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近年来,长治市潞州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咬定目标任务,严格工作标准,合力攻坚克难,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强化组织领导
凝聚合力推进乡村振兴
潞州区是于2018年由原城区和原郊区合并而成的一个新区,全区辖17个镇、街道(中心),共126个行政村和4个菜场,总面积356平方公里,总人口89万。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该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政府区长担任组长的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和由区级领导担任组长的七个专项推进小组,形成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牵头负责、相关成员单位及各镇、街道(中心)各司其职的乡村振兴组织体系。
围绕创建乡村振兴引领区目标,结合全区实际,在多方咨询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征求各镇、街道(中心)、相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高标准编制了《长治市潞州区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将农民增收作为核心,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任务,整合资源要素,统筹协调推进,切实形成乡村振兴工作合力。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注重选拔致富带富能力强、能推动乡村振兴、敢闯敢拼、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干部,选优配强农村“两委”班子。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8岁,比上届下降3.8岁;35岁以下主干平均每个镇街2名;45岁以下成员564名,占比达57%,大专以上学历干部597名,占比达60%,实现了班子年龄、学历结构“一降一升”的目标。
全面提高农村基层治理能力,严格落实乡村治理主体责任,按照“常规工作抓质量、重点工作抓落实、薄弱工作抓整改、亮点工作抓提升、基础工作抓保障”理念,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向基层延伸,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基层的能力;狠抓安全稳定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发挥“全科网格”作用,充分调动村“两委”班子积极性,实现挂图作战、销号管理,有效排查整治,夯实平安根基,确保全区基层和谐稳定。
强化规划引领
贴合实际绘就发展蓝图
发展思路方面。紧紧围绕“特”“优”战略,在多年形成的城郊农业特色的基础上,紧扣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都市型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动农业转型,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生态、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推动全区农业朝着绿色、科技、高效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围绕全市农业“七大”产业集群,聚力发展药茶、酿品、中药材、肉制品、粮品、果蔬食品、功能保健品等七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
乡村振兴引领区总体布局方面。按照我省分类指导推进乡村振兴意见,立足打造山西“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总定位,综合分析山、水、林区位优势,因地制宜,确定以“一环两线”的三大片区为先行示范区(漳泽湖片区、老顶山片区、东山塔岭山片区),从而带动全区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三个片区共涉及8个镇、街道(中心),31个村庄,75640口人,51381亩耕地。其中:漳泽湖片区,结合徒步、马拉松、自行车、电瓶车等,进行村庄发展差异化定位,结合可腾挪空间植入不同产业功能,结合各村文化底蕴进行村庄风貌引导。老顶山片区,结合国家森林公园规划及游览线路,打造区域品牌,进行村庄发展差异化定位及风貌引导。东山塔岭山片区,结合田园空间、山体修复,分析村庄建筑风貌及景观视线,挖掘整村开发可利用空间,进行重点项目招商引资。
产业空间布局方面。依托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机遇,按照“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立足全区农业特点,落实“菜篮子”“米袋子”工程,努力将潞州区建设成城市的“后花园”。围绕“三大农业产业板块”,带动淡水养殖及芦笋、优质尖椒等优质特色瓜果蔬菜设施农业发展,促使中药材产业的全产业链发展。推进“生产+加工+科技+营销”一体化,巩固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特色+规模+品牌”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强化“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订单促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扶持鼓励“潞安府”“照江”“瑞福莱”“老顶山”等农产品品牌做大做强,成为省内乃至全国知名品牌。
强化措施落实
顺利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立足产业振兴,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以农业项目建设为重点,带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以“特”“优”战略为引领,成立了项目专班,采用“保姆一站式”服务,形成了“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达效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目前,已申报市级“七大”产业集群项目8个;向市农业农村局申报“六新”项目6个;筹备培育各类园区10个;全市农业农村领域“双百”项目建设,全区入库各类农业项目17个,申报市级农业示范园3个和产业园1个。全区共有农业龙头企业14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年销售收入达到17.28亿元。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和上党中药材物流交易市场建设有序推进。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适当扩大杂粮面积,特别是今年以来,采取“订单+农业”模式,在环漳泽湖景观路两侧种植高粱约1300余亩,亩均增产30%增收500元。同时,重视文旅产业与乡村振兴的高度融合,精心打造了一批“太行人家”精品民宿,积极发挥文化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
实施人才振兴,壮大乡村振兴人才力量。先后举办了潞州区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训班,邀请山西农业大学专家教授为该区180余名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集中授课,实地讲解,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科技人才的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农技专家深入镇、街道一线举办培训班50期,培训高素质农民以及基层农技员2176人次,进一步壮大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中国农大与长治市新农源植物工厂、长治医学院与山西上党中药材商贸城有限公司等,开展定点、定向职业技能培训,开办了职业技能培训班,采取理论和实训、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引导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磨练技术、提升能力。
强化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广泛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在全区17个镇、街道(中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讲活动,举办了以“好品云集潞州、乡村振兴有你”为主题的潞州区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庆丰收、感党恩”主题系列活动等。积极开展文化惠民工程,2021年组建乡村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49支,确定乡土文化能人艺人15人,文化带头人39人,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2028场次。大力开展区文化馆乡村特色分馆建设工作,形成了以潞州区文化馆为总馆,各镇、街道(中心)文化站为分馆的总分馆制基层文化服务模式,促进文化优质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和延伸。
突出生态振兴,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新农村。围绕“六乱”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突出交通沿线、村庄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等重点区域,通过“拆、清、整、绿、建”五措并举,彻底治理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突出问题,着力打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农村人居环境。仅专项行动期间,就清理交通沿线积存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9000余吨,拆除遗留、废弃的广告牌和无实际用途、有碍观瞻的视觉污染设施918处,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1465.65吨;整修坑洼路面、隔离带和绿化带570处,交通沿线绿化美化32786平方米,打造各类示范村19个,100%实现清洁村庄。积极做好改厕工作,制定了《长治市潞州区农村户厕改造技术标准指导意见》《长治市潞州区2021年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无害化处理、无渗漏、无异味、无蝇蛆、无粪便暴露”的“五无”改厕标准,严格监管工程质量,2021年改造农村户厕2155户,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5%以上;制定了《长治市潞州区农村厕所革命问题摸排整改工作实施方案》,对2013年以来财政支持改造的16130户农村户厕进行摸排整改,摸排问题厕所2360户,其中不能使用的519户,列入今后改厕计划,予以整改;不能全年使用的1841户,立行立改,全部整改完成。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稳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扎实推进农膜回收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资源化利用,2021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2%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加大垃圾中转站建设力度,年内新建了8座分类式生活垃圾中转站、3座移动生活垃圾中转站、1座厨余垃圾处理中心,推进了该区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全区生活无害化转运处理已实现全覆盖。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潞州区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扎实打造乡村振兴潞州样本,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赵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