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晋风晋韵

腊月•年俗

  •   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了,准备过年的吃喝用度,张罗着购置走亲访友的礼物,迎接又一个春天的到来。因为,春天是人们最喜欢的季节,春天孕育着美好的希望,而过年,都想有一个新的起步,新的开始,新的变化,新的愿景。
      农村的年节,讲究很多,腊月里头的各种活计数不胜数,从进入腊月一直到除夕的晚上,似乎有做不完的活计,做了这件有那件,就那样一辈一辈传了下来,年年如此,代代如此。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记忆里父亲是家里最忙碌的那一个。那时还是生产队时期,父亲是生产队的队长。父亲除了安排腊月里生产队的基本农田建设,还要想到全队人们过年的需求,安排好人们冬天里的生活,他带领社员们早早地铡草、垛玉米、收集玉米秸秆,以供正月里头队里的牲畜吃。生产队的打麦场里,各种各样的东西,堆积如山,就连牛棚里垫的土,也早早地在饲养院里堆成了一座小山。
      腊月里,父亲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组织几个人在村里的油坊里,把生产队收获的蓖麻籽、棉花籽压榨成食用油。在油坊里压榨油,要一鼓作气,中途不能停顿,所以这几天里,父亲就吃住在油坊里,昼夜不停地和社员们干活,大约要用四五天的时间,油压榨好了,就通知社员们到油坊里分油,收成好的时候,一个人能分到二三斤油。腊月十五以前分到家家户户,赶上大家做麻花用。
      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父亲就安排人员去万荣的万泉给社员们购买过春节包饺子用的萝卜,不几天工夫,生产队的胶皮大车就拉回来满满一大车绿莹莹、白晶晶的大萝卜。在腊月的二十五六,父亲就把这些萝卜按人头分到了社员的手中。
      到了腊月二十八,父亲和其他村干部又开始分配从食品公司购买回来的猪肉,一家一户、挨门逐户地送到社员家里。不一会儿,全村的人家就热闹起来了,整个巷道,整个村子都响起剁肉馅“咚咚梆梆”声音。炊烟从各家各户飘出,弥漫着整个村庄。
      除夕这天,作为队长的父亲,还是闲不下来,一大早就开始给社员们送年画。年画是政府发下来的,有时候是毛主席像,有时候是样板戏的剧照,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的时候,还发过传统的年画和电影演员的剧照,一家一家,一张一张,一直到除夕这天的中午,父亲才能把这些年画都送完,才能高兴地回家准备自己家过年。
      对于我们家来说,一进入腊月,全家人没有一个不忙的。我们家人口少,一共就四口人,父亲主要忙生产队的活计,我那时在上学,家里就剩奶奶和母亲忙过年的活计。那时的农村灶膛,都是在院里用砖土垒个火炉,在炉子上安个风箱,蒸馍馍、煮肉、烧菜等。奶奶最拿手的是小炒肉,那肉香飘在院里,特别馋人。母亲是家庭主妇,干的活自然最多。寒冬腊月,母亲背上四五斤谷子,和我去楼门巷南边的碾子上碾小米。又提着盛着软黍子的篮子,到邻家的石磨上推磨,磨成软黍子面。奶奶和母亲用磨好的软黍子面蒸几块糕卷,再把糕卷捏成油糕炸了,寓意家人们来年可以步步高升。天上飘着洋洋洒洒的雪花,磨道里有推磨转圈的母亲,这一幕,就像一幅水墨画,永远刻印在我的脑海里。
      过了腊月初十,奶奶和母亲又张罗着给家里搓麻花。在我们河津,不知道从什么时间开始,麻花是过年必须具备的食品,每家多则要搓几百根,少则也要搓一百多根。麻花可以平时吃,也可以在春节串亲戚的时候当作礼品。搓麻花人少了不行,邻居们会互相帮忙,今天给你搓,明天给我搓,有时候昼夜连轴转,总之,各家都会在腊月二十前把麻花做好。搓麻花的时候,首先要做好准备工作,头天晚上发好面,第二天上午开始搓,女人们围在案板上搓麻花,男人们则把炉火烧得通红,一只大油锅子在炉子上蹲着,锅里的食油咕嘟咕嘟滚开,冒着青烟,男人们把做好的麻花放在油锅里一根一根地炸,直炸得盆满钵满、满院飘香。
