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喜迎二十大

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山西答卷

  • “菜篮子”更丰更盛。 姚中吉摄

  • “米袋子”更足更满。 栗卢建摄

  • “果盘子”更鲜更甜。 张秀峰摄

  • “好日子”更顺更美。 孙进军摄

  •   运城苹果漂洋过海出口欧美,吕粮山猪、沁州黄小米等有机农产品走进大湾区,玉露香梨成为全国响当当的品牌,汾酒、陈醋、平遥牛肉摆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山西农产品开疆拓土,奋勇争先,走出娘子关,走向全国甚至海外大市场。
      晋粮、晋菜、晋果、晋肉、晋药、晋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众多晋品成为国人争相消费的产品。
      长治市上党区振兴小镇、汾阳市贾家庄村、河津市龙门村、大同市云冈区杨家窑村……美丽乡村建设像一幅幅画卷在三晋大地徐徐展开。
      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坚定扛起稳粮保供政治责任,擦亮有机旱作山西品牌,蹚出“特”“优”农业发展路径,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了新步伐,我省正在蹚出一条符合山西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

    扛起稳粮保供
    政治责任

      捷报频传:6月6日,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岳壁村的旱地小麦示范田亩产达579.9公斤,创下面积3亩以上连片种植旱地小麦山西高产纪录。
      6月14日,永济市董村农场冬小麦高产示范田亩产达到834.78公斤,创山西水地小麦单产新纪录。
      6月18日,翼城县唐兴镇东关村,山西农业大学高志强团队研发的“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田在晚播一个月的情况下,创下了山西小麦亩产855.13公斤的最新纪录。
      和老天抢时间,把产量追回来。去年秋季我省遭遇罕见秋汛,小麦大面积晚播,生长初期苗情差、弱苗比例高。往年12月绿油油的麦苗已经覆盖地面,去年冬天却是另外一种景象,有的地块麦苗还捂在土里,有的细弱得像根针,甚至有些地块小麦还没有播种。夺取夏粮丰收面临空前挑战。
      为了确保夏粮丰收,省委、省政府坚定扛起稳粮保供责任,定期研究推进粮食生产,督促落实,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保面积、保春播、防撂荒作为市县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粮食安全考核的硬指标。省农业农村厅制定粮食稳产增产实施方案,建立厅领导包市包片指导粮食生产工作机制,开展“三队”包联服务,3900余名专家包市包县包主体,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深入田间指导农民加强小麦中后期管理,实施小麦“一喷三防”提早增次,攻粒数、增粒重、提单产。气象和植保部门精确预报、防虫治病,制定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方案。部门协同、省市联动,分季节、分作物、分时期抓播种、抓管理、抓收获,全力以赴抓好小麦机收,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长治市屯留区王公庄村北,一块块玉米套种大豆田长势喜人。“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许多老人种不了地,我托管了1000多亩地,第一年试种玉米套种大豆,看这长势,今年定是个丰收年。”8月10日,屯留区丰之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少彬一脸笑容。
      屯留区作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推进“保姆式”全托管、“菜单式”半托管,现已实现60万亩的整区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依靠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高效地提升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近年来,为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推动粮食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我省制定《山西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条例》,规范、引导农业生产托管,全省托管面积近3000万亩,架起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桥梁。
      积极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项目,中央财政和省财政每亩共补助种植户200元。各地出台配套政策,太原、大同、忻州、吕梁、长治等市每亩再补助100元,晋城、阳泉每亩再补助50元,武乡、右玉、兴县等24个县从资金、农资方面给予扶持,帮助种植主体降低成本、提高收益。1737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了82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就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作出深刻阐述。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省委、省政府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扛起稳粮保供责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采取措施,主动作为,打出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创新体制组合拳。十年来,我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11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39万亩,支撑粮食产能60%以上。选育良种,振兴种业,出台《山西省种业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加快山西杂粮优质种业基地建设方案》,全面提升农业“芯片”科技含量,主要农作物良种率超过96%。坚持农机农艺融合,开展“机田证”一体化试点示范,全省农机总动力1654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3.9%;累计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资金400余亿元;全面实施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政策性保险,在11个县创新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入保险试点;投入资金280余亿元,推动绿色高质高效产业项目,提升粮食生产水平。
      通过一系列措施,我省粮食面积稳定在4700万亩以上,2021年总产达142.1亿公斤。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超过400公斤,迈上新台阶。国家粮食安全考核连续5年获优秀等次,为全国稳粮保供作出了“山西贡献”。

