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从坚定浪漫的梦想到共同富裕的榜样

——贾家庄73年乡村振兴实践之路

  • 邢万里带领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

  •   73年峥嵘岁月,贾家庄崛起的过程,是一幅中国农村和农民历经风霜雪雨艰难曲折,而又始终坚守信仰不屈不挠不断前行的生动画卷;
      73载砥砺奋进,贾家庄变迁的历史,是一座村庄从真实的艰难困苦实践中,找寻浪漫的文学梦想的历史;
      73个春华秋实,贾家庄共同富裕的故事,是一代又一代三晋儿女热爱家乡情系故土,为追求共同富裕中国梦而奋斗的故事……
      位于吕梁山东麓、汾河水西畔的汾阳市贾家庄村,解放以来一直是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早在上世纪50年代,贾家庄就是与西沟村等齐名的先进村;60年代贾家庄人自己动手研制农业机械,被誉为“全国农业机械化的一面旗”;70年代多种经营综合发展,受到国务院嘉奖。改革开放以来,贾家庄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最美生态旅游村镇”“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等百余项荣誉。多年来,先后有15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贾家庄视察指导,70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前来参观访问。到2021年底,村集体固定资产达10.2亿元,人均纯收入突破2.83万元。
      2018年4月,著名词作家乔羽老先生题词:“山西汾阳贾家庄是我当年创作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的地方,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讲的正是当年贾家庄的故事。”
      在这个长满历史和文化故事的地方,在贾家庄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邢万里的心里,洋溢着更多的是淡淡的自豪感和浪漫味道。走过不惑之年,又历经17年为村集体勤勤恳恳工作的磨砺,他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贾家庄这面旗帜里所烙刻着的历史印记和积淀,承载着的时代召唤和期盼,寄托着的如诗如梦般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我是听着‘百把镢头闹革命’和‘治水改碱拔穷根’的历史故事长大的,直到回村工作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其中蕴含着的中国农民不屈不挠战天斗地的精神内涵、强大的集体力量光芒、新中国早期乡村振兴的萌芽和中国农民对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热切期盼。”邢万里满怀激情地讲述着贾家庄人民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故事。
      “了解贾家庄的历史,先要从‘百把镢头闹革命’‘治水改碱拔穷根’讲起,说的是贾家庄合作化初期,前辈们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的故事。”由这组让人肃然起敬的雕塑介绍开始,邢万里带着记者穿越73年的时光隧道,开始了瞻史馆寻足迹、探村庄访老人、游贾街尝美食、看产业聊振兴的深度采访之旅。
      “解放前的贾家庄是全县闻名的穷村,全村4083亩耕地,有2800多亩是湿泽盐碱地。当时流传一首民谣:‘村西湿泽村东干,村南村北碱荒滩。春天返碱白茫茫,夏天雨涝水汪汪。村里只有三件宝:甜苣柳芽芦苇草。有女不嫁贾家庄,嫁到贾庄受恓惶。’”提到贾家庄历史,几位年纪大的老人异口同声都从这段民谣讲起。
      “1952年,贾家庄的贫下中农在互助组的基础上办起了汾阳县第一个初级合作社,后来从19户扩大到了72户。1953年春天,眼看就要下种了,合作社还有300亩土地没有犁耕。合作社人们心急如焚,在社长贾焕星的带领下,大伙决定用人拉犁和人刨地的办法,打好春耕春种这一仗。合作社组织了百余个壮劳力用镢头刨地,社员们用了几个昼夜时间,把300亩地耕耙刨完。这一年,合作社喜获丰收,粮食总产创历史新纪录。后来这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渐渐地演化成一种意志、信念和力量的象征,成了贾家庄人坚定不移走合作化道路,努力改变落后面貌的精神支柱。”在村史馆,村干部张宏言的讲述开启了贾家庄嬗变的历史进程。
      为拔除穷根,1954年春天,合作社的党员干部贾焕星、宋树勋决定全面改造盐碱地,打响了贾家庄改碱治水的第一仗。从1954年到1965年,贾家庄人采取挖渠排水、清水洗碱、起高垫低、铺沙盖碱、增施肥料等办法,先后投工超过12万个,移动土方达42万立方米,终于把2800多亩的盐碱地改造成了高产稳产的良田。贾家庄人总结归纳出的治水改碱“四项原则十五条办法”在全省推广。到1965年,贾家庄平均亩产由建社前的64公斤达到了408公斤,一跃成为北方第一个粮食产量过黄河跨长江的村庄。
      当年12月4日,郭沫若在参观贾家庄后欣然题笔:“杏花村外贾家庄,大寨精神善发扬。敢挟泰山超北海,提高产量过长江。平清配管全抓好,碱旱风虫一扫光。三浅三深相结合,红旗高举在汾阳。”
