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杂粮之都杂粮科技展示园由忻州市人民政府与山西农业大学共建,是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的主要组成部分。位于忻府区建设路西、幕山路东、梨花街南、紫檀街北的山西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科创基地,建设面积240亩。主要展示我省乃至全国杂粮优良品种及种质资源、有机旱作技术、最新科研成果、智慧农业等,以此带动杂粮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杂粮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2022年园区被省科学技术厅授予“山西省科普基地”。
园区共设有杂粮有机旱作技术展示区、优质杂粮品种及种质资源展示区、智慧农业展示区、杂粮大地画展示区、杂粮育种技术展示区和大、中、小学生耕读教育体验区等六个区。
有机旱作技术展示区
占地80亩,主要展示地力提升(沃土、深松改土、合理施肥)、农水集约增效(覆盖、滴灌、水肥一体化、保水剂)、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带状复合种植)、绿色循环技术(地膜回收、生物菌肥)及植保绿色防控等五类技术。
植保绿色防控主要包括:谷子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高粱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藜麦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和杂豆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谷子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采用的技术措施有:
①10%嘧菌酯处理种子防治谷子白发病技术;②利用芽孢杆菌制剂防治谷子土传病害技术;③抗病虫品种优选与应用技术;④谷子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高粱病虫草害综合防控采用的技术措施有:
①采用“封杀结合”的高粱田杂草化学防治技术;②高粱农药残留、霉变毒素快速检测技术;③高粱主要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
藜麦病虫害综合防控采用的技术措施有:
①菌药联合防治藜麦霜霉病技术;②生物制剂(芽孢杆菌、白僵菌)防治藜麦黑茎病、地下害虫技术;③地插式诱捕器防治藜麦根蛆技术;④智能藜麦病虫草害识别与防治技术;⑤藜麦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杂豆病虫害综合防控采用的技术措施有:
①复合微生物种子包衣防治杂豆根腐病、地下害虫技术;②信息素微胶囊引诱剂、光化诱虫器等防治杂豆豆荚螟、蚜虫技术;③杂豆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
优质杂粮品种及种质资源展示区
占地面积40亩,主要展示了甘薯、马铃薯、绿豆、豌豆、红小豆、荞麦、黄芥、黑豆、红芸豆、大豆、谷子、黍子、糜子、芝麻、花生、亚麻、燕麦、莜麦、藜麦、葵花、高粱、观赏玉米、甜糯玉米、蓖麻等24类杂粮作物401个品种。
展示的优良品种共8类杂粮,31个品种,包括:甘薯(晋甘薯9号、忻薯5号、665、忻薯4号)、马铃薯(中薯19号、冀张薯8号、晋薯16号)、红芸豆(品金芸3号、忻芸1号、芸选2号、英国红)、大豆(晋科2号、晋科10号、晋遗51号、晋遗53号)、谷子(晋谷59号、张杂谷10号、长农47号、晋谷21号)、藜麦(晋藜2号、稼祺744、忻藜1号、忻藜2号)、高粱(白糯3号、红糯16号、晋杂22、晋杂2001)、甜糯玉米(黑甜糯33号、晋糯20号、晋鲜糯6号、晋超甜1号)。
智慧农业展示区
主要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杂粮示范区赋予智慧农业概念。主要包括田间环境实时采集系统、智能灌溉控制系统和智能云平台等。在大田实时采集土壤、植物、虫情、气候等环境要素,并通过无线传输至智能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示,实现管理可视化,并通过不同杂粮品种的水肥需求,进行远程智能灌溉和施肥,实现水肥投入精准化和种植标准化。
杂粮大地画展示区
占地20亩,由“中国杂粮之都”“忻州”“中国地图”三部分组成,文字笔画用高粱红体现,中国地图用谷子黄体现,边框由红白双色荞麦体现。整幅画由高粱、谷子、葵花、荞麦四种杂粮构成。
杂粮育种技术展示区
占地40亩,主要展示谷子、高粱、大豆、葵花、藜麦等杂粮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
大、中、小学生耕读教育体验区
占地60亩,面向大、中、小学生,采用领养管理模式,由学生自己种植、管理,玉米研究所派专业老师全程指导。让青少年通过亲身耕作,学习种植知识,体现田园生活,培养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以耕读精神砥砺青少年品质。2022年,被忻州市教育局授予“忻州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忻州市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被山西农业大学授予“大学生耕读教育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