    擦亮有机旱作
    山西品牌

      “你看这谷穗,又粗又长,颗粒饱满,今年又是个丰收年。”大同市云州区吉家庄乡瓮城口村70岁的陈宗顺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家20亩地全种谷子,合作社从种到收全包了,啥也不用操心……”
      2019年,瓮城口村成为云州区有机旱作农业试点区,开始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在省市区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依托瓮城口村的村社一体合作社——纪新农牧专业合作社,在品种选用、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机械化作业等方面进行一体化推进,经过近5年时间的打造,逐步形成了以高粱4000亩、谷子2000亩为主的有机旱作农业核心区,并探索实行了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云州区瓮城口村谷子示范区平均亩产600公斤,形成了谷子高产栽培的典型样本。
      2017年以来,我省出台《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抓好封闭示范、专家联系包县包片服务等一系列办法和举措,搭建起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四梁八柱”;创新开展了农业政策保险试点服务、农业信贷服务,为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长治、晋中、朔州、忻州4市、15个县整建制创建封闭示范区,创建120个封闭示范片,涌现出了一批“有机旱作+特色产业”可复制、可推广的好典型好模式。
      “有机旱作农业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山西现代农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山西农业大学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绿色循环发展、品牌建设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八大工程,做好“土”“肥”“水”“种”“技”“机”“绿”等七大文章,围绕晋南麦果、晋东南粮菜、晋中城郊高效作物、晋西北杂粮、晋北粮草畜,注重与省里的示范片区结合,建立了30个试验基地(点),进行了农田水分高效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耕地质量保育与提升、轮作休耕、减肥减药绿色生产以及贯穿各个环节的艺机一体化技术研发,初步建立起山西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我们在隰县、万荣、阳曲、长子等县市建立有机旱作示范样板田万余亩,集中展示小麦、玉米、谷子、高粱、食用豆、燕荞麦、藜麦等新品种百余个。”山西农业大学有机旱作专家高志强告诉记者,玉米探墒播种、膜侧播种、谷子绿色生产等艺机一体化技术以及“果-菌-肥”生态循环、“513”草畜田生态循环等技术模式,在全省相应区域累计示范推广500余万亩,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打造和维护好山西有机旱作农业这个金字招牌,忻州市建设高标准农田17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0%以上;杂粮品种良种普及率提高到60%以上。吕梁市推广丘陵山区玉米、小杂粮等耕作新技术、新机具,积极支持汾阳创建高粱全程机械化作业试验区,带动全市机耕、机播、机收面积突破720万亩次。
      目前,我省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标准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已初步建立,全省杂粮良种普及率由58%提高到63%、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由82%提高到90%、农业机械化率由65%提高到72%,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年均增幅30%以上。
      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有机旱作农业,坚持每年一次全省推进会、每两年一次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今年又与农业农村部签订《共同推进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山西有机旱作农业进入国家战略扶持。
      值得一提的是,期待已久的“有机旱作·晋品”专场新闻发布会,9月21日在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山西主场举行,首批66个经严格推选、评审、论证的省域农业品牌——“有机旱作·晋品”集中亮相,并于10月1日登陆中央电视台进行品牌宣传,“晋享天然,品味出色”“有机旱作·晋品”迅速火遍全国。

