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王蒙的散文《绝顶的赤牛坬》还未看完,车已停在了上党区南宋乡东掌村的高坡上,一声声袅袅乡音透过车窗飘入耳中。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下车寻声望去,层层梯田,桃林覆坡,繁花刚退,疏枝横斜,残红孕青。那天然的花地毯与虬曲多姿的桃树,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春满山乡的盛景图。
几个老农正打耱土地,铺撒农肥,声声土腔土调从他们那儿传过来,“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这是暮春时节的东掌,三山松林葱郁,坡梁山花竞放,沟壑山坳杨柳如茵,道路两旁的风景树如美女般婀娜多姿,富含负氧离子的清风徐徐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东掌不仅是美丽的,也是充满生机和诗意的。
近年来,村党总支全面谋划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致力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在“东掌九院”服务中心办理登记手续后,我们住进了一所名为“秋若”的民宿院落。
真是旧瓶装新酒。这里寓意美好、青砖灰瓦、别具一格的四个四合大院,竟全由原旧民居改建,清一色仿古设计、二层结构、古色古香、干净整洁,推门入室却别有洞天,中式禅意扑面,内部设施和城市宾馆没什么两样。
推开楼上的后窗向外张望,若隐若现的环山步道,似一条金色的飘带,串联起了远山近岭、上下古迹新村,春染山乡,如诗如画,不是公园,胜似公园,满眼风光。
在东掌村短短的两天里,在与村党总支书记毕永刚的交谈中,我真的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乡村和一个乡村本来应有的样子。
只有320户、1400口人的东掌村,近年来依托资源和经济优势,以农为基,多元发展,一举形成了生态产业、加工制造、金融商贸、休闲旅游的现代产业格局。
乡村是农耕文明的载体,文化是乡村繁衍传承的灵魂。
没有文化熏陶的乡村,就没有良好的村风,更没有欣欣向荣的生命力。
在实施新村建设中,该村把具有传统建筑风格的老院落、旧民居改建为村书画院、非遗剧场、九院民宿,重修了弘扬儒、释、道文化的村佛光寺、观音寺和两座三教堂,新建村民俗博物馆;将散落于山岭中的战国古长城,秦皇台、蚕姑塔等人文遗址改建成了公园、生态园和水上活动中心。
在文化振兴上,该村传承耕读文化,厚植文化基因,丰富文化载体,绵延乡村记忆,大大活跃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村里每年举办的元旦晚会、迎春晚会、元宵晚会,村民自编自排,自演自看。村里每年的技能大赛,是名副其实的艺术节,大家摩拳擦掌,各显其能。农家饭做得好的,参加厨艺大赛;编织手艺好的,参加编织大赛;剪纸手艺好的,参加剪纸大赛。把传统农耕节令融进农业观光中,该村举办“赏花节”“釆摘节”,村民们劳作在园区中,与外地游客一起领略田园风光,同享劳动果实。
如今,走在该村的田间地头、街巷路口,总能听到吟诵诗歌的声音;早上晨练,晚上散步,总能见到捧着书报的身影。每月两期的村文化讲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学习辅导、国学知识讲解、诗词解读等是重点的课程,村民们参加意愿强烈。
此外,村里编印的《中华传统经典选读》是村民们学习的手册;《和谐东掌》小报是村民们交流的平台;《东掌村志》是乡愁的记忆,也是传承耕读村风的教材。
《东掌经典朗诵》则是村民们的又一场文化盛宴。每逢举办,总要红火两三个月,家家都背诵,户户出选手,人人想表现,千人村竟有约500人参与诵读。
毕永刚书记自豪地向我们介绍,参加诵读的最小年龄4岁,可以流利地把《弟子规》《三字经》背下来;最大的70多岁了,他朗诵的是自己写的《东掌礼赞》长歌。
走进今天的东掌村,楼在林中,院在花中,村在景中,村民们住在新居,上班在家门口的场(厂)园里,耕作在希望的田野上,熏陶在优秀文化中,寄情于青山绿水间,谁说这不是充满诗意的生活?!
此刻,我想起了王蒙先生参观陕西佳县赤牛坬村的博物馆后,在《绝顶的赤牛坬》写下的一段话,“这些陈迹,唤起人们往日荣光、质朴、艰难的回忆,激起对今天对新时代的成就的豪情自信,成为源远流长的文化记忆与文化资源。你面对的是生活,是山河,是翻天覆地的历史,是换了人间的故乡家园”。
从东掌到赤牛坬,由此及彼,我想:生活就是文化,乡村就是景点,田野就是舞台,村民就是主角,一举一动都是纪念,一声一息都是乡土中国。
李荣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