      腊月里头的巷道,也是很有趣味的,经常会听到各种口音的人用扁担挑着大箱子、大箩筐沿村叫卖,有卖菜的,有卖油的,还有那“磨剪子来戗菜刀”的吆喝声,还有卖针线颜料和年画的,小山村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腊月里头的活计做完一件又一件,没有得空的时候,今天背上豆子走三里地去邻村换豆腐,明天又将提前裁好的红纸拿到大队让有文化的人给书写春联,后天还要帮着家里在院子里搅拌好足够的煤泥。记忆中,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最忙,上午要杀一只公鸡,下午母亲和奶奶又张罗着晚上吃的臊子面;腊月二十四扫屋子;腊月二十五磨豆腐;腊月二十六割块肉……零七碎八的事很多,一直要忙到年三十晚上才算画上句号。
      除夕这天,是最最忙碌的一天。一早起来,奶奶和母亲就开始剁肉馅、擦萝卜丝,张罗晚上要吃的饺子,我和父亲则拿着工具打扫院子。到了下午,奶奶和母亲坐在炕上包饺子,我和父亲贴年画、贴对联、挂灯笼。傍晚的时候,饺子包好了,父亲把炉火烧得通红,炉子上放一个大锅,一锅又一锅地煮饺子,屋子里热气腾腾,饺子的香味弥漫开来,年味也从此时浓烈了起来。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天空,氤氲的香火在各家各户缭绕开来,幸福的欢声笑语充盈着每家每户……
      年三十晚上吃完饺子,母亲把我们大年初一早上要穿的新衣、棉鞋找出来放到一旁,再烧一锅热水,我们挨个洗了脚钻进被窝,听着窗外的鞭炮声和狗吠声,静待大年初一黎明的到来。
      这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头农村的腊月,早已经存入父母那辈人的记忆当中,也留在了我那童年时期的脑海里。今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品应有尽有,可即便这样,到了腊月里头,村里人依然会乐此不疲地忙碌着、准备着,比如杀猪宰羊开着农用车、三轮车在村里售卖。我们也筹划着每一天的活计——大扫除、去超市买年货、蒸馍、做肉、贴对联、挂灯笼……迎接新春的到来。
      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但在家乡河津,年味统一从冬至那天开始,进入腊月后渐渐浓烈起来。而过了腊八节,标志着进入了“年”的门槛。
      腊八节,大多数地方都是喝腊八粥。但河津却不一样,河津人腊八当天要吃酸菜饺子。腊八节不吃粥吃酸菜饺子,就是取酸菜及其发酵的谐音,以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即酸菜的“菜”,就是“财”,期望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发大财”;而“发酵”的“发”,则寓意着发家、发达、发展等等。
      与其他地方风俗不一样的还有腊月二十三这一天,从我记事起,家里的长辈在腊月天会常说:“二十三,公鸡叫”,意思就是在过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除了给灶王爷敬献糖瓜,还要杀一只公鸡。为什么要在小年这天杀公鸡?因为鸡与吉同音,以鸡代吉,实实在在,“吉祥如意”,“万事大吉”,所以,给灶王爷敬献鸡,也更寓意着灶王爷二十三日上天宫,在玉帝面前多言好事,大年三十回来时给人们带来富贵和吉祥。
      腊月二十三晚上河津风俗要吃臊子面。臊子面是河津特色面食,纯粹的手工擀面,面条筋柔,刀切细长。在上世纪中叶,这里的人们把臊子面和油饼当作招待贵客的最好饭食。那时候粮食少,尤其是小麦少,在平常是吃不上臊子面的。只有家里来了贵客,特别是新女婿上门,才用臊子面和油饼招待。
      臊子面除了招待贵客,还是节日最佳的饭食之一。尤其在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的晚上,家家户户要用臊子面敬献诸神。小年夜用臊子面敬献众神灵,是人们对神灵尊崇的、最好的表达方式,因为,他们认为,臊子面是平常百姓家最美、最高贵的食物。
      除夕,是河津人一年中最忙碌紧张而又欢快无限、充满希冀的一天。上午,所有的人家都在进行紧张的清除打扫工作,拂去一年的尘埃。下午,妇女们包饺子、开油锅炸煮各种祭祀、食用的什物;上学的孩子们便要拿出笔墨纸砚,书写春联。那时候不比现在,在春节前,各种报刊都刊登很多春联供人们参考。那时候写春联,全凭我们这些所谓的文化人自己编写,有些则是传统留下来的内容。结合家庭生活、农业生产、大事喜事等内容有感而发。除了春联、灶王爷对联(一般写“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一类话语)之外,院落里和家里的物品上也要写一些小条条。比如,院子的西墙上写的是:春光明媚、满院春光、紫气东来;树木上书写“树木兴旺、根深叶茂;衣柜上书写:丰衣足食;水缸上书写:细水长流;大梁上书写:抬头见喜;炕沿上书写:身体健康(炕边);牲口房里书写:六畜兴旺,猪羊满圈,门边上书写:小心门户,正对大门的墙上书写:出门见喜等等。
