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打发灶王爷上了天;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做豆腐;
……
依着老祖宗流传千古的日程规划,年关时节的各家各户都踏着欢快的节拍忙碌了起来。浓郁的年味也穿越幽深的时间隧道,从童年的四合院飘来……
二十三,是小年,家家都要吃顿好饭的,希望老灶爷“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以期来年五谷丰登,衣食无忧。但半瓦缸好面(白面)要吃一年,不敢太奢侈了。母亲把一团白面分成两次擀,中间夹上细玉米面,这样“金镶玉”,既好看,又光溜顺滑;既省白面,又能柔韧成条。这是贫穷年代教人增长的智慧。萝卜白菜的卤里虽看不见油星子,但经母亲调制,味道醇厚,仍不失为一顿美餐。晚上再放几个炮,二十三,就这样拉开了过年的大幕。
二十四,扫房日。把炕上的毡、毯、褥子、被子,还有地下的锅、碗、瓢、盆等一律请到院子里。这三间四梁八柱的百年老屋,青砖灰瓦,木隔扇门窗,虽供六口之家居住,虽客厅、卧室、厨房、餐厅集于一身,但在当时,也算得上是豪宅了,虽豪宅里的大梁、檩、椽、苫子等都被三代人的烟火熏得黝黑发亮。生一台煤火,舍不得买煤炭,煤泥又不经烧。火膛小,而又做饭,又暖炕,又烘家,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所以家里总是有点冻脚。条件稍好,为了使房间暖和些,也为了遮住熏黑的房顶,父亲扎了高粱秆,糊上报纸,再粉刷了,家里就焕然一新了。
扫净尘埃和晦气,我和姐姐把炕铺好,把被子码成一道小小的长城。然后用订书机订上年画,正面挂毛主席像及毛主席、周总理和朱总司令的合照,山墙挂梅、兰、竹、菊四扇屏,炕上还挂着《珍珠塔》《女驸马》等剧照。父亲总是站在地上“往上往下,往左往右”地指挥,我和姐姐站在桌上或炕上,依着号令摆画,钉画。之后再把桌上安放的母亲贴有龙凤呈祥的穿衣镜擦得锃光透亮,像明澈的眸子,把家照得神采奕奕,富有灵气。告别千年的煤油灯时代,刚刚装上的电灯,散发着橘黄色的光,把家和心都照亮了,也把人晕染得格外漂亮。灯光照耀中一张张红红绿绿崭新的年画,更是把年味酝酿到了极致。
二十五,做豆腐。豆腐,豆腐,寓意是都富。豆腐是农村人可以企及的营养食材,过年每家都要做上一坨半坨的。黄豆泡上一天,个个涨到最大,早上等我们醒来,父母已去下场的磨盘上磨好了豆,也不知他们受了多少冻。烧开南墙根大娘家的大锅,用细纱布揉豆沫,把豆浆挤到锅里,把渣放在桶里,等随后蒸豆渣蛋。曾经觉得豆渣蛋抹上柿子,又香又甜,耐嚼,挺好吃。可上师范后,当我把平时节省下来的白面馒头兜了半旅行包拿回来给家人尝,我握一个豆渣蛋再“尝”时,西房前的黑石头见证了我的满脸泪水,初升的太阳也偷偷看见我红红的眼眶,它一定读懂了我的心酸与感动。
大锅的豆浆熬沸了,点卤,满院都是热腾腾的白气和扑鼻的香味,孩子们不跑了,眼巴巴地望着流口水。男人们也在院子里转悠,说着闲话。舀几碗豆腐脑,撒点葱花香菜和咸盐,也可能滴几滴香油,反正我小时候对油没印象。白嫩,水滑,烫得边吹边吃,不知不觉眨眼都柔柔地滑进了肚子里,那份惬意熨帖,也真是荡气回肠,仿佛吃多少也不能过瘾。