    蹚出“特”“优”农业
    发展路径

      “一公斤苹果地头走价9.6元,比以前多卖3元。以前为卖苹果咱找客商,现在客商拿着现钱找咱。”10月2日,在挂满红苹果的果园里,临猗县陶唐村果农王世宏说:“今年苹果销售供不应求,零售商都开始论个卖。苹果如此走俏与咱‘运城苹果’这个市域公用品牌不无关系。”
      武乡县十里坡村农民网红狗小(本名韩登科)最近忙着给“双十一”备货,他家自产的羊肥小米已脱销,他正到周边邻村寻求货源,准备“双十一”大显身手。“小米加步枪,好米在武乡。”自从“武乡小米”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后,武乡羊肥小米成了抢手货,网上一斤卖到几十元。狗小,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苹果论个卖,小米卖出天价。山西农产品卖的不仅仅是品质还有独特的文化。我省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文明传承千年,是神农尝百草、舜耕历山、嫘祖养蚕、后稷稼穑发生地。夏朝“休耕制”、战国“垄作法”、汉朝“代田法”等耕作制度代代相承,历朝历代都是皇室贡品重要来源。
      我省素有“表里山河”之称,是特色农业资源大省,山多地少、地貌多元、气候多样是基本特质,少雨缺水、干旱冷凉是天然属性。省域纵跨6个纬度,跨越北纬38°世界公认农作物适宜生长区,是著名的“小杂粮王国”,世界杂粮看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品种最全、种类最多;是全国干鲜果优势区,苹果、梨产量居全国第三,红枣、核桃产量居全国前五;是黄土高原夏秋蔬菜优势区,60%的夏秋菜外调全国;是道地中药材之乡,潞党参、正北芪享誉海内,全国70%的远志、50%的连翘、40%的黄芩产自山西;肉蛋奶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7位、第7位、第7位。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山西山多地多、地貌多元、气候多样,这种独特的资源禀赋决定了山西农业的出路在于‘特’和‘优’。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我省立足特色优势,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持续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致力于培优晋粮、叫响晋菜、提升晋果、做强晋肉、振兴晋药、擦亮晋酿等山西特色品牌工程建设,蹚出一条“特”“优”农业发展路径。目前,全省绿色有机农产品达1770个,居全国前列;地理标志农产品达176个,居全国第4位。苹果、香梨、核桃、红枣等78种果菜外销75个国家和地区;吕粮山猪、沁州黄小米等103个“圳品”走进大湾区;山西小米、大同黄花等12个省级公用品牌、46个市级公用品牌的产品落户京津冀、走向长三角;汾酒、陈醋、平遥牛肉等从三晋千乡万村走入全国千家万户餐桌。
      地处峨嵋岭苹果产业核心区域的万荣县贾村乡张李冯村、杨郭村和高村镇薛店村“两乡三村”,总人口8237人,总面积两万余亩,以特色果蔬种植业为主导产业。2017年,经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委批准创建万荣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后,这里形成了“苹果+果汁+饲料+有机肥”“果枝+食用菌+有机肥”“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服务”等三条产业链,走出一条以休闲与观光、产加销、农旅居一体化发展之路,成为多业态复合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标杆。
      万荣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创建,是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实施农业“特”“优”战略,持续推动城乡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产业就业融合的一个缩影。
      目前,我省布局“南果中粮北肉东药材西干果”等三大战略五大平台十大集群,创建国家级产业园8个、产业集群3个、产业强镇30个;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45家;紧扣“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打造高粱、谷子等20条特优农业全产业链。推动数字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网红直播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乡村产业兴旺、活力四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省委、省政府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让我省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本报记者金建强 何海亮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0-11期

    • 第2022-09-27期

    • 第2022-09-23期

    • 第2022-09-16期

    • 第2022-09-09期

    • 第2022-09-06期

    • 第2022-09-02期

    • 第2022-08-30期

    • 第2022-08-26期

    • 第2022-08-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