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弥漫的全民抗战岁月里,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在左权县麻田镇度过了1000多个日夜。在这里,彭总同左权、罗瑞卿等遵循中共中央提出的“持久战”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略方针,运筹帷幄,带领华北敌后广大军民,抗击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为拯救危在旦夕的中华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70多年过去了,一首《麻田人民想念彭老总》的民歌仍在麻田一带传唱着,表达了乡亲们对彭总的无限怀念——
杨柳青青桃花红,麻田人民想念彭老总,当年抗战打日本,总部驻在咱麻田村。
鬼子出发大扫荡,杀气腾腾气势凶,彭总巧妙来指挥,活捉鬼子一大群。
红旗插在山顶顶,军民生产火一样红,彭总挑土俺推车,修起水田播稻种。
军号滴哒冲九宵,彭总领兵又出征,含着眼泪送亲人,英勇杀敌立战功。
军民渠里水清清,块块稻田绿茵茵,白生生大米甜又香,端起碗来就想彭总。
想彭总啊盼彭总,何时再回咱麻田村,看一看你修的军民渠,尝一尝大米香喷喷。
皮大衣
1941年冬天,上麻田村地下党支部交给村治保主任马志标一个任务:保卫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
志标深感责任重大。虽然他身上的棉袄棉裤单薄又破旧,难以抵御刺骨的寒风,但他依然每天夜里坚持在村外凛冽的寒风中放哨,盘查过路人员,一丝一毫都不马虎。
志标的行为让彭总很受感动。他对总部的同志们说:“根据地的老乡是真心实意拥护我们八路军的,马志标就是典型。他们是我们开辟敌后战场依靠的骨干力量,我们更应该多关心他们。”
几天后的一天清晨,放了一夜哨的志标刚刚回到家里,彭总和警卫员便走了进来。彭总一进门便把自己身上穿了好几年的黑皮大衣脱下来,披在志标身上说:“这件大衣送给你,夜里放哨时穿上,不然会冻坏身子的。”志标心里过意不去,说啥也不要,但在彭总的坚持下只好收下衣服。
一个北风呼啸的早晨,志标进总部交岗后走进彭总的屋子,只见彭总披着毯子,正坐在桌子前聚精会神地写着什么。屋里尽管生着一盆火,可是土坯房跑风漏气,整个屋子非常阴冷。志标四下打量一番,屋内空空的再没别的御寒衣物。这时,志标才明白,彭总宁可自己挨冻,却把他惟一的大衣送给了自己。见此情景,志标一时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热泪夺眶而出,赶紧脱下黑皮大衣,披在了彭总的身上。
然而,彭总把大衣脱下来,重新披在了他身上,说:“志标啊,这件大衣,你比我更需要。你每天夜里顶着寒风耐着寂寞放哨,没有这个不行。我呢,虽说这屋子有点冷,可比野地里暖和多了,我是冻不着的。”
后来,这件不同寻常的大衣,志标一直精心保存着。
补丁
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布匹十分紧缺,八路军指战员全是穿着打补丁的旧衣服,就是彭总的衣裤破了,也照样是自己穿针引线缝补。
一天,彭总又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补自己的裤子。房东王二珠的妻子魏巧花看见了,便走过去热情地说:“俺补得比你快,让俺补吧。”彭总盛情难却,只得把裤子和补丁递了过去。
巧花接过正要缝时,瞅着这块补丁有点眼熟。细细一看,她认出来了。前阵子,彭总的爱人浦安修大姐来武军寺村,用它给彭总补过衣裳。当时,浦大姐一看是块从旧衣裳上拆下来的旧补丁,便把它放在一边,想换块新的。她找出一块新布头拿起剪子正要剪时,让彭总拦住了。彭总把那块旧补丁拿起来,说:“别看它有点旧,还挺很结实呢,再用几次也烂不了。眼下布匹很缺,我看就把它补上吧!”
“倒是还结实,可它旧得连颜色都没有了,补上去不好看。”浦大姐拿起那块旧补丁拉了拉说,“这次就补上新的吧,以后衣裤破了再用它。”
彭总也没说啥。当他见浦大姐拿起剪子要剪布时,就又拦住了。他从屋里拿出一把小木尺,先在衣裳上面破了的地方量了量,又在打算做补丁的布边上量了量,用手指甲勾画出一块来让浦大姐剪,生怕浪费了布块。
这一切,都让巧花看在了眼里。
巧花回自家找了一块和彭总裤子的颜色差不多的新布块,小针密线地补了上去。彭总回来看见他的裤子上补了块新补丁,就说:“你补得很好,比我强多了,还补了一块新布。为啥不用那块旧的?”