二十六,去割肉,小时候割肉是需肉票的,一家三五斤,算知足的。一般要做成烧肉,这样耐放好吃。羊肉是村里统一宰了,分给大家的。记忆中的羊肉饺子,远没有我现在调制的馅儿味道十足。一者,儿时唯一的制冷设备是天气这个大冰箱,而我深爱的小村庄春天来得早,气温回升快,这是我最深的眷恋,可是羊肉也因此味重;再者,调料不给力;还有就是油少。一年只吃比足球还小的一坛油,油勺子没有一元硬币那么大,还浅浅的,所以我儿时对油的记忆只是擦擦锅底,不粘锅,不知多放油饭菜就香。而我们家还年年有余粮,几次见母亲偷偷接济有七八个子女的大舅家,现在常想,娘是怎样精打细算苦心操持这个家的啊。
二十七,蒸馍馍。这是四合院里最热闹的一天。头两天把捶好的两三大盆面放在炕中央,焐上被子,把炕烧热,开始发面。我们晚上只能挤在两边,两三个人扯一条被子搭在身上。炕是烫的,露出来的臂膊是凉的,但心是充满期盼的:又可以吃上一年一次的小豆馍馍了,眼睫毛都高兴得在跳舞。早上起来,面发得满满当当,溢出盆外。谁家的面先发好,先给谁家蒸。父亲、大爷、叔叔、堂兄他们负责劈柴烧火,把大锅烧沸。馍馍蒸得好不好,关键在火。碗口那么粗的柴火在火膛里旺旺地烧。母亲、大娘、婶子和嫂子负责揉面、试碱。最高兴的是,大娘一揭锅,小小的一丸面,噌噌长成桃子那么大了,热腾腾的,白白胖胖的,格外喜人。
蒸了嫂子家的,蒸我家的;蒸了婶婶家的,蒸大娘家的。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舒心的笑。一笼一笼,碗那么大的馒头,白玉米面的如玉,黄玉米面的如金,糖馍馍捏成三角,拌了红柿子的小豆馍馍上面捏个奶头做标记。饱饱的、鼓鼓的,热腾腾、暄乎乎,像年轻妈妈的乳房,把孩子们馋得痒痒。无论谁家的蒸出来,都要掰开来,分给大家,大家吃着,乐呵呵地重复着:暄,甜,好吃!满院子弥漫的是热气,也是欢喜。
二十八,糊贴杂。糊窗户。把窗棂上落满灰尘变黄了的麻纸撕下来,撒上一把面做成一小锅糨糊,粘上崭新的洁白的麻纸。把中间的一小方玻璃擦得透亮如新,在四边与麻纸接口处糊上红色的狗牙牙边或细细的云钩边,母亲再在窗户四角贴上自己剪的“喜鹊登梅”和“年年有鱼”等红色窗花。白的为红打底,做背景;红的是白的一点点缀,一点灵气和喜气。一方窗户,就是一方美丽淳朴的风俗画。姥姥年年要粘的是玻璃闹钟罩,当年卖货郎的姥爷,留下的闹钟早就不走了,但外面呈立体梯形的表罩却是姥姥桌上最典雅的摆饰。不足一厘米宽的红纸条要把这些玻璃片粘在一起,且整洁美观,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常常不是这片落了,就是那片掉了,要不就是整体溃散了。每当这时,戴着老花镜坐在炕上的姥姥就急得直骂“狼吃鬼”。而一旁的我,自知帮不上忙,也不敢出声。心想,等将来有钱了,给姥姥买个闹钟,连罩的那种,不再让姥姥每早听鸡叫,当我上学的闹钟了。可终究是空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了。
杂七杂八的事还有很多,如捣豆钱,这是必需的,豆钱,谐音都钱,都有钱,到处都是钱。左权的饮食文化,蛮有趣的,把“榆树树开花圪枝枝多,你的心眼比俺多”中唱的榆花,叫榆钱,谐音遇钱。春天密密匝匝,一串一串的,每片花瓣圆圆的,嫩黄嫩黄的,中心略厚,像袖珍的金币,能遇上这么多的钱,该多么阔绰啊。
为了家家都有钱,也为了正月不煮豆,怕下冷蛋(冰雹),家家都要泡上一碗黄豆,捣成豆钱,熬小米粥或做豆钱汤时煮。最喜欢吃豆钱汤捞饭了,水开了,下点米,米花稍开,捞出来,放在小砂锅里焖上。再在汤里煮上山药蛋瓣、斜角片面,然后炒点葱辣。豆钱又香又脆,汤味绵厚浓郁,吃得满头大汗,辣得“嘶嘶沙沙”,别提多过瘾了。
