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一泓碧波化安澜

——汾河流域治理综述

  夜晚的汾河景区,跨汾大桥霓虹闪烁,古香古色的画舫金碧辉煌;遍布景区的灯饰,与滨河东西路的光带交相辉映,展现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美景。
  太原汾河段美景,是省委省政府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和两次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励精图治十年汾河治理的缩影。
  新时代的十年来,省委省政府围绕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一泓清水入黄河”等目标,实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流域综合治理,补齐防灾基础设施短板……汾河流域治理步入了新阶段。

科学谋划 高位推进打造汾河走廊

  汾河是三晋儿女的母亲河,发源于宁武县管涔山南麓的雷鸣寺泉,流经忻州、太原、晋中、吕梁、临汾、运城等6市27县(市、区),于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汇入黄河,全长716公里。
  在全长716公里的汾河上,堤高坝固、绿树成荫、景点林立,相串成景,俯瞰汾河就像一条绿色丝带飞舞在此起彼伏的山峦之间,滋润着三晋儿女、造福着三晋大地。
  美丽汾河,曾一度毁容,河道无序开发、两岸垃圾随意倾倒,汾河出现断流和水质污染的状况。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省委省政府打响了治理汾河攻坚战。
  一张时间刻度表见证了省委省政府治理汾河的决心和信念:2016年4月,省政府与水利部联合批复《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2015- 2030 年)》。2017年1月,省人大颁布实施《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该条例已废止)从法律层面进一步规范汾河流域内开发、利用、建设、保护等各项活动;2018年9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方案》,明确按照“省级规划、市县主体,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原则实施;2020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汾河流域生态景观规划(20202035年)》,明确构建“一源、两路、三线、四区、五带、多节点”的汾河生态廊道空间布局;2021年1月,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实施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决定》(省政府令第283号),明确2025年生态水量、地下水压采、工农业及城镇节水等工作目标;2022年4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汾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全面提升汾河流域防洪减灾能力的目标和措施。
  顶层设计、科学谋划,施工蓝图上清晰可见。每段工程根据不同功能和地理环境,实施不同工程。上游段源头至太原兰村段长224公里,为重要的水源涵养与保护区。以河流自然修复、生态绿化为重点,主要实施汾河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和汾河上游生态修复与治理项目;太原盆地:兰村至介休义棠段长152公里,以河流自然化、两岸生态化为重点,凸显人文、观光、休闲。灵霍山峡段:义棠至临汾霍州市界段长79公里,为峡谷型河段。以生态空间管控为抓手,以绿色改造为重点;临汾盆地段霍州市界至侯马界段长117.7公里,为临汾市已治理的百公里生态修复区。以提质改造为重点;运城谷地,新绛县界至万荣入河口段长142.7公里,为汾河最为平缓的区域。以防洪达标为基础,以田园风光为重点。
  据了解,2017年以来投入150多亿元,我省主要实施汾河上游宁武静乐段、娄烦古交段治理,中游太原汾河三期四期、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项目,中下游灵霍山峡段、临汾盆地段、运城谷地段治理,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初步建成汾河生态廊道。

