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乡土文化

一辆自行车

  45年前,我们家有一辆破旧的“飞鸽”牌自行车。这是我们全家九口人唯一的交通工具。那时,父亲在闻喜县礼元初中教书,他骑着这辆车上班,风风雨雨地在路上奔波了十几年,把车骑得破旧不堪。我说它是“老掉牙”的自行车,因为骑着它一上路,除了车的铃铛不响,其他地方“咯吱吱……哗啦啦……”都在响。邻居们都说我们家这辆车是该响的不响,不该响的乱响。母亲多次劝父亲把车修修,可父亲总说:“凑合能骑就行,不用修!”实际上,父亲不是不想修,而是舍不得花钱。
  1974年初夏,我从运城农校毕业后,分配到闻喜县东镇政府工作,上班急需要一辆自行车。一个星期日的早晨,父亲把我叫到屋里,笑着说:“龙(我的小名),你看咱们家,你的两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在上学,都要花钱,家里还欠着生产队里的口粮款。你妈去年做了个手术,现在实在没钱给你买自行车。你就先骑我那辆旧车上班吧!”对父亲的话,我早有思想准备,就是坚决不骑这辆破车。听完父亲带有乞求口气的话,我故意大声说:“让我骑你那辆破车上班,我不干!”我大声和父亲说话,是想让母亲听见后来给我“助阵”。因为平时母亲最疼我。果然,母亲在外屋听见了,她马上跑过来,以质问的口气对父亲说:“让他骑你的车,那你怎么去上班?”父亲苦笑着说:“我有‘11号汽车’。”地球人都知道,“11号汽车”就是两条腿跑。父亲是想用这种说法缓解一下内心的压力,可母亲没有给他减负,接着说:“你让咱娃骑你这辆破车上班,别人笑话不说,到时候连对象都不好找!”其实,我不怕找不到对象,因为,按照当时姑娘们找对象的标准是“一工、二干、三教员,最后才嫁庄稼汉”。我已经在政府上了班,因此,不愁找不到对象。我的确不想让父亲走着去上班,因为礼元镇离我们家最少也有十几里路,来回走着上班也不是个事。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那辆车太破旧了,我骑着它,怕丢面子掉身份。
  父亲见我不愿接受,一下变得严厉起来。他说:“那你是想让我给你买一辆新的吗?”说实话,我心中也清楚自己的家境,可是,我实在不愿骑着那辆破车上班。父子僵持许久,母亲也感到很无奈。过了一会儿,她对父亲说:“那你就不会再想想办法?”我在一旁也加敲“边鼓”,想让父亲借钱给我买辆新车。父亲说:“该借的地方都去借过了,现在你再让我去借钱买车,我是拉不下这个脸了!”母亲说:“东镇离咱家那么远,现在他又不骑你那车,你总不能让孩子跑着去上班吧?”我接着母亲的语气,说:“就是啊!东镇离咱村又不是一二里!”我们母子俩你一言,我一句。父亲坐在屋里低着头,一言不发。他可能经不住我和母亲的轮番“进攻”,忽然站起来,二话没说,推着院里那辆破旧自行车出了大门。
  父亲愤然离家后,我和母亲一脸茫然,不知所措。父亲是生气不管了,还是出去想办法了?我和母亲都不得而知。
  我和母亲一整天都在焦急地等待中,已经到掌灯时分,还不见父亲的影子。我着急,母亲比我更着急!她让我到村口看看,我在村口等了许久也不见人。那时候,我心里很难过,我知道,父亲让我骑旧车上班,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是我太任性,才让父亲做难。我有些犹豫,心想,实在不行,就骑上这辆破车上班吧!
  我沮丧地回到家中。母亲见我一个人,知道父亲还没回来。她说:“那咱俩一块儿出去,到路上接接他吧,不然……”母亲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听见院里有推自行车的声音。没有等我们走出屋子,父亲就把一辆八九成新的自行车,推进了屋里。在明亮的电灯下,这辆车熠熠生辉,油光乍亮,像一辆刚从商店里推出来的崭新自行车。母亲顾不得欣赏车子,脱口而出:“车子哪里来的?”父亲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说:“让我先喝口水再说。”母亲把提前备好的一碗凉白开端过来,父亲双手捧起,一饮而尽。
  父亲喝完水,坐在椅子上细说由来:原来,无奈的父亲离家后,来到礼元学校,见到了好朋友梁鸿文老师。梁老师是浮山县人,家离学校远,不经常回去。今天,梁老师见父亲情绪低落,愁容满面,就问其原因。开始父亲难以启齿,后来经不住梁老师再三追问,就把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梁老师听后当即决定,把自己刚买来不久的上海“永久”自行车让父亲推走。父亲觉得不妥,可是梁老师坚持让他把车推走,并说:“咱们都年轻过,孩子的心情咱都知道。若你现在不推,我马上把车子送到你家!”想到梁老师的确不怎么用车子,父亲便把车子推回来了。
  半年后,我省吃俭用,用自己的工资买了一辆天津“红旗”牌自行车。星期天,我专门去礼元学校把“永久”自行车还给梁老师。为表谢意,去时我还特意买了两包闻喜煮饼。
  40多年过去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我们伟大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买一辆自行车而发愁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我们弟兄仨,每家都有一辆价格不菲的小轿车,另外还有电动车、自行车,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有人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步行到自行车普及用了三十年,从自行车到摩托车普及用了二十年,从摩托车到小轿车普及只用了十年。这些我没有调查过,但是我能看到,现在的小轿车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得到了根本改变。此时,我无不感慨伟大祖国七十多年的巨大变化!

王文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2-27期

  • 第2022-12-23期

  • 第2022-12-20期

  • 第2022-12-16期

  • 第2022-12-13期

  • 第2022-12-09期

  • 第2022-12-06期

  • 第2022-12-02期

  • 第2022-11-29期

  • 第2022-11-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