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期播种的冬小麦,从出苗到越冬为冬前时期,一般经历50~60天,是小麦营养器官分化建成为主的时期。冬前管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旱地麦田“镇压、耙耱保墒、控旺转壮”
苗龄6叶1心到7叶、单株分蘖4~7个、总茎数在80万~100万的麦田,选择晴天进行镇压、重耙耱或深中耕,控上促下,控旺转壮;镇压应“压干不压湿”,耙耱应在晴好天气的上午10点以后、下午4点以前进行。复播晚种、个体较弱、总茎数不足60万的麦田,应中耕锄划,提墒增温,或顺麦行踩踏镇压,促弱转壮,确保安全越冬。沟播麦田因无法中耕锄划或耙耱,可通过化控控旺稳壮,或人工顺麦行踩踏镇压,控旺转壮,确保安全越冬。施肥不足麦田应趁雨(雪)撒施尿素5~7.5公斤/亩。
二、水地麦田“冬水前移、塌实土壤、促弱转壮”
水地麦田应普遍浇越冬水。对底墒不足或表墒不适宜的麦田,以及秸秆还田和整地播种质量差、播后未镇压、土壤悬虚的麦田,要特别重视冬水前移,蓄足水分,塌实土壤,促进根系生长,促弱苗转壮苗,奠定丰收的苗情基础。浇冬水的时间是日平均气温3℃~5℃开始,浇水后地表夜冻昼消时结束,南部麦区约在11月下旬开始浇冬水,12月上旬或中旬结束。有条件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的麦田,在适期足墒播种或适期足墒晚播、适度增密的基础上,整地镇压质量好的麦田,冬前亩灌水量控制在25~30m³,耕层悬虚麦田亩灌水量可增至35~40m³,以塌实土壤。底施氮肥不足,苗黄苗弱麦田,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5~10公斤,促进个体发育。
三、抓住最佳时机,冬前化学除草
冬前是麦田化学除草最佳时机。在小麦3~5叶期、杂草2~4叶期(冬前),选用甲基二磺隆防治节节麦,选用啶磺草胺、氟唑磺隆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雀麦,选用唑啉草酯、炔草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野燕麦,选用双氟磺草胺、2甲4氯钠、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双唑草酮、氟氯吡啶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播娘蒿、荠菜、猪殃殃等阔叶杂草。施药时间选择在上午9点至下午4点间、晴天无风且气温不低于4℃时用药,施药前后2天日最低气温应不低于0℃,阴雨天、大风天禁止用药,以防药效降低及雾滴飘移产生药害。选用扇形喷头悬挂式、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避免因施药器械“跑、冒、滴、漏”造成药液浪费和局部药害。根据所用施药器械类型合理设置兑水量,确保喷雾均匀、不重喷、不漏喷。
四、做好病虫害监测防治
小麦冬前主要病虫害有麦蜘蛛、麦蚜、地下害虫、白粉病、纹枯病、全蚀病等。播种早、出苗早的田块重点监测麦蜘蛛、纹枯病和叶锈病,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调查,当每33cm行长麦蜘蛛达到200头或每株有虫6头时,即用阿维菌素、马拉硫磷或联苯菊酯等药剂施药防治。地下害虫危害死苗率达到3%时,可选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药剂制成毒土,在根旁开浅沟撒入药土,随即覆土,或结合锄地施入药土;也可用药对水,顺垄浇灌,防治蛴螬、金针虫、白眉野草螟等地下害虫。
五、严禁畜禽啃青
畜禽啃青造成光合绿叶面积减少,分蘖节外露,冻害加重,无法安全越冬,春季弱苗。若麦田墒情差,土壤疏松,畜禽啃食可将麦苗连根拔出,造成缺苗断垄,加上畜禽蹬踩,使分蘖节、根系外露,造成冻害死苗,即使及时浇水、施肥补救,也会造成穗数和粒数减少,一般减产10%以上。各地应加大宣传力度,严禁畜禽啃青。
国家小麦技术体系山西试验站站长、山西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研究员 张定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