二十九,去打酒。其实父亲平日也就抿一半盅小酒。可是正月要请长辈、请亲友、请老师和赤脚医生等重要人物盘腿坐在炕上吃饭,所以还是要打点高粱酒的。腊月二十九这一天还要炸油山药蛋、油豆腐和油果。凉白开和面,擀薄,裁成巴掌大的小块,中间切成细条,对角相叠,炸出来的油果,像赤金九连环,咯嘣儿咯嘣儿的香脆,这也是一年才有一次的美味。正月泡在油茶里吃,那浓厚的香味,想着都直咽口水。三十日,做饺子馅,贴对子。大姐和母亲洗萝卜,擦丝,沥水,拧干;父亲剁肉,调馅;我剥葱,剥蒜,拣芫荽;弟弟疯玩得不见影子。
父亲和姨父是村里的老师,要给大家写对联。父亲的字迹清秀,姨父的略扁、平和。而我喜欢品对联,“鹊踏红梅盈晏喜,月穿翠竹报平安”“画入江山皆秀丽,歌飞庭院尽祥和”“勤俭为金,瑞牛犁润瑶田垄;祥和胜玉,福蕊开妍宝树光”等等,喜欢这些又有诗意,又喜庆吉祥,又有劝诫意义的对子。咂摸着,吟哦着,唇齿留香。后来,我在师范练了两年书法,父亲就放手让我去折腾。边拟对联,边写。院子里的小弟妹、侄儿女助阵。我把最好的愿望和最美的词写进了稚拙的联字里,现在想来,真有点汗颜啊。
最辛苦的是娘,各种家务都离不开她,还得起早贪黑缝制衣服,做鞋子。给我们姊妹四个做,帮邻居家给孩子们裁剪缝纫新衣。黄昏给他们送去缝好熨展的衣裤,随后再给我们家的做缀扣子、缀裤钩这样的扫尾工程。有时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缝纫机前忙乎,不时地扭动脖子,她该多困啊。后悔那时没起来为母亲揉揉颈背,披件衣裳,抱抱母亲,也让母亲抱抱。谁知这竟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四十年了,每每想起来还是泪流满面,情不自禁。
我们这儿的团圆饭其实是在大年早上吃,除夕把家和庭院打扫擦抹干净,准备好食材。过年早上是不能动笤帚、动刀和水的。据说溅出水,出门会下雨的。
有时过年也赖在姥姥家不回,听毛胡子姥爷讲长的讲不完的故事,《薛仁贵东征》啦,《薛平贵与王宝钏》啦,姥爷不识字,却很艺术,一肚子故事,学说逗唱,样样都行,讲得很生动。他会架子鼓一类的乐器,会自编自演说快板,还说到公社的广播站呢。那时熬夜熬到深夜,姥爷的故事就是我们的春晚。
大年初一的拂晓,被炮声惊醒,急忙穿上母亲放在炕头的新衣服,跑到院子里去点小旺火。干净整齐的木柴架成塔形,从下面点着,火焰欢舞雀跃,以此来贺新春,把好运点旺。每个孩子袋里装着七八个小炮,弟弟们手捏着点着,再扔出去炸响;我们姐妹们则扔到小火炭上点着炸响,大家喜欢躲开捂着耳朵听“哔叭、哔叭”的响炮声。那时年轻只想着漂亮,穿着单薄冷得直吸鼻子,全靠小旺火取暖。大家围着小旺火比比评评彼此的新衣服,放放鞭炮,大人就叫吃饭。
过年的早饭其实很简单,炕桌一摆,火盆在旁,几碗炒烙博(用豆腐或莜麦面、猪肉、粉条、葱头之类炒的,撒上芫荽葱花,倒上醋,特别可口),一壶小酒,几盅红酒,一家人举杯互致祝福。崭新的太阳从窗玻璃上斜斜地照进来,连同祥瑞一起铺洒开来,这暖,这乐,这香馨,回忆起来仍令人幸福到陶醉。
饭后,父亲去给老舅磕头,我们也去姥姥门上磕头讨压岁钱。虽一两毛,但已足够开心。然后回来围坐在一起捏饺子。纯手工的,不动刀和擀杖,一捏两三个片,半球形,好包,温润,每一个小小的细节里都融进了指间的爱与温情。
瓦上的积雪和檐下的冰柱,在春阳的和煦里与春联红格盈盈的光色里融化。“滴答,滴答”的清韵,回响在年味氤氲的记忆里,回响在这越来越好的日子里……
怀念的是浸润了亲情乡情和爱的童年时光,感恩的是这欣欣向荣昌盛富足的好时代,像一坛玉酿,让我们品味生活的美好,激励我们朝着中国梦的共同愿景,扬帆勇敢前行。
常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