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这里阡陌交通,商贾繁华;这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里白墙青瓦,绿荫桑麻……这不是古时的桃花源,也不是秀丽的江南,这是点缀在上党大地田畴间、阡陌中、山梁上的农村景象。
田园风光的自然美,产业发展带来的生活美,环境整洁的外在美,富裕文明的内在美……这是长治市农业农村局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长治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聚焦“十稳十提”各项任务,按照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扎实推进稳粮保供、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改革等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取得的喜人成绩。
多措并举稳粮保供
扛起粮食生产责任
保障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大局,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长治市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按照“强基础、提产能、保供给”要求,进一步稳定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抓好畜禽稳产保供,落实农业惠农政策,加强农业防灾减灾……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实施党政同责,推动粮食种植面积稳中有升。长治市制定《2022年全市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将粮食生产责任分解至各县区,下达面积任务382.3万亩,产量任务24.3亿斤,并要求各县区将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乡、到村、到户、到田。实行党政领导一把手工程,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抓好畜禽稳产保供。实施畜牧业“五五战略”,全面落实畜牧兽医领域补助政策,建立全市生猪产能逆周期调控机制,科学引导养殖企业增栏补栏;充分发挥生猪产能调控基地作用,稳固全市生猪基础产能,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动物疫病防控,积极开展畜牧兽医领域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大提升行动、屠宰行业“强监管保安全”和饲料安全“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维护畜牧业正常生产秩序,保障全市畜牧业稳定发展。
落实粮食惠农政策。认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等政策。持续开展一产高质量发展专项补贴政策,在去年长治市支持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补贴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出台长治市支持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补充政策,今年市级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补贴政策覆盖新发展的设施农业、标准化农业园区、规模化养殖场、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等9大类27个方面,全面推进全市第一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与气象部门紧密联动,及时发布气象预警信息,加强灾害性天气分析研判和防范应对,上半年共发布《农业灾害天气预警与防范》工作简报16期。科学开展病虫监测工作,落实重大病虫发生防治信息周报制度,结合病虫监测结果、气象资料等相关信息,科学研判病虫发生趋势,及时发布病虫情预警11期。全面完成春季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免疫密度全部达到了应免数的100%。
通过一系列“组合拳”,长治市稳定粮食产量取得良好效果,夏粮喜获丰收,小麦收获面积6.08万亩,总产约1900万公斤,质量好于常年。秋粮作物长势喜人,预计收获面积约383.6万亩,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0.4万亩,将圆满完成长治市承担的稳粮保供任务。
夯实农业生产基础
稳住农民丰收大盘
粮食生产新潜力怎么挖?长治市农业农村局着手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等问题,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种业振兴、稳步提升农机化水平、广泛开展“三联三送三服务”……不断夯实农业生产基础,着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落实31.1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将年度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县区。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抢抓农田建设施工黄金期,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坚持建设数量和建成质量并重,先后20余次深入项目现场开展调研指导,督促问题整改,紧盯关键环节、严把建设质量关,提升建设成效。
大力推进种业振兴。持续开展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加大市农作物种质资源复份库、中药材种质资源圃、桑树种质资源圃、潞党参原生境保护区建设力度,申报创建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推进该市地方畜禽品种大青羊纯种的保护。引导玉米制种基地回归,全市玉米制种基地达到8000余亩,占全省三分之一。推进良种试验示范推广,建设省级农作物品种试验点26个,省级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基地5个,省级“三新”集成示范基地3个。
稳步提升农机化水平。组织农机技术人员对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及农机具检修保养进行技术指导,对农机修理配件网点进行不定时抽查检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机配件坑农害农,今年春季,全市共检修保养各类农机具3.9万台件,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指导培训农机操作手和农机修理工5100余人次,投入农机具3.51万台件,确保春耕备耕工作顺利高效开展。在夏收阶段,全市累计出动小麦联合收割机200台,其中跨区作业机具116台,机收率达到93.56%。长治市潞城区被确定为全省“机田证”一体化项目试点县。
广泛开展“三联三送三服务”。遴选适宜品种72种,主推技术52项,汇编形成《长治市2022年农业生产主推品种技术手册》,全市的农业主推技术和品种示范推广面积达56.65万亩,主推的畜牧技术品种示范推广覆盖畜禽36.4万头(只)。结合年度农业生产重点任务,开展冬小麦田间管理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培训76场(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合作社骨干、种植户等13745人(次)。帮助解决良种选购、科学施肥、预防倒春寒等技术难题214个,发放各类政策宣传、技术资料手册等5.6万余份(册)。
乡村产业扎实推进
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金秋时节,长子县宋村绿色食品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核心区,千亩西蓝花尽情绽放,放眼望去像一块绿色地毯缓缓舒展,“地毯”之上,农户们正忙着收获丰收的果实,一辆辆农用三轮车转运着西蓝花,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长子坤升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郭晓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农业产业化,不仅有利于规模化生产,还提升了我们的溢价能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
发展乡村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关键。长治市积极布局乡村产业,上党大地乡村产业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
全力推进农业农村领域项目建设。今年,经各县区择优推荐、市农业农村局研究,确定了上党区山西(长治)中药材商贸平台建设项目、沁县沁州黄小米啤酒生产项目、沁源县十万只湖羊养殖项目等196个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市级农业农村领域重点项目,项目总投资95.05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44.99亿元。截至8月底,196个项目已开工164个,开工率83.67%;累计完成投资38.81亿元,完成总投资的40.83%;2022年完成投资22.0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48.94%。
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022年全市共谋划储备了投资200万元以上产业集群项目111个,项目年度投资30.06亿元,年度投资15.04亿元。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培育链主企业,扶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大强化利益联结,打造产业强镇,聚合县域产业生态,全市“特”“优”农业产业逐步实现集群发展。成功申报2022年农业农村部山西道地药材产业集群项目、壶关县店上镇2022年省级农业产业强镇项目、2022年壶关县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试点县、沁县蔬菜全省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项目,争取中央、省级资金3000余万元,推动种养结构不断调优、加工能力不断调强、经营规模不断调大、产业链条不断调长,实现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的发展目标。
