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有来过山西,印象里山西可能是“黑色”或黄色的。如果你来过山西,你会发现清水畅流、满目绿色,表里山河呈现生态新画卷!这巨大变化,得益于山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天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加大水土流失防治力度、实行最严格生产建设活动和水土保持监管,防治水土流失、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全省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大力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然而,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曾是全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水土流失面积最高时达到10.8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6.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62.6%,年入黄河泥沙量3.66亿吨,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关键战略举措,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持续高位推动。各级水利部门整合各行各业项目资金,集中连片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形成一批水土保持示范区。在晋北风沙区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水土保持等工程项目,在晋西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吕梁山南部黄土残垣沟壑区实施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坝滩联治等工程项目,在太行山土石山区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等项目,全省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速推进,成绩斐然。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山西制定《山西省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推进机制》,印发《山西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细则》《水土保持区域评估管理办法》,全面加强顶层设计。尤其是2020年以来,全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湖草统筹规划、系统治理,实施了中央水利发展资金水土保持项目、淤地坝建设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项目等一系列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在这些工程项目建设中,努力建精品、出效益,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2020年和2021年全省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分别为539万亩、576万亩。
细化工作举措:水利部门多措并举守护一方水土
今年以来,我省水利部门坚决落实周统计、半月调度、月通报制度,采取点对点督导、向市政府发商请函等办法,切实咬住进度,倒逼责任落实,目前45条小流域、50座淤地坝除险加固、23个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78座新建淤地坝投资完成率达到95%。同时狠抓责任落实、资金筹措、巡查值守、维护管护“四到位”,特别是强化汛期监管,下沉一线、靠前指挥,再次实现全年淤地坝安全运用安全无事故,黄委会就此项工作向水利部推荐我省为“水土保持监管基层亮点”。明年,全省水利部门将治理小流域40条以上,淤地坝除险加固34座,治理坡耕地16万亩,新建淤地坝约70座。同时进一步加强全周期调度,特别是紧盯前期,坚持早部署、早督促,按期完成水保重点项目批复;继续落实定期调度、通报制度,采取超常举措,压实责任,加大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安全、进度达标。
坚持“一方水土,多元守护”。山西省水利厅联合省检察院开展“打击水土保持违法行为保护黄河中游生态环境 ”专项行动,全面掌握山西水土保持现状,针对妨害水土保持的重点违法违规情形实施精准监督,推动相关部门加大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力度,推动完成2019-2021年遥感监管发现的问题整改到位,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逐步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专项行动着眼生产建设活动和人为水土流失源头监管,以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生产建设项目为重点,同时关注农林开发、土地整理和乡村道路建设等其他生产建设活动。
下一步,山西水土保持工作将推进行政与司法常态化联动机制,开展遥感监管、全覆盖监督检查、履职督查等工作,应用现代化监管手段,全面加强监管,确保存量问题全部清零、增量问题有效遏制。并选择水利、交通、新能源、矿山开采等行业的生产建设项目,开展重点监管和专项行动,督促行业主管部门履行水土保持责任。
推动乡村振兴:走上了“绿富美”的康庄大道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山西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脱贫地区倾斜资金和项目。
曾经“风沙肆虐”的阳高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水土流失治理范围从大泉山流域扩展到全县“三山五河”,打造50公里杏树经济林带,实现“人均一亩杏、脱贫拔穷根”。位于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的隰县,沟坝地治理项目实施后,形成了以高效生态农业坝系种植为主的多产业开发格局,特色果业蓬勃兴起,玉露香梨成为市场“宠儿”。芮城县中夭花椒基地是全国最大的“大红袍”花椒生产基地,经过20多年持续大规模治理,花椒种植面积已达11.2万余亩,全县年产干椒500万公斤,产值达3亿余元。永和县走出了“水保富民、生态兴县”的路子,以水保重点工程为依托,山水林田路统筹规划,坡沟梁峁塬综合治理,打造白家崖、安乐沟、赵家沟等精品小流域治理工程,建成309平方公里的芝河源头水土保持示范区,全县生态面貌、乡村风貌明显改善。作为示范引领的右玉县,正在建设成为我省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抓好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工作,编制完成省级动态监测规划,制定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防治标准,完成年度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任务,狠抓淤地坝安全运用管理和登记销号工作,全面提升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水平。
“治理一片,致富一方。”我省水土保持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带领山西人民走上了“绿富美”的康庄大道。 未来的山西,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乘势而上,以只争朝夕的担当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决心,治山治水,治穷致富,翻开山西水土保持新的一页,再创“改天换地、再造山河”的生态奇迹!
本报记者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