      在如诗如画的美丽村庄里体验着乡村旅游的恬淡宁静,在后人一次次的讲述和回顾中,聆听着贾家庄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和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对于欣赏者体验者而言,少了一份凄美哀婉,多了一些厚重和浪漫;而对于当局者和关联者的邢万里,则是凄美哀婉和厚重浪漫兼具,同时又增添了一些对现实工作的比照和更深层次的思考。
      “马烽深深地热爱农村和农民,是一位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作家,他的作品是一代又一代贾家庄人精神力量的源泉。扛起贾家庄的旗帜,我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就是中国梦的实践者,在平凡琐碎奔波劳顿的农村工作中,融入了我对初心的反思和信仰使命的坚守,我觉得自己内心是不寂寞的、是充满力量的……”谈到马烽,邢万里觉得他读懂了父亲邢利民带着大家共同富裕的心声。
      马烽的作品是中国农村历史的风雨表,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生活气息和历史使命感。马烽是在汾阳长大的,贾家庄是他创作的故土和源泉,也是他的文学作品登上艺术顶峰的根据地。
      “在贾家庄人眼里,马烽有见识、有文化、有思想,他说的话大家都能信都能听。他给村里指明了‘治盐碱地先要治水’和‘互助组合力量大’的道路。我坚信只要大家都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集体富裕了,个人才能生活得更好;只有大家都富裕了,我才无愧于贾家庄。”见到73岁的邢利民老书记时,他正骑着自行车在村里悠闲地转悠。
      邢利民的父亲邢宝山是互助组、合作化时期的村干部、老支书,贾家庄的一草一木都浸透了他们那一代人的艰苦奋斗精神。17岁时,邢利民就跟着父辈加入了贾家庄战天斗地的行列。因为事事一马当先,他被推选为村团支部书记,后于1976年被正式推选为贾家庄村党支部书记,在担任贾家庄当家人的43年里,他为村集体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带领村民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
      上世纪70年代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浪潮席卷全国。以邢利民为班长的贾家庄党支部班子却面临着一场艰难的选择:前辈们数十年艰苦创业积累下来的集体财富,已取得规模效应的集体农业,到底该怎么分?
      “到了1983年,在经过较长时间的思考和分析比较后,贾家庄人创造性地实施了一套‘三田到户、五统一、一集中’的双层经营管理办法。针对以前集体经济‘统’得过死的问题,把自留地、口粮田、饲料田按人口平均分到户,由各户自主经营;把责任田适度集中,承包给种田能手;对于承包后一家一户想办而又办不好的机耕、调种、排灌、植保、收打等五项农事作业则由集体组织统一服务。这个后来被称为贾家庄模式统分结合的做法,创造性地实现了国家政策与贾家庄实际的有机结合,既突破了旧体制的束缚,又保证了村集体资产不散,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垮,村民关心集体的思想不变。”邢利民总结回忆道。
      “1986年贾家庄出现了新情况,发财致富快的是领导干部和一些有能耐、有门路的技术人员,而大部分村民还处于贫困线以下,这时候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动摇了。针对这种情况,村里的主要干部通过外出考察,大会讨论、科学分析之后得出结论,贾家庄必须走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道路。”邢利民说。
      邢利民把自己经营年收入已达五万元的塑料厂带头捐给了集体,在他的感召下,村里主要干部全部低价献出了个人企业,退出了承包地,一心一意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贾家庄的集体经济在这些共产党员和干部们的牺牲与奉献中再次启航。
      从1983年到1993年的十年间,贾家庄憋足劲儿发展集体经济,创办了20多个企业。村集体企业固定资产由最初50万元到50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有了量的提高、质的飞跃。
      1995年邢利民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参加了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后,又通过多次外出参观学习,他认识到贾家庄要持续地快速发展,必须有大项目来带动,必须有自己完整的产供销一体化的生产线,有高水平的生产工艺,必须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好产品。
      通过多次外出考察、反复科学论证,村党总支、村委会拍板立项,上马年产10万吨投资预算5800万元的特种水泥厂。在邢利民的带领下,全村的党员干部众志成城,施工现场白天黑夜连轴转,争时间、抢进度、保工期、保质量、保效益,全村男女老少纷纷义务出工主动捐款,一连18个月的艰苦鏖战,贾家庄人硬是用自己的双手托起了这个在别人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工程,整个建设周期由三年压缩到了18个月。
      1997年3月25日,邢利民亲手点燃火种,贾家庄特种水泥厂一次试产成功。随后几年,贾家庄水泥厂年产达到了50万吨。特种水泥厂的建成,不仅使贾家庄实现了亿元村的目标,也实现了由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为主的历史性转变,是贾家庄经济的“二次腾飞”。