推进农业市场主体倍增工作。结合农业市场主体发展实际,出台《长治市支持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补充政策》,重点对设施农业、标准化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园区、标准化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场、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粮油种植、撂荒地复耕复种、农产品田头市场和集贸市场、农产品营销推介及出口、地膜回收利用等关键环节进行奖补。出台《关于支持农业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产业集群重点项目的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产品研发、生产线升级、品牌宣传打造、冷链物流设施等环节进行扶持。同时,在高学历人才引进、贷款贴息、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经营主体培训等方面,对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予以资金支持,引导促进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发展实力、经济能力和带动能力,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发展农业、壮大农业。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指导壶关县、平顺县、黎城县、屯留区、潞州区做好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推荐长治县登峰种植专业合作社等12家合作社为2022年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全市注册登记的农民合作社新增494家,达到8812家。推动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推荐壶关县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长治市潞州区梨花家庭农场等30家家庭农场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指导长子县做好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试点工作。全市在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共登记家庭农场2124家,累计拥有示范家庭农场332家。
乡村建设有序开展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烟雨空蒙,远山含黛,田园叠翠,色彩斑斓,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就像一幅江南水墨画,铺展在山丘起伏的峡谷大道上,屋顶、墙壁、篱笆都绘上了五彩的颜色和别致的壁画,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大街小巷一尘不染,置身于此,仿佛来到世外桃源。
“美丽的环境,给村民带来好日子,过往大峡谷的游客,大多来这里歇歇脚,吃点农家饭,观赏山村景色,再继续赶路。”南平头坞村村民郭怀龙,瞅准时机,办了一家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从此过上了好日子。
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是长治市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长治市不断加大美丽乡村建设步伐,乡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持续不断增强。
牵头做好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村庄布局分类和推进路径典型示范课题研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方向,明确长治市乡村发展定位和各县区乡村建设发展方向,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乡村发展核心资源,合理划分发展片区,科学确定长治市乡村分类体系和村庄布局,划定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阶段明确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为依规有序开展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提供战略性布局、科学性决策和项目化示范,确保乡村各项建设依规有序开展。
推动做好全市厕所革命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积极开展改厕模式试验示范,健全改厕运行管护机制,按照“首厕过关制”统一施工标准,上半年各县区高质量完成了7114座改厕任务。
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聚焦城乡接合部、交通沿线、村口路口、背街小巷、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河流沿岸等重点区域,以县为阵、以村为体、以户为基,开展“六清”(清垃圾、清污水、清沟渠、清违建、清杂物、清残垣断壁),整治“六乱”(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持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成果。
农村改革稳步蹄疾
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许多老人种不了地,我托管了1000多亩地,玉米套种大豆,你看这长势,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8月10日,记者在长治市屯留区王公庄村采访,屯留区丰之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少彬一脸笑容向记者介绍。
屯留区作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推进“保姆式”全托管、“菜单式”半托管,现已实现60万亩的整区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依靠农机服务类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高效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长治市农业农村局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着力破解影响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坚持试点先行,强化措施推进,积极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全面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深入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持续做好新增武乡县、平顺县、黎城县三个省级农业生产托管高质量发展试点。黎城县晋福村村集体经济组织生产托管典型做法入选2022年度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案例。武乡县故城镇探索全域农业生产托管试点,并对试点项目补助资金实行县级财政兜底政策。沁县故县镇党委牵头,组织2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全镇域土地托管,探索“托管+集体经济”模式,既能有效降低农户种植成本,也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双赢。
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制定长治市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规划(2022年—2025年)。规划重点明确全市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发展思路、产业布局、重点任务、重点项目、机制体制、保障措施,实现县有规划、乡有方案、村有项目计划,达到一年见效、两年提质、三年倍增效果。推进“清化收”工作。清化收是指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同专项清理、村级债务化解、新增地源收费。为了摸清家底、理顺机制,长治市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的实施方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相关制度规定》,成立了工作专班,编写“清化收”百问百答工作手册,深入各县区开展专项业务培训。协同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等部门跟踪指导全市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示范村项目,确保示范项目落地生效。
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续工作。推进农民股份权能,指导潞城区开展农民持有集体资产股份继承和有偿退出试点,指导上党区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抵(质)押贷款试点,指导黎城县做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中财务管理系统的相关试点工作。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逐步规范,草拟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管理办法(试行),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行为,推动全市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开展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全市共申报一事一议项目约660多个,申请财政奖补资金约6883.11万元。完善涉农权益监测点建设,在全市设立57个农民负担监测点,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何海亮 牛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