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梨树,银装素裹,群花怒放,装点沟峁。季春的原平市同川镇,又一次上演“一川风流看不尽”的壮美景观。
4月22日,原平一中150班老同学一场名为《三十年再出发》的聚会在这里开启。这是一场真正的“乡遇”,是一班彼此守望的老同学为同川梨申请中国重要文化遗产摇旗呐喊的特殊约定。
同川镇地处原平市东南部,是全国驰名的梨果产区。据考证,在北魏时这里就开始栽植梨果,全镇现有梨果树60万株以上,仅明清以来的老梨树就有10万余株。在1500多年的种植过程中,这里创造并传承着独特的知识技术体系、生态自然景观、民俗文化历史,是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近年来,由于品种退化、管理滞后,同川梨在全国梨市场上已不再是“主角”,但“同川梨文化”亟须传承和保护。
原平一中150班的同学们尽管已毕业三十年,但走向社会后仍“不离不弃”。此次聚会前夕,在山西农业大学期刊中心担任总编辑的赵赟提议,借这次聚会发起一场同川梨申请中国重要文化遗产的公益活动,将同川梨这一老祖宗留下的农业“遗产”发扬光大;将150班三十年来所体现出的“不离不弃”契合原平同川梨申遗的“不‘梨’不弃”。
赵赟的提议,让班里的每一个人热血沸腾。说干就干,4月10日,大家联手起草“原平同川梨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书”,呼吁关心、关注、关爱原平发展的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积极发掘同川梨传统文化精神和时代价值,主动保护继承同川梨文化遗产。倡议发出后不到10天,就吸纳600余名志愿者。大家建立“原平申遗我助力”微信群,吸引146人进群交流。此次公益活动,很快得到山西省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山西省乡村振兴产业促进会、山西省梨产业协会等11家单位的响应,并发布联合声明给予认可和支持。
“这次我们想一起发挥锲而不舍的精神,真正把申遗这件事往前推动一大步。”4月22日下午,在原平同川梨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志愿者启动仪式上,随着150班30余名老同学唱罢一曲《我热恋的故乡》,赵赟动情地对记者说。
本报记者金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