      每每回顾这几个标志性的转折事件,邢万里都能更加深刻理解父亲当时提出的“不当百万富翁,要建亿万富村”的口号里真正的用心和内涵。在平凡琐碎奔波劳顿的工作之余,邢万里常常喜欢回家陪父亲吃顿饭聊聊天,交流一下村里的情况,听听父亲的意见,在一代又一代贾家庄人凝聚的精神力量鼓舞下,他觉得自己的内心充满着前进动力。
      “遇见贾樟柯,我们两个灵魂碰撞出了火花,我们都有着把梦想中的村庄变成现实的理想,都揣着时不我待的激情和热情,都有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所以就携手做了那么多事情,让文化气息赋予了贾家庄乡村旅游厚重的发展软实力,也给承载着更多更远梦想的村庄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更给了我‘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信心和决心……”邢万里认为,浪漫的理想和厚重的现实结合起来,是贾家庄腾飞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1997年春天,一个占地200余亩的大型农业生态园开工建设。在这块因烧砖取土废弃的土地上,贾家庄人要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解读农业,为村庄发展探索乡村旅游的新路径。进入新世纪,依托这个集生产、休闲、观光、民俗为一体的农业生态综合体,贾家庄拉开了生态发展的序幕。
      邢万里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先后荣获了“山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中国青年创业新星”等多项荣誉。2007年,他放弃了在省城工作的优厚待遇,接受了贾家庄村党委村委的聘请任命,回村创业,并领衔成立了贾家庄腾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开始带领乡亲们发展乡村旅游。
      同年8月,邢万里策划公司与首创集团旗下的北京生存岛文化传播公司合作,创建了山西省首家生存拓展培训基地,将现代培训形式首次引入山西、入驻贾家庄;2009年8月,一个集餐饮、住宿、会议、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四星级酒店——裕和花园酒店在贾家庄正式建成并运营,已成为“山西省优秀乡村度假酒店”;2012年,贾家庄投资2000余万元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村级展览馆、现为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7月,人民作家马烽纪念馆建成开放;2014年,生态园转型为汾州民俗文化园;当年贾家庄文化生态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5年,面对环境要求、产能过剩等问题,贾家庄人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关停了运行18年的特种水泥厂,将其改造为恒鼎工业文化创意园。一个独具特色的“乡村798”呈现在世人面前。在这里,旧的煤磨车间改造成了“18·18恒记”展览馆,旧的水泥成品库房改造成了“万年青茶馆”。从汾阳走出去的国际著名导演、中国第六代导演领军人物——贾樟柯,从繁荣家乡的梦想和感情出发,也在这里利用旧的车间厂房,建起了贾樟柯艺术中心和种子影院;2015年,贾家庄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三晋民俗文化体验地——贾街,全方位满足游客文化、饮食、娱乐、休闲的需求。
      “我和贾导有着太多的心灵契合点,都深爱着家乡,都想把乡村改变为梦想的样子,都有着时不我待的激情。”邢万里回忆起小时候的贾家庄,讲述着现在的业态,畅想着自己坐在村里观世界的梦想,热爱和激情溢于言表。
      明清风格的建筑,砖雕刻花的门楼,青砖铺成的街道,鳞次栉比的店铺,古朴气息的民宿……兼具文化休闲和游购娱多项功能,贾街不仅成为吕梁市旅游新地标,也堪称三晋民俗文化绝美体验地。
      2019年5月,首届吕梁文学季在贾家庄成功举办。著名作家莫言、苏童、余华、格非等60多位文学大家以及来自电影界、音乐界、建筑界的众多知名人士齐聚贾家庄,共同见证了文学在乡村实践的浪漫历程;由贾樟柯策划的贾家庄短片周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是国内首个在乡村举办的青年电影人盛会,已逐渐成长为国内电影短片展(周)的重要平台之一,在促进文化资源回流农村的同时,也推动了电影艺术教育与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贾家庄每年游客接待量均超过200万人次,年旅游效益超过1亿元,辐射带动1500人就业,成为山西乡村旅游的一张新靓丽名片。在乡村旅游方面,贾家庄正在全力打造一个“人人都想来、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时刻挂心怀”的优秀旅游目的地。
      “浪漫而浓厚的文化加上贾樟柯导演的策划和名人效应,源源不断地赋予了贾家庄乡村旅游和生态发展强劲的经济软实力,给村庄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更给了我‘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信心和决心……”邢万里说。
