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水权改革是盘活水资源的有效手段,是深入破解水难题的有效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作出部署,要求建立健全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推进用水权市场化交易。水利部先后出台了水权改革相关文件,并明确在河南、宁夏、江西、湖北、内蒙古、甘肃、广东7省区开展水权试点。
3月22日是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今年联合国确定的主题为“加速变革”,这一意味深长的主题再一次激发人们对水权改革的关注。
令人欣慰的是:作为水权改革非试点省份的山西,近两年来通过加快明晰水权、创新水权交易、健全交易体系、强化制度监管,在探索水权改革路上交出了一份颇为亮眼的答卷。
顶层设计,打牢水权根基
水资源短缺、水生态脆弱是山西最直观的“水问题”。
立足水权水市场建设,我省加快推进水权改革,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益和利用水平始于2019年。
这一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将深化水权制度改革列为重点工作任务,开展水权制度改革试点。
特别是2021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省委书记、省长亲自抓,把水权改革纳入全省“五水综改”大局统筹,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统筹推进“五水综改”的实施意见》,从水权确权、水权有偿出让、水权交易、水权收储、水权绿色金融等全面部署。2022年,水权制度改革被省委列为年度改革重点,被省政府列为抓落实重点任务。由此,我省的水权制度改革按下了“提速键”。
下好改革“先手棋”,省水利厅党组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印发《山西省水权交易管理办法》《桑干河流域水权水市场试点方案》,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固“四梁八柱”,为加快培育具有山西特点的水权交易市场,为破解“水瓶颈”、强化“水保障”提供遵循。
在实践中,我省以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红线,以地表水分水指标为依据,明确各市、县(市、区)用水权,推进取水口确权,累计确权1.43亿立方米,发放水权证1321本。
与此同时,我省成功跻身首批部署应用全国水权交易系统的省份;建成了运城市北赵引黄工程、侯马北庄扬水站水权确权数据库,同时具备用水户调查摸底、水权分配、权证信息生成及管理等全流程在线功能。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水权确权不仅可以推进水权交易,还可以确保用水户的用水权益,特别是灌溉用水户或用水组织的灌溉用水权益;确权范围内的用水享受平价水;确权范围内的节余水量可以通过流转或被政府收购而从中获益。
创新机制,注入交易活水
加快明晰水权,夯实交易基础,创新水权确权,为水权交易引入了源头“活水”。
让水权改革的“根”快速扎下去,我省选择了清徐县、长子县、原平市、孝义市、祁县五个县(市)作为水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各试点县捷足先登、创新机制、积极探索,推动水权交易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清徐县创新用户水权交易,制定政府指导价格,引导超量的灌溉农户购买预留水权,构建了“节奖超罚”机制,同时应用水交所手机APP 开展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
泽州县惠泽丹河节水灌溉有限公司与晋城山水合聚水泥有限公司通过中国水权交易股份有限公司交易平台,完成了晋城市首单水权交易。
晋城市完成了城区和高平市的两单水权交易。此外,运城槐泉灌区取水权交易以及侯马市、祁县等地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先后探索开展。
有效破解项目用水短缺问题,变“水瓶颈”为“水支撑”,灵石县探索开展了全国首例再生水水权有偿转让,创新实现水权确权和有偿出让一步到位。
该县依托全县污水处理厂(站)生产的再生水资源,运用市场机制构建水权交易的“灵石模式”。再生水水权交易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进行,县水利局作为交易转让方,与山西宏源富康新能源有限公司、山西聚源煤化有限公司、灵石县中煤九鑫焦化有限责任公司3家企业达成供水协议,年转化利用再生水达到720万吨,实现水资源集约利用,有效破解区域用水难题。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灵石县再生水水权交易为全国再生水市场化交易、水资源循环利用树立了标杆,是中国水市场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把水权交易改革引向深处,全省水权交易形成了覆盖面广、种类多的特点,交易涵盖再生水水权、区域水权、取水权、灌溉用水户等;构建起省市县三级水权交易体系;具备水权交易公开挂牌、单向竞价、网上结算、成交公示、分级共享等全链条各项功能;依托中国水权交易所搭建省级水权分配和交易系统,搭建起了省级1个、市级1个、县级及以下45个,累计47个水权交易平台。
据初步统计,通过国家水权交易平台,我省已完成水权交易1276单,交易水量突破4670万立方米,其中2022年度完成水权交易634单,交易水量132万立方米。
水权深改,依然任重道远
注重制度引领,完善交易体系,我省在水权制度建设、确权登记、水权交易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构筑了具有山西特色的水权交易市场体系。
省级交易平台初步实现水权初始分配、水权确权管理、水权交易管理;设置省市县三级管理,能够协助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完成县域水权初始分配,实现确权数据的登记与管理,记录汇总已发生的水权交易数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稳步推进水权改革,近两年来,我省各级部门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加强用水权交易监管,为改革保驾护航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省级层面印发《山西省水权交易管理办法》,为省内开展水权确权、水权有偿出让、水权交易、水权收储与处置和水权交易监管提供政策依据外,多地完善水权制度建设,推进水权改革。
祁县研究出台了《水利产权制度》《农业水价计收与监管制度》《渠系管护制度》《运行管理制度》和《农业灌溉制度》;清徐县组织开展了治水监管百日行动和水资源管理专项执法行动,对水权交易的合规性、实施情况监督检查,确保水权交易有名有实。
2022年4月,作为水权改革非试点省份,我省水权改革的做法在水利部召开的会议上被列为典型经验进行交流。
加快用水权初始分配,推进用水权市场化交易,健全完善水权交易平台,我省仍旧任重道远;实现2025年逐步构建具有山西特点的水权交易市场的目标,我省仍需快马加鞭。
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加快水权改革走向深水区,近期我省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水权交易制度创新,继续逐步完善水权交易的制度、行业指引、标准规范,不断强化水权交易的法治保障。二是在试点地区探索开展水权确权,包括区域水权、取用水户的取水权、灌溉用水户水权、公共供水管网用户的用水权,省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区域水权总量控制指标,县级负责用水权确权。三是推进交易市场化创新,因地制宜探索推动黄河干支流水权指标交易、永定河生态补水交易、矿坑水和雨水等非常规水水权交易,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水权收储等方式促进农业跨行业水权交易。四是完善水权交易市场体系,对标统一的交易规则,细化水市场规章制度,在桑干河流域、汾河流域打造流域水市场,推动用水权在更大范围内流转,力争在黄河流域率先走出一条用市场机制促进水资源集约利用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山西水权改革,百尺竿头,好戏还在后头!
本报记者金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