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版:庆丰收·迎盛会

践行“两山理论” 靶向“施策发力”

——安泽县坚持绿色发展推动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纪实

  • 岳康药业厂区

  •   近年来,安泽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因村制宜拓展发展道路,立足生态优势创新发展方式,走出了一条坚持绿色发展推动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的“安泽路径”。

    答生态之问,解决好“为什么”的问题

      安泽全县林木绿化率达75.8%,早在3年前该县所有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就突破10万元,但靠扶持、靠光伏、靠租地等收入,换来的是干部“躺平”和收入“桎梏”。守着绿水青山,答好生态之问,必须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找答案。
      基于这种认识,该县县委、县政府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摆在发展好生态、挖掘好生态、利用好生态的高度来谋划和推动,全力谋求由模式固化向创新驱动转变。
      ——在战略上规划“为什么”。该县确立绿水青山让村集体收生态账、让老百姓吃生态饭的“双增收”理念和经营性收入突破的思维,提出连翘主打、沿河康养、红色研学、特色种养等7条路径,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双增收”的课题集中突破。
      ——在战术上探索“为什么”。在坚持战略方向的基础上,不搞“一刀切”。该县对全县66个村进行分类施策,针对资源村、资产村、城中村、农业村、工矿村分别提出具体对策,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切实找准切合各村实际的途径,将年内全部有经营性收入作为作业布置下去、统筹起来。
      ——在战法上实践“为什么”。该县聚合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积极打造党建联合体、产业综合体。按照产业相近、地域相邻、优势互补的原则,组建村村联合党委、村村产业联盟,辐射带动整体产业提质、增效、升级。

    谋创新之变,解决好“怎么办”的问题

      安泽县野生连翘总面积150余万亩,是全国连翘生产第一县。连翘是安泽最大的本钱,也理应成为“双增收”的主要路径。如何把连翘产业打造成永续发展的“绿色银行”,该县通过三级平台架桥、龙头企业牵线、示范基地抚育、利益分配共享,实现“双增收”。
      ——架桥梁。充分发挥县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村发”)的龙头带动作用,以镇集体经济联合总社、村合作社或集体经济组织为市场主体形式,架设千万小农户连接大市场的桥梁,有效打通连翘等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道,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对接市场增加收入。
      ——强链主。强化岳康药业龙头企业“链主”作用,配套成立岳康农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连翘全产业链开发为重点,精准发力连翘及野生中药材的开发和利用,探索中药材全产业链“一二三产”联动模式,提升中药材产业竞争力。
      ——育基地。在现有150万亩野生连翘的基础上,通过精细化管护提标和规模化抚育栽种的方式,建设青松岭连翘示范基地。基地连翘树进入盛产期后,平均产量可由现有的26.6吨/万亩提高到400吨/万亩,预计年实现总产量1.2万吨,年产值约3亿元。
      ——建纽带。采取“企业+村发+农户”“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发挥村党组织和村集体公司的纽带作用,农民群众采摘连翘后,统一交售村集体公司,由岳康药业公司统一回购,再按照比例返利村集体,将连翘产业做到本地培育、本地加工、本地交易,减少中间交易环节,推动村集体增收130万,采摘户平均增收2万。