      在家乡河津,传统的年夜饭就是香喷喷的饺子。除夕这天,家家都要忙忙碌碌。夜幕降临,全家人围坐在热炕上包饺子,守夜、熬年。夜半更深,家家灯火通明。这时,捧着一碗热腾腾的饺子,有滋有味地吃着年夜饭,那种幸福、团圆、温馨的感觉便油然而生。
      河津旧俗,春节大年初一黎明时分,家家户户院里,都要点起一堆柏柴旺火,期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柏柴者,“百财”;旺火者,“生活旺,日子旺”。一年岁首,期盼财源滚滚,风调雨顺,富裕丰盈,健康吉祥,都寄托在这红通通的柏柴旺火之中。
      正月间主要活动是拜年、走亲戚。走亲戚要带礼,给长辈必须带一个馄饨馍,平辈和晚辈就没有什么讲究了,白圆馍、麻花都可以。我们这里的习俗。初二走舅舅家,初三走岳父家,初三以后就不讲究了。但初五俗称破五,是不能够走亲戚的。
      过了破五这天,农村的人们开始准备过元宵节,选购灯笼,搭建灯棚。从我记事起,我就参与了每年的搭建灯棚活动。灯棚里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从正月十四晚上开始,到正月十六晚上结束,人们天天晚上带着丰厚的献食、供品、香火,来到灯棚敬献观世音菩萨。新娶了媳妇的,祈求菩萨保佑早生贵子;有小孩子的,带着孩子给菩萨磕头,祈求菩萨保佑子女平安。每天傍晚时分,灯棚前就开始热闹起来,你来他往,焚香献灯,鸣鞭放炮,点燃烟花,散发豆子,向菩萨表述自己的心愿,祈求在新的一年,人丁兴旺,万事顺意吉祥。
      灯棚在开灯之后,一直到正月十六深夜,香火不断,昼夜灯火通明。象征着人们的生活红红火火,财源广进,事业鸿达。半夜三更,偶尔还有来到灯棚“偷灯”者,这是结婚多年的媳妇尚未生儿育女,“偷”观世音菩萨一盏灯,让观世音菩萨保佑新年能生到儿女。人们遇到“偷灯”者,都装作没有看见,以表示对“偷”灯者的祝福!
      搭建灯棚,传了一代又一代,搭了一年又一年,人们不厌其烦,每年都兴趣盎然,每年都争先恐后,把幸福,把希望,把梦想寄托在其中。
      正月十五到十六,这是元宵节。元宵节是农村过年最热闹的时候。元宵节蒸馍很有讲究,花样很多:有银子罐、麦秸垛、枣麻姑、巧姑姑、浑身眼、布袋、猫、小鱼等等。另外十四晚上吃面条、十五晚上吃猫耳朵,十六晚上喝油茶。这些传统的节日风俗,到现在还一直沿袭着。
      元宵节也是各种文化活动最隆重、最繁多的时候,闹社火、唱大戏、放烟花、赏灯笼、猜谜语等等,还有一些体育活动,比如举碾子坨、举石锁、爬好汉桩、武术等等,近年来还有象棋比赛、篮球比赛和乒乓球比赛、跳广场舞比赛以及举办文艺晚会等等,节目丰富多彩。
      河津年俗落幕在正月三十摊煎饼的习俗上。在正月三十这一天,河津几乎家家户户都摊煎饼、吃煎饼。从古到今,这种习惯一直沿袭着。老百姓对这种习惯叫“补天”,摊好的煎饼,首先要供奉天神,其次,还要往房顶上撒放一些,让那些鸟雀们去食用。对于这种习俗没有具体的考证,但人们用薄薄的、圆圆的煎饼祭天,也许与“女娲补天”的传说有一定的关联吧。
      煎饼祭祀后,一年的年节就算落幕了。回想起来,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在农村过春节,年味十足、有情有趣、让人流连忘返。

    薛振堂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2-27期

    • 第2022-12-23期

    • 第2022-12-20期

    • 第2022-12-16期

    • 第2022-12-13期

    • 第2022-12-09期

    • 第2022-12-06期

    • 第2022-12-02期

    • 第2022-11-29期

    • 第2022-11-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