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家在太行山上的左权县土门村,家门前就是207国道。这条路陪我长大成人,留给我太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这条路的起源应追溯回一百多年前,那时的土门和温城之间是一道山梁,山梁如屏障一般将这一带分为岭北和岭南,跨越南北的路,是人畜在山上踩出的羊肠小道。温城村属岭北第一大村,自古盛产优质煤矿。村中一位开酒坊的王姓掌柜排行老三,人称“三掌柜”。他用半生积蓄,将这道山梁打通南北,山梁中间就出现了一道窄窄的、像门一样的豁口,故名“土门豁”,岭南第一小村因此得名“土门”。
关于王姓义士的壮举、名讳、生卒年月、动用多少人力财力,以及修筑多长时间、多少里程,这一切没有任何史料记载。后人按照地势村情推断,从温城往南十五里(温城至土门七里,土门再往南八里才又有一个村子)一定是王姓义士所修,原因是这一带没有大户人家,也没有工程量较小的地貌。在那个全靠人力的年代,打通一道山梁,再填沟凿壁,修筑十几里路是何等的不易?而且付出这一切没有任何回报,如此大胸怀、大境界,令后人望尘莫及!
土门豁是个分水岭,因地势高寒,这里的人夏天都很少穿短袖。冬天的第一场雪,直到来年春天才能融化。路上的行人远远看见这个像门一样的地标,就知道上完坡了,该下坡了,以此推断离家还有多远。尽管这条路最初的雏形,窄处只能容一人赶一头毛驴通过,但足以给当地的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求学谋生,男婚女嫁,贸易往来等等,一条路带来了无限活力。
(二)
有了路,便有了故事。如果两个人赶着毛驴在窄处相遇,必须有一个人给对方让路,和气的人自然没的说,上坡,下沟,倒退,择情而定。但总有不讲道理之流横行霸道,常有弱者备受委屈。我的曾祖父也在赶驴驮煤的队伍当中,如果不遇到路霸,他的名号也将如一粒微尘消失在岁月深处。可他遇到了。路霸同样不把他放在眼里,他没有争辩,双臂一用力就将毛驴和毛驴背上的两驮煤一并搬到了地堰上,吓得路霸连连后退,再不敢在这条路上欺压弱小。从此,胆小体弱者都希望和曾祖父结伴同行。这个故事我从小听到大,旁人讲的时候,眼里满是景仰;父亲讲的时候,脸上挂满了自豪。
父亲走着这条路到四十里外的“桐峪三民校”求学,遇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恩师。他的恩师是四川人,见父亲家境贫寒,就拿自己的俸禄来供这个穷学生读书。那时候,老师挣的工资是粮食,学生交的学费也是粮食。父亲后来上了师范,也当了老师,对恩师的感激之情陪伴了他一生。遗憾的是早年呼师长名讳为不敬,我没能记下这位师爷的名字。父亲一生念念不忘的两个人在我的心里生了根,血脉里便涌动着守护正义的豪情,以及从生命源头延续给我的感恩之心。
我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末,记事的时候,这条路已可容两辆解放牌卡车对开,但土门豁仍然像道门。母亲说这路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修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原来的基础上拓宽了一些,仍在村里的小铺门前通过(当年有了驮煤小道,临路的人家开的快餐店,业早停名尚存)。第一辆汽车开过时正是黄昏,明亮的车灯把大山的夜色拉开一道长长的口子,村里人扶老携幼赶出来看稀罕。农业学大寨时期,路改到了村子下边,下边原来是乱石滩。因为是国道,最早的阳泉到长治的长途客车就路过我们村,车型是那种敞篷解放卡车,车上的人时常高高低低挤得满满的,出远门的人只能乘这趟车,上车时得车上的人拉着拽着才能爬上去。路上最常见的是马、驴、骡拉的木制车,着急出门的人遇上一位热心的赶车夫搭一程,也是件幸运的事。最 稀罕的是部队拉练的军车,学校下边就是公路,喜人的军绿色敞篷卡车,在金色的阳光下排着队开过时,在操场上玩游戏的我们一看到就兴奋不已,“解放军”在我们心里是一个神圣而美好的名字。我们朝车上站着的解放军喊“解放军叔叔好”,解放军也朝欢呼雀跃的我们挥手微笑,这一幕情景至今快乐犹存。