巧花说:“正好俺家有块新布头,就给你补上了,没用那块旧的。”
彭总笑了笑,从他的针线包里翻出一块新布头说:“你补裤子可不能贴布料呦。我这里正好有块新的,还给你吧,你以后好用喽。”
巧花说啥也不要,说:“咱军民一家亲,一块补丁也要还,一家人还分这么清?”
彭总笑了。他笑着说:“咱们当然是一家人嘛,所以,你帮我补裤子,我就不给你开工钱喽。我是怕把这块布头弄丢了,才让你留下的。”说着,他把布头硬塞给了巧花。
褥垫
1943年初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展开反特运动。
一天,上麻田村地下党支部几名委员和治安小组、自卫队、青年抗日先锋队、农民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联合会等负责人接到通知,深夜到彭总住处开会。人多地窄,彭总热情地招呼他们坐到炕边。
妇救会秘书邢小白坐下后感到异常,一挪动就有轻微的沙沙声,她用手一摸,褥垫内竟是一寸多长牲畜吃的谷草圪节,忍不住笑着说:“真稀罕,从没见过这号垫子呐。”
彭总也笑了,然后才平静地说:“敌人搞经济封锁,妄图困死根据地军民,太行区又连年遭灾,我们正处在最困难的时期……”彭总一席话,说得大家心里沉甸甸的,敬意油然而生。从此,彭总褥垫里原来装的是草圪节的事就传开了。
送粮
在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最苦难的日子里,彭总经常教导身边的人:“一定要和民众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1942年夏天,在彭总的领导下,八路军前方总指挥部号召军民开展救灾运动,保证根据地不饿死一口人。除野战部队外,机关人员每人每天节约二两粮食,接济驻地揭不开锅的困难户。
为了多节约粮食,前方总部机关工作人员常出去挖野菜、摘树叶,煮着吃,野菜树叶同样盛入彭总的饭碗里。
一天,彭总和浦大姐去看望住在离总部不远的赵小亭,看着他一家人面黄肌瘦的模样,心情很沉重。彭总问小亭粮食状况,小亭强装笑脸说还能维持几天,手指着冒着热气的饭锅说:“饭就快熟了。”
彭总揭开锅盖一看,那是什么饭呀!只见白水里煮着半锅野菜树叶,一丁点粮食和油盐也没有。
小亭见露了馅,赶忙说:“咱队伍也都紧勒裤带挨着饿,再说俺已领过队伍上三次粮啦,咋能再开口……”
彭总一言未发,大步流星地走了出去,立马让人给小亭家送来了粮食。
造水田
战争是残酷的,也是紧张的。彭总时刻不忘敌后抗日根据地建设,战争间隙,发动军民开展大生产。
1942年3月的一天,彭总邀请上麻田村的几位老农,一同商量抗旱春播的事。有人说:“咱这里山高沟深,石厚土薄,土地少。河滩有几百亩大,闲在那里用不上,清凌凌的河水也只能眼睁睁地瞅着白白流走。要是能修成水地,就再也不用发愁天旱啦。”彭总听后说:“那咱们军民一起动手,把河水利用起来。”
彭总和水利建设技术小组的同志们一道,勘察设计,制订了一个平滩造地、用水车提水、土渠引水灌田的方案。当他拿着这个方案征求意见时,乡亲们个个点头叫好。
初春,河水刚开始解冻,天气还很冷。为了早日把河水引进旱田,彭总决定及早开工兴建。这一天,八路军指战员和上麻田村民2000多号人来到河滩,挖渠的挖渠,筑坝的筑坝。彭总带头跳进冰冷的河水里,为坝基奠下了第一块基石。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施工,一条1000多米长、3米宽、1米深的引水渠建成了,一座结实的拦河大坝竣工了,一架颇具规模的木制大水车造好了。当水车在河水的推动下,把河水一斗斗送往一丈多高的水池,然后顺渠流进干旱的农田时,乡亲们一片欢呼声。
这一年,太行山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旱,不少地方颗粒无收,但上麻田村260亩滩地,及时得到了灌溉,获得了大丰收。
彭总接济赤贫户汪福成度灾年,下水救落水女童赵彩凤,帮郝来成治疟疾,帮助儿童张翠香治恶疮,组织赤贫户开荒自救……许许多多赤子心肠、爱民如子的故事,至今仍在麻田一带流传不衰。
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