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山西水利

推进节水行动 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提供水支撑

  • 朔城区风沙源绿园苗圃节水工程

  • 国家电投山西铝业再生水处理系统

  •   

    编者按
      聚焦山西水利,服务山西水事。从本期开始我报与省水利厅联手推出《山西水利》专刊,每期用两块版的篇幅,聚焦山西水利工作中的新思维、新做法、新气象,传递山西水利好声音,讲述山西水利好故事,为山西水利事业注入文化内涵和思想力量,推动全省治水兴水高质量发展。这是我报走实“开门办报”之路、提升服务社会水平的一次全新尝试,也是服务山西水利事业发展的一次全新实践。敬请读者朋友关注,欢迎水务部门踊跃投稿。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治水思路,落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省深入开展国家节水行动,根据“晋水”特点打造“节水”特色,开展重点领域节水、建立刚性约束机制、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非常规水源利用,积极探索节水用水机制体制改革……
      随着一项项政策出台、一条条措施落地、一个个成果呈现,山西大水网建设让“闲散水”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动力源”,非常规水源利用让“再生水”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器”,城乡供水一体化让“优质水”成为寻常百姓生活的“幸福泉”,山西水资源集约节约安全利用取得显著成效,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支撑、水保障。

    立“法”护水
    为三晋节水提供硬支撑

      山西煤长水短,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脆弱是全省的基本省情。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短缺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节约用水已经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命题、时代命题和战略命题。
      为破解控水节水难题,积极推进节水山西建设,我省从战略高度、省情出发,印发了《国家节水行动山西实施方案》,各市制定了实施细则,建立了省、市级节约用水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构建国家节水行动落实机制;针对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先后印发了《山西省水资源全域化配置方案》《山西省“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山西省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实施方案》《山西省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关于推进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实施方案》,并将深度节水控水工作纳入省政府抓落实工作机制;制定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建立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通知》《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山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加快建立健全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的实施意见》等,加强水价、税价调控,推动节约用水不断取得实效。
      随着政策制度的出台落地,我省节水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一组数据足以说明:2021年全省人均用水量208.73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32.2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2.09立方米,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174.85立方米,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0.556,城镇生活人均用水量142.80升,农村居民生活人均用水量76.78升。

    合理分水
    建立刚性约束指标

      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在用水定额管控、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等方面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建设,通过强有力的约束把经济社会活动限定在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之内,切实提升水资源供给的保障标准、保障能力和保障质量。
      在用水定额管控方面。坚决落实“四水四定”重大决策部署,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2020年、2021年分别对农业、工业、服务业、建筑业、居民生活用水定额进行了第三次制(修)订,共制(修)订用水定额538项,为健全用水定额管控体系,强化用水定额在规划编制、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节水评价、计划用水等环节的刚性约束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规范计划用水管理工作,我省制定了《山西省计划用水管理办法(试行)》,建立了省、市、县三级计划用水指标体系,严格取水许可、计划用水管理。全省纳入取水许可管理及公共供水管网内、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的工业和服务业用水单位基本实现全覆盖。
      在用水总量控制方面。明确全省“十四五”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印发了《山西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各市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的通知》《山西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各市用水效率控制指标的通知》,将我省85亿立方米(含6亿立方米非常规水利用量)用水总量强度控制目标细化配置至各市各县。健全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根据省政府印发《山西省黄河干支流耗水指标细化方案》,各市将黄河耗水指标细化至各县,黄河流域省、市、县三级地表水管控指标体系全面建立。
      在用水效率控制方面。严格落实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控制行动,将用水总量和强度作为省、市、县三级水利管理部门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2021年全省用水总量72.65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8.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0.8%,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56,城市和县城公共供水综合漏损率为9.2%,节水器具普及率为95%,用水效率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目前,我省实施的山西大水网规划建设工程,覆盖全省六大盆地和西部经济薄弱带,涉及全省11个市的92个县(市、区),形成总供水能力达86亿立方米的供水网络。截至2022年底,除古贤供水工程外,万家寨引黄入晋引水工程、中部引黄工程、天阳盆地地下水置换工程、太忻滹沱河供水工程等省级水网骨干工程已逐步形成,结合已建及规划的大中型水库、泉水,通过互联互通工程和调蓄工程建设,全省供水能力逐渐增加、供水结构逐步改善,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由“水瓶颈”向“水支撑”的转变,为全省水安全保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调水
    优化水资源配置

      水资源短缺是省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也是省情。各区域各行业用水节水水平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制约了社会经济有序发展。我省开展科学调水,实施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通过一系列措施,有力地促进行业领域水资源利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水支撑。
      在农业节水增效上,祁县走在全省前列。该县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园区2.1万亩,项目主要实施加密管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突出管理信息化、水肥一体化提升,节水综合效益达27%。
      祁县只是我省农业领域实施节水增效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截至2022年底,我省建成高标准农田1032万亩,发展高效节水面积331.64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9.29万亩;2019年~2022年,累计建设有机旱作农业科研基地30个和生产基地51万亩;聚焦粮食作物示范推广蓄水保墒、集雨补灌、水肥一体化、地膜减量增效、抗旱抗逆等旱作节水农业技术128.68万亩,走出一条符合山西省情的高效节水农业之路。
      在工业领域实施节水减排上,运城市盐湖区石药银湖制药有限公司探索出独具特色的集约节水模式。该公司在每个车间配备水管员负责每日用水数据监控,对供水设施及管线开展巡回检查,发现跑冒滴漏现象及时上报维修,发现违章用水现象及时制止,石药银湖制药有限公司对取水用水实行事前事后有效监管,通过一系列制度措施落地,该公司在节水减排、节能增效上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悉,在工业领域,我省有关部门大力推广节水工艺和技术,强化生产用水和工业废水管理。严格控制高耗水行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积极推行水循环梯级利用;2022年推进永鑫煤焦化废水深度治理综合利用、建龙水系统改造等项目建设;推荐太钢不锈钢、安泰集团等企业申报2022年工信部工业废水循环利用试点企业。逐步提高高耗水行业节水型企业建成率。
      我省开展城镇节水降损工作成果颇丰。2021年度,我省城市和县城公共供水综合漏损率为9.2%,达到国家要求的控制在10%以内的目标。截至2022年底,太原市被命名为第二批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大同市、忻州市、侯马市等6市2县创建为省级节水型城市;朔州、阳泉、长治、临汾等4个城市基本符合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累计建成省直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308家,全部省直机关、70%省属事业单位建成节水型单位,节水型高校创建率达到35%。

