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家河村中“沧桑历尽古门槐,车马洞中能往来”的古国槐;冯坡村西古寺旧址上“主干笔挺通直,针叶排列奇异”的独特华山松;郊界底村中“岁过三百载,冠送半村凉”的乡土树种小叶杨……说起壶关县的古树,他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他就是秉持“见树则喜,见大树则大喜”理念的壶关县原县长、林业工程师刘德宝同志。
结缘古树
刘县长一贯爱绿喜树,他真正和古树结缘,是1986年夏秋之交担任壶关县县长时,陪同原省林业厅厅长、全国著名古树专家刘清泉赴壶关调研古树那次。是时,年过花甲的刘清泉厅长不顾远途劳顿,爬山越岭,走遍全县十几个乡镇,亲自考察了壶关县最为珍稀的十几株古稀树木。刘县长全程陪同并投师求教,这一周的考察学习,使他初触底蕴深厚的古树文化。刘清泉厅长走后不日,为谢师,他曾咏《高岸上松榆连理》一诗相寄,诗曰:
松榆绕作连理枝,
根错节盘共扶持。
最是一生风流日,
清泉厅长拍照时。
随后,刘县长接到了刘清泉厅长编纂的《山西古稀树木》一书。静坐研读专著,回忆言传身教,刘县长心生紧迫:壶关县幸存不多的古稀树木应该抢救、特护了。打那以后下乡,但凡碰到古树,刘县长总会详细记录下它形态各异的长相,拍下它历经沧桑的身影。还不忘叮嘱村干部:要把古树当作景观、村志、传世之宝予以呵护,保证不损坏它的一枝一叶、一根一须。回去后便和时任林业局局长张平和一块研究,按照条件遴选出散布县域的40株古稀树木,找按“壶古树1”到“壶古树40”编了号,建了档,挂了牌。并结合县情、林情,写了《古树缘》一文,被《人民日报》《山西日报》《山西林业》《壶关报》等多家报刊刊发。
情牵古树
调到省城工作后,离家乡远了,但刘县长和家乡的古树情结却系得越来越紧。每逢遇到老家人到省城找他,谈毕要谈之事,问毕友人近况,总不忘问询某某山上栽的那坡小树长高了没有,某某村口长的那株古树保护得如何。
一次,听到家乡来人说,马安驼村口列入旅游景点的“五株迎客松”,被修树的村民砍了不少枝梢,刘县长心痛不已,那可是“五柱擎天马安驼,绿荫如盖舞婆娑”的名松呀。他当即提笔给马安驼村支部书记写信,告诫再也不要干这种“煞风景”的事了。
刘县长不只是打听树情,写信叮嘱护树,只要回到老家,每到一个地方,总会抽出时间去看看当地古树的生长情况,只要发现异常问题,就会找相关部门及时反映、督促解决,直到盼来回复说“处理好了”才放心。罗掌村南路口那株由棠梨灌木发生变异长成的高大棠梨乔木,刘县长前后去看过5次,每次去了都要把村干部叫到树下,认真嘱咐垒堰、浇水、防火等保护事宜,并留诗一首:
灌木衍乔木,
举村特护勤。
路旁撑巨伞,
荫及拄锄人。
2012年秋天,刘县长下乡经过树掌镇梁家村时,登上村南楼树岭顶,察看生长在那里的两株巨松,却不料在他印象中的树径相近、树冠相似、树龄似同、竞相生长、视作村志的两株古松,西侧一株已生虫枯死,不可复生;东侧一株主干上也多有虫洞。这种惨状令他心急如焚,随即返回县城找到时任林业局局长李爱民反映,建议派技术人员速去打吊针、施药物抢救。一年后,他又专程乘车奔波百里,再上楼树岭顶,看到那株孤松满冠绿叶,复壮如初,心中甚慰,即吟诗一首送呈李爱民局长和前去救松的林业局办公室主任程喜堂二位共勉:
百里急驰奔,
给松打吊针。
病树回春日,
功归打针人。
呵护古树
如今退休赋闲之岁,刘县长的心神时常飞回家乡壶关,徜徉在那些古稀树木之下,仰赏它们各具特色的奇姿靓影:黄山村东南“遍身虬结岁年远,满盖叶荫根本深”的古槐;梯脑山庙前“半亩阴凉千尺冠,三围胸径百斑躯”,树皮斑驳、灰白相间,人称“怪树”的大果榉;前脑村东“洗衣肥皂何愁缺,皂荚丰年结满枝”的皂荚树之冠;石坡村西巨石块上“浑然石上一青松,洪旱风雷任尔攻”的独秀一松;马驹村东北“竞相入云干通直,村志不劳问路忙”的姊妹杨;桥上村东头“春时一树新妆绿,秋日千枝熟果红”的柿树王;梁家村南岭“万木凋黄叶,双松举绿龙”的双株松;向庄村西山洼“松母抱柏子,干同冠不同”的松柏同株;寨里村西北庙前“风来叶响迎宾客,雨洗枝新送瑞祥”的迎客杨;紫团山麓、洪底沟坡成片生长“层层枝绿漫,粒粒果红绯”的珍稀树种红豆杉……以至睡梦中常有给古树测量胸径、树高,打开快门拍摄、记录的情景。
古树牵思,乡情萦绕,诗情涌动,时催他写些咏唱家乡古树的诗词,寄给古树所在村庄的父老乡亲,以期唤起父老乡亲关爱、欣赏、保护古稀树木的情感和觉悟。如2000年3月12日,第22个植树节那天,刘县长寄给东井岭乡石盆村所填的题为《破阵子·石盆南池古柳新志》词曰:
老干新枝绿柳,旧池清水黄牛。二月报春风剪叶,三季遮阴鹊唱讴。池前笑语稠。
禾壮山青畜旺,人勤地沃天酬。树历春秋成史志,村遇嘉时竞上游。年轮长十周。
笔者每遇刘县长,说的最多的是如何保护古树。刘县长告诉笔者,古稀树木是保护树种资源多样性、培育优良新树种的基因库;是研究地域自然生态环境变迁、年际间气候雨量变化的活化石;是一个地方众多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风景线;是当地人民群众世代热爱自然、保护林木传统美德的标志物。刘县长叮嘱《壶关报》、壶关县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应多加宣传古树,让乡亲们了解古树的知识与价值,提升觉悟,从而自发地保护古树,让古树成为壶关一道永久亮丽的风景。
翻着刘县长的《壶关树木咏》(组诗)手稿,听着他叙说壶关古树的连篇故事,笔者感觉得他就是一株岁过古稀、历经沧桑的古树,和家乡的古树一起生长着,为家乡的生态建设奉献着。
申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