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时光印记

成保土的读书与写作人生

  成保土,一个遨游在浩瀚书海和行走在山川田塍的追梦人。身无长志,唯此为大。他览读群书,涉猎广泛,讲求实用;他尚拙而精,不媚不谄,总能出新。他用一生的努力,矢志不渝地跋涉在逐梦途中——茹苦如饴,乐此不疲,终有所获。他自诩: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读书使他洞明世事,写作使他旷达豪侠!如今,已经76岁了依然矍铄,积极向学,笔耕不辍,每有新作!

(一)

  1947年1月,成保土出生于阳城县孔西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出身寒门,十几岁就无学可上。初中毕业后就回乡“修理地球”去了。但无论环境怎样艰苦,也挡不住他读书的脚步。尽管当时他没有也不可能去规划自己未来的读书目标,却趁着年轻,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手不释卷地苦读,凡是能找到的传统国学典籍,名家名著都读,圈圈点点,博学强记。古代先贤们刻苦读书的典范,偷光囊萤、程门立雪等早已入脑入心,日积月累,打下了一定文字根基。
  那时物质贫乏,无钱购买书籍。他曾经因为买不起一本价值2.85元的鲁迅先生的《集外集拾遗》,几度盘桓在县城新华书店的书橱前,心心念念,欲罢不能,最终和他的堂兄凑钱合力买下,轮番把读。1979年,他在晋东南纺织厂上班时,偶因为一工友写了个救济申请书,引起厂方关注。车间主任以闲聊的方式到他家“探访”,发现家徒四壁的他,几桌上居然摆放着《辞海》《词源》而惊愕不已。经济条件稍好转,书市开禁以后,他把菲薄的薪资大部分购买了古代典籍和今人近作,读书和藏书成了他一生的嗜好,至今一心不改,依然见到好书就眼冒金光,不忍割舍。当下,更常常在网上“淘宝”,不断丰富读书的维度和深度。之于读书,他已从年轻时的不自觉、凭兴趣读,到如今视读书为生命之一部分。他在自己的内宅,辟出一方天地,藏书5000余册,涉政治、历史、哲学、文学、社会、法律,地理、天文、宗教、戏剧、自然诸学科,甚至闾巷逸闻,尤重文史。美其名曰:“晨耕居”,坚持晨读,不曾中辍。
  浏览他的藏书,大致可以分出几大类别。一是工具书,单是字典类,从小学生字典到多版本的《新华字典》,再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康熙字典》(横排、竖排版)等。从《词源》《辞海》到《文心雕龙》《古文观止》《古文笔法百篇》。二是典藏类,如《传世藏书》《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中国通史》《资治通鉴》《容斋随笔》《中华通鉴》以及四大名著,唐诗宋词汉文章无所不及。三是历史类,从先秦两汉到《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直到《社会主义发展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等等。四是大量收藏的地方史志、金石文存,戏剧曲艺等,既有明清巨擘作品,也有今人近作,以及他本人编纂的村志、乡镇志和企业志、部门志。五是杂书,凡有益者,来之不拒。
  读书也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枕边书、案头书、口袋书,手不释卷,如今又恋上了电子书,每有闲暇,惜时如金。

(二)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日日读书,学识渐有增进;天天笔耕,文章自成一格。
  1964年,少不更事的他听闻华北地区五省市戏剧调演,时山东省参演的作品是一部话剧——《吴越春秋》,那时节,他已经在村里干了两年农活,参加了八音会,学会了“打家伙”,和村里组织的“俱乐部”,演出现代戏、仿古戏,像《三世仇》《民兵的枪》《槐树庄》等,对家乡的上党梆子和八音会兴趣浓烈,也打也唱。他设法从报纸上找到《吴越春秋》的本子后,如获至宝,反复诵读,并萌生了将勾践复国的故事改编为上党梆子剧本的想法。那时,十七八岁,初生牛犊,敢想敢干,说写就写。通过一个冬季夜以继日的努力,居然写出一部八幕戏剧剧本——《越王剑》,他毛遂自荐找到县文化馆,看县里的剧团能不能排演。接待他的老师盯着他直犯愣——转身告诉他说,先不说剧本能不能用,单是你设计的这些场景布景,县里也投不起资。灰悻悻碰了鼻子,但他并没有死心,后来还创作过现代戏《丰收之后》,他写的剧本刚完成初稿,壶关剧团在他的邻村就演出了上党落子《丰收之后》,取材相同,人家先行一步,他只好作罢。但是,家乡的上党梆子和八音会演奏却成了他一生的钟爱。他自编自导的一些小剧、鼓词、情景剧也被搬上了舞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的家乡新组建成立了八甲口镇人民政府,他离开纺织厂,受聘到镇里写材料,从事文秘工作。身处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洪流,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敞开心扉接受新生事物,热情参加各项改革实践,并开始写作。一方面向各级党报投稿,反映社会生活,时代变迁。先后在《太行日报》《山西老区报》《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调查报告、专访,诗歌等作品,并被《太行日报》《山西农民报》《山西老区报》聘为特约通讯员。一方面进行文学创作,十余年间,撰写并发表了一批报告文学作品,塑造了一批有血有肉时代先锋。先后在《太行文学》《山西文学》《黄河》《报告文学》等省市国家级杂志选登。其间被《山西文学》社聘请为报告文学“特聘专栏作家”。2004年成保土被山西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2005年出版了第一部文学作品《秋实凝香》(32万字),一级作家、晋城市文联副主席田澍中欣然为他的新作写序,时任晋城市文联主席崔巍、省作协编辑燕治国等都对他的作品赞誉有加,该作品荣获晋城市第五届文艺创作(文学类)优秀作品奖。新世纪初,应约参加晋城市“五市”创建活动报告文学创作,完成晋城市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市”报告文学《雏凤凌空》(7万字),辑入刘金锋主编的《太行明珠》一书。1995年成保土参加晋城市诗词学会,开始古典诗词学习创作(现为晋城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接触到当代许多重要的诗词名家,如李锐、王澍、宋谋旸、武正国、温辛、马斗全、林从龙、熊鉴、熊东遨、柏扶疏、李慧英等,走上一条艰辛的学习旅途。他创作格律诗词,也写古风、现代诗,诗歌《写给昨天、今天和明天》曾在晋城市委宣传部与《太行日报》联合举办的“莒山杯”诗歌大赛中斩获二等奖(一等奖缺)第一名。
  他从1984年进入基层政府,一直做到退休。25年小职员,钱没有挣下多少,但他依然感恩这段经历,他说,漫长的25年里,他和别人“忙”的不一样,他赢得了人生最宝贵的学习机遇,并成为他的人生财富。

