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综合新闻

屯留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联盟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寒冬腊月传喜讯,踔厉奋发新征程。近日,从长治市屯留区农经中心传来好消息,屯留区稳粮保供案例刊发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农业农村部《农村改革动态》《农业情况交流》,得到国务院领导的肯定和批示。
  近年来,屯留区改革创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推出玉米成本商业保险,抓好粮食稳产保供,在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屯留模式。屯留区作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单位之一,围绕整合服务资源、创新服务机制、规范行业发展的试点任务,积极推动组建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联盟(以下简称“托管服务联盟”),整合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服务资源,汇聚金融保险要素,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务组织发展壮大,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2022年,全区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60万亩,基本实现了服务全覆盖;服务小农户5.67万户,占承包经营户的87.2%。

组建托管服务联盟,整合全产业链服务资源

  托管服务联盟由“一中心两协会”构成,提供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一中心”即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中心,由区农经中心牵头43家农民合作社、9个龙头企业、3个家庭农场共同组成,主要提供产中环节的服务。服务中心成立了农田服务组、农技服务组和防治服务组三个分工明确的服务团队。农田服务组负责提供深耕深松、农机作业、田间管理等服务;农技服务组负责推广种肥同播新技术、合理调整种植株行距、合理配比化肥投放等;防治服务组负责合理调配农药并提供现场指导。“两协会”即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协会和粮食行业协会,其中托管服务协会主要负责提供产前服务,包括协调种子、化肥等农资的统购统销,以及帮助服务组织筹措购买农机装备所需资金;粮食行业协会主要负责提供烘干、储藏、加工、销售等产后服务。“一中心两协会”在原有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联合,通过组建托管服务联盟,整合区域内从事农业服务的各类主体和资源,推动当地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

汇聚金融保险要素,助力服务组织发展壮大

  针对当地服务组织发展面临的金融保险难题,托管服务联盟积极对接银行、保险和担保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相继推出了面向服务组织的“托管贷”“托管险”等金融产品。“托管贷”方面,联盟向银行统一推荐联盟成员作为优质客户,由银行统一对客户进行贷款受理、调查和审批,由担保公司进行批量授信,切实解决了服务组织开展服务的资金周转困难。2022年,邮储、农行、建行、农商行已累计为屯留区服务组织发放“托管贷”1.8亿元。“托管险”方面,联盟与太平洋保险公司山西分公司合作,创新开发玉米全程托管“产量商业保险”产品,保险公司降低50%的保费,地方财政承担每亩19元的保费,服务组织承担每亩23.5元的保费,享受每亩1300斤保底产量的保额;创新高粱全程托管“完全成本保险”产品,服务组织承担每亩30.5元的保费,享受每亩800元的保额。2022年,屯留区“托管险”覆盖面积达2.1万亩,服务组织与地方财政分别承担保费49.92万元和38.95万元。在“托管贷”“托管险”的基础上,当地金融保险机构还以服务组织为载体,将“托管贷”和“托管险”联动起来,积极推广“保险兜底、担保增信、银行放贷、主体获贷、多方受益”的金融综合服务模式,集成了各方优势,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和服务组织的运行成本和经营风险。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一是发挥纵向沟通政府部门的桥梁作用。实践中,托管服务联盟逐渐成为联结当地服务组织和政府部门的“桥梁”。一方面,服务组织可以将发展中的需求和难题通过联盟传递到政府部门,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另一方面,政府部门也可以通过联盟将有关支持政策、行业动态等信息及时传达到服务组织。去年以来,由于柴油、农资等价格大幅上涨,服务组织服务成本普遍增加了50%以上,联盟及时将问题反馈至政府部门,经过综合研判,政府部门加大了对服务组织开展托管服务的财政补贴力度,为服务组织发展纾难解困。
  二是发挥横向协调资源要素的纽带作用。托管服务联盟既为服务组织之间的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也促进了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与服务组织的深度合作。联盟组织服务主体在农资统购统销、作业机具统筹调配、农业技术统一标准、粮食销售统一价格等方面开展联合行动,实现了亩均节约成本145元,亩均粮食增产150公斤以上,农机作业效率提高了3-5倍,服务主体年均增收7万元。联盟为银行和服务组织搭建金融对接服务平台,每个服务组织能够获得100万-1000万元的信用贷款额度,贷款利率下降近60%。
  三是发挥规范行业服务行为的自律作用。托管服务联盟发挥组织优势,积极推动完善行业制度,先后出台了《农业生产托管“协会金融保险”管理办法》《农业生产托管办理流程》《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地方标准》等一系列行业规范,实现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零投诉,农户服务满意度90%以上,有力保障了当地农业服务行业健康发展。

  本报记者杨晓青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1-13期

  • 第2023-01-10期

  • 第2023-01-06期

  • 第2022-12-30期

  • 第2022-12-27期

  • 第2022-12-23期

  • 第2022-12-20期

  • 第2022-12-16期

  • 第2022-12-13期

  • 第2022-12-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