)、藜麦(晋藜2号、稼祺744、忻藜1号、忻藜2号)、高粱(白糯3号、红糯16号、晋杂22、晋杂2001)、甜糯玉米(黑甜糯33号、晋糯20号、晋鲜糯6号、晋超甜1号)。
      基地设立标识牌,对各种杂粮作物进行介绍,普及杂粮知识。全方位介绍每一类杂粮的特征、特性、历史、加工及产品等。同时,每个品种都设置二维码,延伸展示内容,便于参观者更详细了解每一类杂粮。

    杂粮智慧农业技术

      田间环境实时采集系统:包括微型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仪、苗情监测仪,可实现无线传输。
      智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自动采集土壤湿度和土壤温度,并将数据定时通过无线网络传到云端,用户可通过电脑和手机随时进行查看。
      智能作物苗情监测系统:作物苗情监测系统通过高清摄像头将作物长势以实时视频或照片的形式无线传输至云端,用户可通过电脑和手机随时进行远程会诊,快速发现作物异常情况。
      智能气象监测系统:定时将大气温度、湿度、风速、雨量等气象数据无线传输至云端,用户可通过电脑和手机随时进行查看。
      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实现了无线远程控制灌溉。可按时间和地块进行精确控制灌溉量和灌溉区域,也可根据智能云平台指令进行全自动/半自动灌溉。

    张中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9-16期

    • 第2022-09-09期

    • 第2022-09-06期

    • 第2022-09-02期

    • 第2022-08-30期

    • 第2022-08-26期

    • 第2022-08-23期

    • 第2022-08-19期

    • 第2022-08-16期

    • 第2022-08-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