我的姥姥家在与温城相邻的坪上村,这条路和我的血脉密不可分。母亲去姥姥家若时间仓促就不想带我,把我哄到一边自己悄悄走,我一发现就哭着喊着追上去,等母亲帮姥姥干完活,再马不停蹄往回赶,因为三个哥哥还饿着肚子。进门后,母亲拿笤帚给我一顿打扫,再打水给我洗一遍。如果时间宽松,母亲就主动带上我,一路走,一路给我讲故事,很多时候是重复的,但我百听不厌,因为母亲讲到动情处的眼泪并不重复,引出的我的眼泪也不重复,在祥和的阳光里,我任想象无限延伸。
母亲刚记事时恰逢倭寇入侵太行山,外祖父背着母亲逃命时,左小腿上中了鬼子一枪,是住在家里的平汉军给母亲取出了子弹。当时食盐很紧缺,军队每人随身带着一个装盐的小布包,见母亲吃饭就用筷子蘸点盐给母亲放碗里,说那样伤才好得快。由于日军不断扫荡,军队和老乡时常食不果腹,但军队的人时常把自己的饭分给母亲吃。路西边有座山叫尖山,周边村子的民兵轮流在山顶放哨,看到日军出动就放信号弹。外祖父是村里的民兵队长,经常和民兵们抬担架送伤兵,他们从上一个村子接上,转送到下一个村子。他们经常是趁着夜色行动,遇到险情背起伤员就逃命,下沟爬山钻树林,风雨无阻。他们深知这是一支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再苦再险心甘情愿。母亲一路感念开辟这条路的三掌柜,感念共产党救民于水火,一路叮嘱我好好念书,做一个有志气的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
我对这条路的另一个依恋,是盼父亲星期六回家。父亲在二十多里外的学校教书,他总是星期六天黑回来,星期一天不亮就走,来回全靠步行。父亲在家的两个晚上给我讲好多故事,我早早就认识了岳飞、包公、寇准,秦琼、程咬金,哪吒、孙悟空……父亲在假期带我去温城看戏,我和戏里的人就是熟人。
我第一次坐汽车也是跟着父亲。那是过了年父亲带我去姥姥家,路上积着很厚的雪,父亲正拉着我的手走着,一辆卡车停在我们身边,我被司机叔叔抱进驾驶室,父亲却不知去了哪里。“她找爸爸呢。”旁边的阿姨说。她的声音很好听,当时我并不知道那就是普通话。停车后父亲从车厢上下来,我才不再害怕。父亲说司机叔叔是看着我心疼才肯拉上我们,他和司机根本不认识。星移斗转我已是人到中年,但留在记忆深处的温暖仍触手可及。
在这条路上,父亲和大哥抬回了太行牌缝纫机,骑上了太行牌自行车,我们家的生活越来越好。
(三)
我12岁那年上了初中,每天背着母亲用花布做的书包到温城中学走读。往学校走,一上了土门豁,走路就轻松多了;回家路上,一望见土门豁,就知道离家不远了。
那时正值温城煤矿红火的年月,运煤车辆川流不息,大多是东风带挂车和解放带挂车,还有小四轮拖拉机。遇上在温城煤矿跑运输的两位叔叔是最幸运的事,他们看到我总会停下车,虽然大多时候是爬到车厢上,偶尔坐到驾驶室会让我开心一整天。天气好的时候我中午也回家,一天来回四趟,遇到他们我就少走一程。天气不好时走两趟,花两毛钱买两个烧饼就是午餐。书包里时常装着一块绿色塑料布,下雨时两手撑在头顶,行走在滚滚的雷声中,心里不由得怕怕的,脚下泥泞不堪,鞋子和裤脚上满是泥水,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冬天一下雪,说不清一天要摔多少跤。那时候哪有什么帽子风衣之类,身上就是母亲给缝的棉袄棉裤棉鞋,头上罩一块花头巾,手上戴着外地一位姨姥姥送的线巴掌(一种只分出大拇指的手套),一进门母亲就让我上炕暖着,手脚由麻木转为疼痛,明显能感觉到血液流动的节奏。