(三)

  转眼间,成保土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已经15个年头。这15年,反倒成了他文学人生的第二个青春。他仿佛返老还童一般,将文学创作和地方文史研究结合在一起,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工作。
  他用两种截然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搞创作,一样的是他的严谨和执着。
  一方面醉心于地方史志研究,2010年被吸收为阳城县文史研究会会员、阳城县文化研究会理事。十余年间,先后主笔完成《八甲口镇志》《尹家沟村志》编纂工作,参编政协阳城县委员会编撰的《阳城商贾史料》,阳城县民政局组织编纂的《阳城县地名志》(新),《阳高泉村志》《山西阳城·阳泰集团义城煤业有限公司志》等大型史志专著。参与了县委宣传部组织的商汤首都、雩祭文化研究、东方古堡研究。2021年加入政协阳城县委员会编纂大型地方“百科”丛书《村里那些事儿》(共六卷,现已完成三卷)审稿,以高昂的创作热情,深入到所在村收集完善资料,爬坡上岭,斫荆斩棘,深入庙宇、莹地抄(拓)碑文,考察古迹,考证史实,查阅典籍。2022年参与《上河会议》《太岳革命根据地》新展馆文案策划,为传承红色文化略尽绵薄!
  同时,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不懈地跋涉……
  2018年,经过三年努力,他完成了为晋城市蔬菜有限公司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击楫扬帆》(65万字),见证了该公司65年的创业变迁史,也是一部探讨中国社会70年来从高度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进史。融纪实性、文学性、可读性为一体,既有理论探索与思考,大到时代变局,又不乏历史还原,普通市民市井生活的描述,带入感颇强。
  2020年因受疫情影响“宅家”期间,他与文友梁建忠合作完成长篇历史章回体小说《铁血阳北》(20万字),用细腻的笔触状写1940年1月到1945年4月阳城解放期间,阳北县抗日民主政府(1942年7月前为“阳北抗日行政办事处”)在党的领导下与日伪阎反动势力进行政治、军事、土改等殊死斗争的历史,颇具文学性、可读性。2020年冬与文友合作,创作完成以抗战为题材的中篇小说《磐石老树》(6万字),并于2021年4月起在《太行晚报》连载。他在抗疫期间写下了大量饱含激情的诗歌,如《中国精神》《让历史告诉未来》等,被官媒、网媒登载,《大析城山赋》《芦苇河赋》在《太行日报》刊载。2021年,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他创作的百行长诗《信仰》在《山西日报》发表,《太行日报》转载,并被晋城市朗读协会配音朗读收藏。
  2021年10月,他的第二部文学作品《泉隐心灯》(33万字)问世,该书集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文学评论于一体,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广博的社会知识,驾驭语言的娴熟能力(王红罗为《泉隐心灯》所题写的序《读书与文道》)”。
  近年来,积极投身“书香阳城”建设,他既是读书人,又是讲书人、著书人、捐书人。2022年5月,中共阳城县委宣传部赠予他的家庭“书香阳城建设·书香家庭”称号。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期待虽已年暮但依然健硕,爬得了高山,敲得了键盘的成保土继续发挥余热,为新时代文化振兴做出新贡献!

张引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2-28期

  • 第2023-02-27期

  • 第2023-02-24期

  • 第2023-02-21期

  • 第2023-02-17期

  • 第2023-02-14期

  • 第2023-02-10期

  • 第2023-02-07期

  • 第2023-02-03期

  • 第2023-01-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