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一个甲子将要过去,回想小时候的一些事情,仿佛穿越了多少个朝代。说来,就像讲故事一般,孩子们一个劲地摇头不愿意相信。就比如取火方式吧,他们压根不相信我这个年龄的人还经历过钻木取火、摩擦起电,甚至跟我同龄的人都不相信我用火镰取过火。他们调侃我说,你是原始社会过来的!
这半个多世纪变化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有时连我自己都不相信社会怎么发展得如此之快。
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我生活在老家的农村里。那是一个遍地都是盐碱的穷村子,副业是熬盐、取碱。人多地薄村子穷,村民的生活自然好不了多少。日常生产生活用具,不少都是非常原始的。比如家家户户做饭取火,本来已经有了火柴,但大多数人不舍得花钱买,还是用火镰取火,有时在室外竟然用的是摩擦起电点火。
在我刚记事的时候,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用火镰取火。火镰取火是利用火镰与火石摩擦起火而获得火种的一种古老而又便捷的取火方式。这种方式看似土笨,但使用极其方便。使用时反复让火镰与火石摩擦使之发热,然后用力向下猛击火石,产生的火花点燃垫在火石下面的可燃物(用高粱秆制成的木炭棒或麻草棒),再将冒烟的可燃物包在干细的茅草中,使其受风生焰(多数是用嘴吹),加上事先准备好的干枝劈柴,便可生火煮饭。
火镰通常是铁匠打制的,类似弯弯的镰刀,因而得名。其形状大同小异,大小以手持方便为宜。这样一是方便打火,二是方便携带(不少人拴在裤带上随时用于取火,相当于现在的打火机),三是用作切割东西。所以,火镰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工具。我们当地人为了省钱,家里用的火镰不少是废弃的犁铧。犁铧与火石碰撞面较大,产生的火星多,生火速度自然要快得多。
当年,村里的人们农闲时,一群一伙地扎堆在当街,玩老虎吃羊、下自制象棋、捻毛线织毛衣、听说书讲故事,好不热闹。男人们用火镰点上一锅老旱烟,眉头上的皱纹立马舒展开来、烦心的事也随即化解。抽旱烟的人们互相对着火,既加深了友谊,又减少了取火次数。一个个老旱烟锅子冒着袅袅青烟,那种惬意瞬间抹去了人们劳作的疲倦。火镰在那个年代不仅仅是采集火种的重要器物,而且是人们交际的一种特殊工具。
不同档次不同形状的火镰加上旱烟袋、旱烟锅、磕烟钵,再配以挖耳勺、剔牙棍、钥匙以及不同档次、不同品位的玉环玉佩,然后统一用结结实实的牛筋穿起来挂在腰间,要多牛气有多牛气。所以,那个时候,火镰还是男人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火镰究竟始于何时现在不能准确地确认,有人认为是唐代,也有人说是宋代,存世一千年应该没问题。马可波罗的游记里有过详细记载,据此推算距今快要750年。而它的消失却是因为火柴的问世。
火石是燧石的俗称,种类很多,是比较常见的硅质岩石,密度高、硬度大,敲碎后有贝壳状断口。颜色不尽相同,赤橙黄绿青蓝紫、丹杏银粉碧褐灰,样样都有。形状各式各样、没有统一规定,但多为棱柱或棱锥状。大小以手能自由掌控为合适。不管哪种火石必须有棱有角,这样才能与火镰碰撞迸发出一串串火星。
我们老家的人多用一种乳白色的马牙石当火石,后来学习了化学才知道另一个名字叫方解石。这种石头除了符合火石材料的特征之外,一是容易搞到,二是棱角分明,三是晶莹剔透。
可燃物多为用高粱秆制成的木炭或手工制作的麻草棒,前者多用于室内,后者多用于室外。
用高粱秆制作木炭方便简单、省钱耐用。一种方法是:在院内挖个坑,将高粱秆放置其中,点燃。快要烧透时,用水浇灭或者用土快速掩埋,然后刨出来,晾干去土,用手掰成一寸左右长的小截,放在用柳条编的小笸箩里待用。另一种方式是制作少量精制的木炭:将支撑高粱穗子的那一截捆成一捆,竖放在大锅内,点燃,待通体燃烧得差不多的时候,用大铁锅盖立即盖住,锅边用土或湿布封严,让锅里燃烧的高粱秆因缺氧而快速熄火,待晾冷后取出,掰成小截放在笸箩里待用。
麻草棒是用本地的三种易燃材料制作而成,分别为白麻、艾草和蒿草。制作时先将三种材料晒干捣碎,用水和成泥状,然后用手搓成类似雪茄烟那么长那么粗的麻草棒,晒干以后即可使用。
火镰取火尽管省钱方便,但它毕竟土笨、不卫生。随着社会的发展,火镰取火终究退出了历史舞台,逐渐淘汰后被火柴取火取代。上世纪60年代后期,我们村整体生活状况有所改善,多数人开始使用火柴。
最初的火柴是白头的,土话叫曲灯或洋火,供销社卖的时候是按重量(以两为单位)卖的而不是按盒卖。这种火柴燃点极低。人们通常在衣兜里装上几根,在室外需要时,用两根木棒摩擦,待木棒摩擦发热后,在其上面立即用火柴擦划,火柴即着。没有木棒时,用火柴在头皮上来回摩擦三四下,然后用力一划便着火。因为白头火柴安全系数极低,容易引发火灾,没使用几天就被叫停,后来改用绿头火柴。但绿头火柴比白头火柴燃点仅仅高了那么一点点,仍然存在安全隐患,最后又被红头火柴取代。
老家人们当年使用的火柴多是本省平遥县生产的红头火柴。该火柴蓝薄纸包装,一包两毛钱、10盒,每盒装100根。印象中,起初的平遥火柴,盒不精致,但上面印有毛主席语录或者工农兵形象的图案并有安全火柴的标记。
后来,火柴种类越来越多,有的包装考究、印制精美,火花后来被列入收藏范畴。其中的火柴杆有长有短、有粗有细,火柴头有红有黄、有黑有绿。再后来,小小火柴登上了大雅之堂,有的竟能当作礼物,馈赠亲朋好友。尽管火柴安全可靠、方便适用,但随着打火机的普及使用,火柴最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打火机的使用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与火柴并用的那种使用煤油的老式打火机。这种打火机由火石、钢轮、线绳捻子和用煤油浸泡的棉花组成。钢轮外周有齿,圆柱状火石被弹簧顶靠在钢轮面上。操作时钢轮摩擦火石,产生火星。火星迸溅在连接棉花的捻子上,随即引燃。棉花里的煤油不足时,捻子干枯,不易引燃,此时需要续添煤油。尽管钢轮火石打火机使用方便、火苗旺盛,但点燃时煤油味过重,同时煤油因不能充分燃烧而产生股股黑烟,影响环境,点烟时影响口感,故而逐渐被一次性打火机、电子打火机等新式取火工具取代,这也标志着打火机使用进入第二阶段。与此同时,家庭厨房取火,已与火柴、打火机无缘,多数家庭用燃气灶电子打火。此种取火方式众人熟知、自不多言。
取火方式虽然算不上什么高科技,但半个多世纪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更新换代。从沿用了千年的原始的火镰取火到火柴取火再到打火机取火、电子取火,一步步跨入更方便、更安全、更环保、更高级的取火方式,时间跨度虽然不大,但足以反映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张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