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过后,应做好小麦田间肥水管理和后期“一喷三防”,因地因苗分类管理,达到“保穗数、增粒数、提粒重,防灾减损”,为今年夏粮丰收奠定基础。
一、做好关键期肥水管理,搭好丰收架子
1.拔节期
春季没有肥水管理的麦田,近期均应浇水追肥。苗情正常麦田一般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10公斤;苗情较差麦田可适当增加至15公斤,促进小蘖生长,提高成穗数;群体大、遮蔽严重麦田,可适当减少追肥量,并推迟浇水至挑旗孕穗期,以防田间遮蔽。
2.抽穗扬花期
墒情较差麦田,可酌情浇抽穗扬花水,促进穗分化,增加穗粒数。浇水前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不应在刮风天气浇水,以防倒伏。长势弱或有脱肥现象麦田,结合浇水亩追尿素5.0~7.5公斤,并在4月中下旬叶面喷施0.3%~0.4%磷酸二氢钾+1%尿素,确保正常生长,增加穗粒数。
3.灌浆期
小麦扬花期至花后10天左右,若墒情适宜,则不浇水;若墒情差,应适时浇水,但浇水不宜过多,提倡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
二、坚持病虫害绿色防控,减少损失保丰收
随着气温回升,小麦群体增大,也进入麦田病虫害快发和高发期。因此,应加强麦田病虫害预测预报,做好绿色防控,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1.防治白粉病
当田间白粉病病叶率达10%时,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等药剂,对水均匀喷雾防治。
2.防治条锈病
要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防控策略,采取“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0%时,要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等药剂防治。
3.防治赤霉病
坚持“立足预防,适时用药”不放松,小麦抽穗扬花期一旦遇连阴雨或连续结露、多雾天气,立即喷药预防;若气候条件特别适宜,隔5~7天再喷药1次。可选用戊唑醇、氰烯菌酯、咪鲜胺、丙硫菌唑等药剂防治。
4.防治麦蚜、麦蜘蛛
麦蚜可选用吡虫啉、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苦参碱等药剂进行防治。麦蜘蛛可选用阿维菌素、联苯菊酯等药剂进行防治。
5.吸浆虫
小麦孕穗期,当每小方土样(10×10×20cm)有虫蛹4头以上时,选用辛硫磷、倍硫磷等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小麦抽穗至开花期,手扒开麦垄能看到2~3头吸浆虫成虫飞翔时,立即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或毒死蜱,对水30公斤均匀喷雾,兼治麦蚜和黏虫等。
三、做好叶面喷肥和“一喷三防”,提高千粒重
1.喷施叶面肥
叶面喷肥可促进小麦正常生长,促弱转壮,增加分蘖,预防冻(冷)害和后期干热风,护叶延衰提高粒重。因此,4月中下旬所有麦田都应进行一次叶面喷肥,增加穗粒数。叶面肥可选用磷酸二氢钾+尿素+芸苔素,或市售氮磷钾养分全面的叶面肥,兑水均匀叶面喷施。
2.“一喷三防”
灌浆期可将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等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微肥混合,进行“一喷三防”,延长叶片功能期,防虫防病、防早衰和干热风,减损和提高粒重。灌浆期一般可进行“一喷三防”2次,间隔期7~10天。建议第一次“一喷三防”在5月10日至15日进行,第二次应在5月25日前进行。
四、科学减损,及时收获
小麦籽粒蜡熟末期是小麦收获的最佳时期,此时易发“穗发芽”等。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进行机械检修,适时抢收,减少机收损失,确保颗粒归仓。优质专用小麦要单收、单贮、单运,提高品质和效益。
山西农大小麦研究所,国家、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党建友、尚保华、裴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