示范引领 市场运作修复汾河生态

  家住汾河沿线祁县城赵镇苗家堡村苗德康每天早晨都要在汾河岸边晨练。“水清岸绿、鸟语花香,景色好,空气好,在这里生活真是舒心。”苗德康说,“原先河道杂草丛生、满目荒凉,从2018年汾河生态修复工程开始,河道拓宽、河坝加固,河岸种上树木花草,修建亭台楼阁,逐渐成为附近村民休闲娱乐的打卡地。”
  为加快推进“母亲河”汾河生态修复工作,2018年,我省出台了《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市场化实施方案》,决定率先推进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建设,以市场化方式组织实施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自此,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借助市场化运作步入“快车道”。
  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建设工程范围北起太原汾河三期末端,南至介休义棠镇文峪河入汾口,全长约97公里,是201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示范工程。尤其,汾河三期末端至汾河二坝13.5公里为先行示范段是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建设项目的标杆工程。13.5公里先行示范段工程中,主河床整治工程:将原有30-50米的主槽拓宽到90米;将原来1:2.5防洪大堤堤坡依据自然地形放缓为1:5、1:7、1:10的缓坡,增加亲水性;两岸堤防打了平均深15米的防渗墙,防止蓄水后对堤外农田的浸没。景观绿化工程:堤坡两侧绿化,种植乔灌木3万多株,地被绿化100多万平方米;景观建筑14处,其中有5处较大的广场;堤顶路提升改造,工程总投资4.42亿元。目前,汾河13.5公里先行示范段主河床整治工程、生态景观绿化工程基本完成,汾河新二坝已下闸蓄水试运行,生态修复效果基本显现。
  在工程项目实施中,按照省级规划、市县主体、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重点推进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建设。一是坚持市场化方式实施工程项目。由省级组织协调,落实属地政府主体责任,市场化推进,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生态修复投建运管机制体系,在全省统一规划、统筹协调的同时,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同时引进战略投资方组建流域投资公司,充分发挥万家寨公司、中交汾投公司等企业市场主体作用,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二是分类推进城区段和乡村段。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项目每公里投资约2500万元,13.5公里先行示范段工程每公里投资约3300万元(为太原汾河三期的1/3),做到了经济、节约、高效。

补齐短板 综合治理力保汾河安澜

  去年秋季,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汾河新绛段出现严重洪涝灾害,给沿岸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巨大损失。为此,新绛县委、县政府实施汾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以坚固的“水上长城”力保汾河安澜、民众安康。
  汾河新绛段干流堤防治理达标工程,位于新绛县汾河下游(左岸横桥镇三家店至万安镇赵村、右岸古交镇翠岭村至周流村),综合治理河长17.7千米。工程建设内容包括:堤防加固改造、水毁堤防灾后重建、铺设堤顶道路、新建改建穿堤涵管、新建主槽护岸和磨盘坝等,项目总投资2.67亿元。
  该县古交镇王村村委会主任姚国鹏介绍,王村段的河坝原来3米宽,高3米多,这次汾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坝体宽度将大幅增加至45米,高度增至6米。
  水利厅统筹汾河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防洪工程总体布局,以河道堤防为基础、大中型水库为骨干、缓洪区为补充,构建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全面提升汾河流域防洪减灾能力。
  汾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由水库、堤防和分洪缓洪区组成。以上游的汾河水库、汾河二库,中游的文峪河水库、柏叶口水库、松塔水库,下游的涝河水库、浍河水库等大中型水库为骨干,干支流堤防为基础,两岸重点部位分洪缓洪区为补充。计划实施124项河道治理工程,包括干流35项、支流89项;设置分洪缓洪区98处,包括干流15处、支流83处,规划分蓄洪量2亿多立方米。
  治理措施为新建和加固堤防、局部堤线调整、主槽疏浚、险工段防护、支流入河口整治及穿堤建筑物改造。更新完善流域水雨情监测设施和预警预报体系;完善流域水库群的联合调度机制;进一步整治阻碍河道行洪的桥梁、林木和高秆作物等突出问题;建立河道堤防安全包保责任制,补齐堤防管理短板弱项。目前,开工74项,其中干流34项,支流40项。乌马河清徐段、象峪河清徐段和榆次段、祁县昌源河、磁窑河汾阳段、孝义段、平遥段、介休段8项水毁严重项目以及汾河干流新绛段、稷山段、河津段3个重点段堤防修复工程主体工程已完工。
  “省水利厅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统筹汾河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市县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统筹推进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以汾河百公里中游示范区建设引领带动汾河流域综合治理,争取用2至3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汾河干流保护与综合治理,真正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常建忠如是说。

  本报记者何海亮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1-11期

  • 第2022-11-08期

  • 第2022-11-04期

  • 第2022-11-01期

  • 第2022-10-28期

  • 第2022-10-25期

  • 第2022-10-21期

  • 第2022-10-18期

  • 第2022-10-14期

  • 第2022-10-1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