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一个孕育于河山之间的小县。
在这里,黄河一改奔腾之势,留下了她68公里的优雅身形。在这里,群山不失雄奇之姿,勾勒出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但同样是在这里,特殊的地理条件、恶劣的生态环境给永和人带来了一道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的现实命题。
地处吕梁山脉南麓的永和县,位于晋陕大峡谷黄河中游东岸,全县总国土面积1212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就达1072平方公里,占到总国土面积的88.3%。
紧紧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被确立为重大国家战略的契机,“咬定青山不放松”,数十年来,勤劳纯朴的永和人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样板县”的气魄,书写了一段生态立县、改天换地的绿色传奇。
在芝河流域率先实施坡改梯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从单一的坡耕地治理、打坝治沟到坝滩联治再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该县转变思路,大胆革新,打造出“白家崖小流域综合治理精品工程”;探索出了荒山造林、坝滩联治、坡耕地改造、经济林栽植、设施改善“五位一体”综合治理新模式,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永和经验”“永和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立足县情,根据现有农业生产现状,永和县按照“治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的建设要求,科学规划,做到了水保工程与改善生态相融合、水保工程与民生产业相融合、水保工程与农文旅相融合“三个融合”。
坚持“坝、田、林全面推进,垣、坡、沟综合治理”,力求从根本上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紧紧围绕“稳粮、兴牧、强特色、促融合”的农业发展思路,以创建“全省高粱示范基地”为目标,建设北方梯田万亩优质高粱种植园区,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深度挖掘资源禀赋,深度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着力打造北方农耕梯田“示范区”,奋力建设农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示范县”……突出重点,注重效益,严把监督关、施工关、验收关,推行“谁的地块谁监督,每个环节都验收”,在大力实施水保建设工程中,永和严格确保工程质量,真正打造出了人民满意的“民心工程”。
把工程当景点建,把全县当景区建。新时期的永和县,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坚持实施水土治理精品化,建设一个园区,改善一片环境,壮大一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全力做好“保、转、融”三篇文章,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三赢”。
截至目前,永和县森林覆盖率达到21.98%,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70.3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1.7%,年流失泥沙量比治理前减少48.7%以上,年减少泥沙流失量88.3万吨,流域内水土流失状况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治理后的坡耕地亩均增收1000-1300元,为农民稳定增收奠定基础。农业园区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园区机械化作业程度和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特别是治理后的芝河源头,春夏万顷碧波盈动,金秋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向世人呈现最完整的北方梯田农耕文化。
保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调生态和经济同步生辉。永和县水土流失治理的经验得到了水利部、省市水利部门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认可。“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天,美如画卷、宛如仙境的“永和梯田”盛名在外,已成为全国能叫得响的一个旅游品牌。
本报记者金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