      “无论是遇见贾家庄沉甸甸的历史,还是遇见高远厚重的文学,遇见惺惺相惜的知己,都是为了能够坚守信仰发掘灵魂,让封闭‘小我’变成开放‘大我’,让有限‘自我’能量转变成无限‘他我’光芒,带着村庄找到更富更美的振兴之路,从而遇见最好的自己……”在乡村振兴的路上,邢万里一直在努力寻找最好的自己。
      2017年11月,邢万里当选为新一届村党委书记,挑起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重担,接续扛起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旗帜,带着贾家庄的年轻人,继续谱写《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新故事。
      “根据中央和省委指示精神,联系贾村庄的发展实际,新一届两委班子创新性提出了‘党建引领、产业增效、生态提质、治理深化、普惠民生’的乡村振兴战略20字目标,努力让全国农业战线的这面旗帜举得更高,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这张名片打造得更加靓丽。”邢万里说。
      多年来,贾家庄人民始终坚持“五个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道路不动摇,坚持思想政治工作领先不动摇,坚持多个文明一起抓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我们养成了‘三个雷打不动’好习惯,即:每一个支部的‘三会一课’制度雷打不动;每年的誓师动员大会、评模表彰大会雷打不动;一个季度召开一次大观摩大检查大评比活动雷打不动。让贾家庄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持续得到全面加强。”村党委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范玖深说。
      贾家庄村集体经济包括以特色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酿酒生产、玻璃制造和建材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及乡村旅游、教育培训、粮食仓储为主的第三产业。在产业升级方面,总投资1.8亿元的山西传媒学院山西电影学院汾阳实训基地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建成后可吸引全日制在校学生800人;一期投资约4亿元建设的山西大国工匠职业教育产业园,总投资1.2亿元的山西杏花村酒业集团5万吨粮食仓储已建成;总投资1.4亿元的贾家庄包装产业园也已建成,预计可带动200余人就业。
      在生态宜居方面,邢万里带领村“两委”班子,近年来不仅投入数亿元新建住房,还投入数千万元改造村庄,开展大暖供热、污水管网改造、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环境整治等多个项目,升级打造乡村景观,通过拓宽村内主干道、拆迁居民旧宅等办法,腾挪发展了土地资源。为全村居民免费安装清洁环保的天然气、成立老年日间照料活动中心,改造升级中学,探索九年一贯制教育。为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打造了贾家庄基层干部培训基地。由栩栩华生全媒体集团实施的、激活乡村居住新功能的“友谊万岁乡村振兴计划”项目落地生根。在贾家庄基本形成了整洁有序、环境舒适、清新自然、景观优美、设施完善、宜居宜业的绿色发展格局。
      在乡风文明方面,以“家庭细胞工程”和“灵魂塑造工程”为抓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练就了一支“拿起农具会种地、发动机器会生产、登上舞台会表演、提起笔杆会写作”的新时代农民。
      在高效治理方面,全力研发打造一体化管理的“智慧社区”系统;依托“掌上贾家庄”微信公众平台,紧扣党建引领、乡村警务、便民服务三大板块,开拓智慧化服务新模式;创造性学习借鉴“枫桥经验”,大数据搭建大平台,按照“1234”工作法,探索出了“服务群众不忘初心、矛盾化解不出社区、平安创建不离网格、综合治理不留空档”的新模式、新路径。
      “在贾家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共同富裕格局已经全面实现。”邢万里自豪地说。
      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群众游行队伍中,贾家庄村党委书记邢万里作为基层代表,光荣地登上了“从严治党”的彩车,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2020年邢万里被评为“全国十佳农民”。
      忆往昔峥嵘岁月,贾家庄人缔造的乡村神话,是中国农民创造的壮丽历史奇迹;看今朝乡村振兴,贾家庄凝聚成的艰苦奋斗齐心协力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精神力量,是中国农村史诗般的瑰丽法宝;展未来盛世繁华,贾家庄人脚踏实地的坚守和信仰,终将开创一条更文明更富裕更辉煌的振兴之路。

    本报记者张美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1-25期

    • 第2022-11-22期

    • 第2022-11-18期

    • 第2022-11-15期

    • 第2022-11-11期

    • 第2022-11-08期

    • 第2022-11-04期

    • 第2022-11-01期

    • 第2022-10-28期

    • 第2022-10-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