走读三年,在这条路上我收获了大自然无限美丽的风景:晴天里,石子路面磨得明光发亮,映着蓝天如一条青丝带飘在青山之间;那活灵活现的像金鱼、像凤凰的云彩;碧空下翅膀闪闪发光的小鸟,鸣叫着飞过苍翠的山峦;雪后初晴,一道白虹横跨公路;从春到秋,路边开满各色野花,随意采一把就一路芬芳;看农民辛劳,看庄稼成长,我懂得了一生不能空过……
我中学毕业后,这条路又经人工修过一回,又拓宽了不少,但土门豁仍是个明显的地标,两边土崖上不时有土层滑坡。一个夏日的中午,二哥下地回家,见路旁停着一辆小四轮,一个男子躺在路边滚得满身泥土,走近了一问才知是病了。二哥把他搀扶回家,母亲找出消暑药让他吃了,又让他上炕睡了一觉。他醒来果然好多了,母亲让他吃了饭,才让他走。几个月后,一个衣着整齐的年轻人,提着满满一篮子烧饼走进院里,此人正是二哥带回家的病人,他是特意来谢恩的。母亲到老都在念叨:“咱给那孩子吃了一碗饭,那孩子就给咱送来一篮烧饼。”
我们家下面就是公路,一到雨雪天,运煤车一堵就是好几里。常有司机进来借手电筒铁锨什么的。一位河北司机借了一把铁锨却没有还,家人念了几天也就不当回事了。没想到三年以后,这位司机拎着一把铁锨走进我们家,连声道歉说还得晚了。他说那次拿铁锨一边垫路一边前行就走远了,加上堵车也返不回来,之后又到别处跑运输,但他一直没有忘记这件事,今又路过必须奉还。此举让我们感动不已,他用行动诠释了诚实守信的含义。
(四)
我开始写作之后,与邮差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时候,邮差的交通工具已从自行车换成摩托车,没过几年又换成三轮车。村里的报纸信件都往会计家送,进去送了还要到下一个村子。会计家在村东头,我家在村西头,母亲站在院边就能看到邮差下来,为了我的稿子不耽搁邮寄,母亲趁邮差去会计家的空当,就能跑到路上交给邮差。我眼睛高度近视,母亲怕我不安全总是为我辛苦。面对一封封退稿,我怀疑过自己,也想放弃,可想想母亲为我追邮差的身影,我就坚持了下来。
那种敞篷卡车的班车,在我走读中学之前就停运了,换成了大巴车。因为这条路是国道,四面八方的长途客车都路过我们村。小文章发表得多了,县里报社应聘我去当编辑,每次走的时候,母亲总要陪我等车,因为我看不清放在车窗里面的牌子。冬天等车时,母亲就到近处的山坡上抓几把柴草,点一堆火让我取暖,她让我站到烟雾熏不到的地方,她再站在我身边给我挡风。父亲这时候已经退休回家,但他闲不住,一大早就提着编织袋到路上拣拾焦炭和废铁,我们家用的锅碗瓢盆都是用他拣的废铁换的。如果回来村口正好看见我等车,就将编织袋放在脚边,一直看我上了车才肯回去。估摸我回去的时候,父母亲就站在院边朝路上张望,看一辆辆大巴车开过。父母的爱,就这样永远定格在这条路上。
进入新世纪后,这条路又几次规划并拓宽,修路已从人力升级为机械化,质量和速度都大大提升。路上早已不再尘土飞扬,私家小轿车和豪华客车多了起来,运输车辆五花八门,人们的生活随着交通的发达越来越富裕。土门豁已修了护坡,拓宽成一道敞开的大门,容光焕发地迎送着过往的车流。207国道左权段于2022年改线后,这条路成为左权县百里画廊旅游专线。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建于周朝的龙泉雷音寺、北魏时期的高欢云洞、莲花岩古崖居等等,都将成为这条线上耀眼的明珠。这条路将以崭新的风姿,带领四海宾朋、八方来客解读历史,纵情山水,与诗情画意携手畅游。
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我与这条路已不再朝夕相处,但它留给我的大义、大爱、大美,早已融入我生命的长河,陪伴我走向远方!
乔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