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70年的他,1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致使下肢不能行走,成了二级残疾人。11岁时,父亲因病无钱及时医治去世。13岁时,母亲带着他和弟弟妹妹3个孩子改嫁到太那水村。15岁时,他独自离开山村,成了县城毛织品福利厂的工人,随后又进入了汽配门市部。2006年,他白手起家创办起汽修厂。2019年,又改行办起箱包厂,帮助更多的村民就业。
他就是被大同市残联评选为自强模范的灵丘县柳科村村民尹金明,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自尊、自强、感恩,拄着双拐照样可以改写人生!
“摔倒了要学会自己爬起来”
一个人无法改变出生,但可以努力去改变生活。小时候,家里贫困,尹金明没有因为是残疾人,而受到特殊照顾。倔强的他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我没有把自己当作残疾人,我只是比别人多了副拐!别人能干的事,我也能干!而且还能干好!”
到了上学的年龄,尹金明强烈要求读书,并向家人保证:去了学校一定好好读书,不给老师和学校添麻烦。“小学时,他活泼开朗,读书特别认真,每次考试都是前3名。别看他是残疾人,劳动也特别积极,遇到行动困难的事,我们去帮助他,他往往是拒绝!”幼小的尹金明给儿时的伙伴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初二的时候,恰逢县民政部门开办了毛织品福利厂,招收残疾人就业。考虑到家庭困难,尹金明咬咬牙放弃了学业,成了一名福利厂工人。“我们残疾人工友中,他虽然年纪最小,干活却是最积极认真的,他还特别爱帮助人,厂子里所有的人都夸他。”当年的工友,也是残疾人的李成社如是评价尹金明。
残疾人怎样直面生活,尹金明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每一个人都是善良的,他们发自内心地同情我们残疾人,但我们不能视作理所当然,一味地依赖别人的帮助!”
1992年,民政局针对残疾人就业问题,又成立福利汽配门市部。不满足于现状、勇于尝试的尹金明马上报名,经过审核,成为一名汽配售货员。好学的他,在新环境里,很快熟悉了业务,一年的时间,他便成为门市部的业务骨干。
“谁说残疾人不能自主创业”
多年从事汽配销售服务,尹金明感觉到家用轿车越来越多,学习汽修技术将来一定很“吃香”。“一技在手,就业不愁。何况自己是个残疾人,必须要学到一门手艺。”于是,尹金明选择了残联组织的汽修专业培训进行学习。培训结束后,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尝试办汽车维修厂。
自己走路都吃力,腰包里又没钱,你咋办厂呢?周围人的冷嘲热讽并没有打消尹金明的决心。他好不容易凑了4万元钱,租房、购配件,就这样2011年,属于尹金明的一家不起眼的小汽修铺开业了。
刚起步时,来修车的人,一看修车师傅是残疾人,马上掉头就走,尹金明连摸车的机会都没有。开业十天,才接到了第一单生意。但后来凭着收费合理,技术高超,服务热情,小汽修店的口碑慢慢传了开来,生意也越来越好。2013年,尹金明又扩大规模,在县城南环路开办了明志维修站,占地约260平方米,雇佣员工17名。
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金明创办的明志维修站已有固定资产80余万元,年纯利润10万元,并且在全县享有很高的声誉!2012年,尹金明被大同市残联评选为“十一五”期间的残疾人自强模范。
“要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就必须要自尊、自强。”2013年,尹金明当选为灵丘县肢体残疾人协会的主席,当选时的这句发言成为他激励自己和台下所有残疾人的“名言”。
2018年,尹金明突然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转让维修站,并转而创办一家箱包加工厂。挣箱包加工的钱,很不容易,利润非常低,亲朋好友对他再三劝阻,但尹金明执意要再创业。
2019年,尹金明租房、购设备、招工人,不声不响地在刘家村把箱包厂创办起来了。因为对业务还不是多么熟悉,第一年基本上没挣钱。第二年,尹金明花高工资聘请师傅进行技术指导。因为开支增加,一年的收入还不及请的师傅收入多。去年,厂子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产品优质,订单不断,在同行业中打响了名声。
“感恩让我一辈子快乐”
“人生不易,残疾人更不易!我们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要时刻感谢那些关爱我们的人!懂得感恩,你就是幸福的人!”与尹金明交流,他的言语总是给人满满的正能量。
“读初中的时候,学校离家30里远,每周都是母亲牵着驴、我骑着驴去上学。”“在学校,雨天都是同学背着出入教室。”“我办汽修厂的时候,刘大夫拿出半年的工资帮我!”“残联部门对于我们残疾人的关爱更是有目共睹”……在尹金明的心中有太多一辈子不能忘却的记忆!
这些记忆都转化为了感恩!在开办汽修厂期间,尹金明给予员工的工资高于其他汽修厂;在招员工时,他主动上门动员说服四名残疾人进入汽修厂,让这四名残疾人都有了一技之长。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动员员工自己创业开办汽修厂,并给予全力的帮助。
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尹金明非要转行选择箱包加工!尹金明后来解释:“我是在山村长大的,农村人就业难、挣钱不容易的现状,我最清楚。在农村很多丈夫常年外出务工,家里往往都是留守妇女和儿童,帮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还不耽误照顾孩子,这是一件大好事。办箱包厂的事,我在心里想了好几年了!”现在,尹金明的箱包加工厂用工13名妇女,其中有四名是残疾妇女。
尹金明的妻子谢灵芬是一级残疾,要手握特制的木托子,凭借臂力,挪动着身体走路。他们夫妻两个人相扶相携,恩爱有加。两个孩子一个正读医科大学,一个正在读高中,生活也经营得幸福美满。
尹金明的遭遇是不幸的,但他用自己的自强不息不仅打造出幸福的人生,还将这份温暖和正能量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本报记者裴彦妹 通讯员马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