    管住用水
    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

      一场水利攻坚战在全省打响。一是各地市对取水许可手续的相关项目梳理核实,对未完成整改的1100个项目、1800个取水口,特别是对未完善许可手续的685个单位或个人,建立整改台账,加大推进力度。二是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实行节水评价。在涉水相关规划和建设项目取水许可阶段,强化落实节水评价机制,以定额为重要标尺严格把关,优先配置非常规水源,从严叫停用水水源不合理,严格控制高耗水项目建设和上马;新(改、扩)建项目严格落实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三是对黄河流域地表水超载区和38个县地下水超载区,省水利厅以“四不两直”的方式开展现场监督检查。通过一套组合拳,有效控制了地下水超采乱象,提升取用水管理“一网通办统管”能力。
      治标更要治本。不仅要严格地下水取水许可审批管理,还需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积极推进水资源税改革,破解供水节水深层次矛盾。
      探索开展水权交易改革,灵石县敢闯敢试,一马当先。该县依托全县污水处理厂(站)生产的再生水资源,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由县水利局与山西宏源富康新能源有限公司、山西聚源煤化有限公司、灵石县中煤九鑫焦化有限责任公司3家企业达成供水协议,年实现转化利用再生水720万吨。“水权交易”有效破解项目用水短缺问题、变“水瓶颈”为水支撑、水保障的重要举措,灵石县再生水水权交易成为全国首例再生水使用权有偿出让案例,为全国再生水市场化交易、水资源循环利用树立标杆。
      在水源置换、中水回用方面,祁县做出了有益尝试。该县实施昌源河灌区水源置换工程、酥梨基地提水灌溉工程、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等替换水源,逐步用地表水置换地下水374.18万立方米。实施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祁县鸿宇市政污水处理有限公司中水回用一年向昌源河补水491.76万立方米,向乌马河补水243.05万立方米,全部作为绿化灌溉和生态补充用水,回用率达到100%。

    全面节水
    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

      节约用水是一项利国利民、需要全社会各领域共同推进的事业。山西是水资源短缺省份,水资源浪费现象还时有发生。我省通过广泛开展节水宣传和载体创建活动,做好宣传引导,树立节水标杆,使百姓的节水意识逐渐成为社会公德和行为习惯,形成了全民节水、全面节水良好局面。
      实施国家节水行动以来,我省推进节水型城市、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公共部门、节水型小区等节水载体建设。积极推行高校合同节水管理模式,联合省教育厅、省住建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加快推进节水型高校建设,满足用水定额要求,同时积极开展节水标杆和水效领跑者创建工作。到2025年底,90%以上的省属事业单位、90%以上的市级机关、60%以上的市级事业单位将建成节水型单位,普通高等院校力争全面建成节水型高校。
      据了解,从2019年起,我省共推动五批79个县(市、区)开展了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截至2022年底,我省通过水利部命名的县(市、区)达61个,占到全省县(市、区)级行政区总数的52.1%;2022年组织开展的第五批18个节水创建县已通过省级验收报水利部复核。提前实现了《国家节水行动方案》要求的目标任务。
      在推动城镇生活节水方面。加大水效标识制度的宣传力度,依法进行水效标识监督管理和专项检查,引领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转变理念,积极指导用水使用高效节水产品。到2025年,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7%以上。
      在推动农村生活节水方面。加快村镇生活供水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与改造,在具备条件的区域推行城乡供水一体化或农村供水规模化,推行农村集中供水工程水费以量计征、工程以费管养;加强农村生活用水计量设施和节水器具的建设,实行农村生活用水计量收费制和逐步推进阶梯制水价,促进农村生活节约用水;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鼓励开展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和农村非常规水源利用。
      除此之外,我省深入开展节水宣传教育,加大节水宣传力度,创新节水宣传形式,深化节水教育培训……培育公众节水意识、宣传良好的用水行为,引导公民践行节约用水责任,推动形成节水型生活方式,让节水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
      “山西节水,任重道远。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准确把握《黄河保护法》对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规定要求,按照水利部、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聚焦工作要点,紧扣时间节点,细化实化措施,加强沟通协调,健全节约用水激励约束机制,坚决打好山西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提供水支撑、水保障。”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龚孟建如是说。

    本报记者何海亮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4-14期

    • 第2023-04-11期

    • 第2023-04-07期

    • 第2023-03-31期

    • 第2023-03-28期

    • 第2023-03-24期

    • 第2023-03-21期

    • 第2023-03-17期

    • 第2023-03-14期

    • 第2023-03-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