    打提质之战,解决好“抓什么”的问题

      既抓集中会战,也抓分兵攻坚;既抓大块头,也抓小精特。以经营性收入为突破口,安泽县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形成了村村有增收渠道、年年有稳定收入的发展格局。
      将“红色资源”融入研学文旅。该县以小李村红色研学基地为中心,以桑曲村太岳军区司令部、沁河庄村刘少奇路居地等10个村为副中心,规划红色研学路线、研发精品红色课程、开发红色文创产品、发展太岳人家“小餐桌”,通过“集体组织经营+农户闲置房屋入股+群众就近务工”模式,辐射带动其他村发展旅游附属产业。红色研学累计接待800万人次,综合收入3000余万元。
      打造“沁河走廊”带动休闲康养。该县以和川镇和川村、石渠村乡村振兴试点村为牵引,以府城镇小黄村、飞岭村,冀氏镇冀氏村、白村为重点,将沿沁河的村,建设了一批富有安泽特色的民宿、采摘、垂钓、观光农业、生态康养等旅游项目,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以飞岭村为例,今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万人次、综合收入200万元。
      借助“清化收”盘活村集体资源和资产。通过以账找人、以人核账,该县清收农村集体债权56.09万元,化解债务324.51万元。通过以地找人、以人找地,全县新增土地资源7.91万亩,预计可达到10余万亩,按照每亩100元发包,村集体经济收入可增加1000余万元。
      “车走车道、马走马道”。
      针对纯农业村,该县以镇为指挥平台、以村为作战单元,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林药间作、杂粮果蔬、畜禽水产等产业,着力打造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链。该县和川村发展现代农业种养示范基地,实现鱼菜共生、稻蟹共养,目前已建成稻田养蟹项目240亩,渔业大棚5座,果蔬大棚50座,真正把“千亩滩”变成“千亩田”,最终建成“千亩园”。
      针对城郊村,打造荀乡保姆、安泽家政等品牌,发展物流仓储、工程延揽、餐饮住宿等项目,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对接大市场、链接小生产,增加集体经营收入,带动群众务工增收。
      针对工矿村,推行“企业结对帮扶村级集体、工业反哺催化农业农村”,企业派单、镇村接单,大力发展服装加工、卫生保洁、生鲜供应、劳务运输等产业,推动村企合作搞经营、资源变现占股份、村民进厂变工人、群众抱团揽工程,实现“以企兴村、以村促企”。

    聚上下之力,解决好“谁来干”的问题

      坚持钱往农村投、人往农村派、劲往农村使,统筹各方面资源向农村倾斜,该县还全力推行“三个统筹”。
      统筹政策资源,该县协调财政、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的扶贫惠农政策和项目,用好财政资金奖补、政府贴息贷款等政策资源,全力扶持集体经济增收。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创收奖励办法》,将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两项收入”与村干部待遇报酬挂钩,推行村干部“基本报酬+绩效报酬+集体经济创收奖励”报酬制度。
      统筹城乡资源,建立县级领导包乡镇工作机制,县级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至少联系一个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和一个“薄弱村”,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提质的指导。动员机关单位和党员主动与乡镇、农村对接,围绕壮大集体经济上项目、引资金、送政策、帮技术,聚集各种资源向农村倾斜,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
      目前,全县10个县直党(工)委、31名县级领导干部、87个县直单位、2100余名党员帮助农村制定增收计划287条,帮扶产业项目310个,协调帮扶资金1600余万元。
      统筹人才资源,深化县校合作,该县以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智力支撑,攻关连翘全产业链开发;以山西农业大学远程连线,破解鱼菜共生、稻蟹共养难题。同时,将产业发展与中科院过程研究所、山西大学等高校的人才和技术“对接”,促进了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组建了全县“三农”服务技术小分队,农业、畜牧、林业等部门的技术专家定期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帮助农村解决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696个,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截至目前,安泽县66个村经营性收入全部实现突破,打造特色产业基地65个、农副产品加工基地19个、乡村旅游基地7个,组建产业联合党委4个、矩阵6个,70%的村今年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10万元以上。预计到年底,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30万元以上的村将达到34个,实现村村有增收渠道、年年有稳定收入。
      “集体空,没人听。集体有,跟着走”。随着村集体经济这块“蛋糕”越做越大,安泽县各村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得到全面提升,说话办事有了底气和力量,党的声音更强了、群众跟得更紧了、根基扎得更牢了。

    闫红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9-16期

    • 第2022-09-09期

    • 第2022-09-06期

    • 第2022-09-02期

    • 第2022-08-30期

    • 第2022-08-26期

    • 第2022-08-23期

    • 第2022-08-19期

    • 第2022-08-16期

    • 第2022-08-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