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至21日,中国报业先进工作者优秀案例发布会暨全国百媒定州行采风活动举行。
记者随采风团走进定州,深入定州古城、明月店镇三十里铺村千亩海棠园、东亭镇翟城村及黄家葡萄酒庄等地采访,在近距离感受千年古城历史文化的同时,对该市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做法亦留下深刻印象。
兴产业促增收
4月19日上午,采风团走进定州市明月店镇三十里铺村千亩海棠园。习习春风中,靓音提琴、周氏二胡、高氏牛皮鼓、柴造林唢呐、玲音阮阿姨乐团、老袁影视道具、煮世铁壶、花馍、鸵鸟蛋雕刻、海棠盆景等26个特色展品展示,吸引大家纷纷驻足观看。
据介绍,近年来,三十里铺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壮大苗木花卉产业,持续增加村民收入。现如今,苗木花卉产业已成规模,产值占全村农业总产值的91%,超九成的村民从事苗木花卉种植及相关产业,80%的村民掌握了苗木花卉种植技术。该村还以苗木花卉产业为基础,发展观光旅游和休闲采摘,成功举办了多届海棠花会,将规模苗木花卉经营打造成该村一张亮丽名片。
以特色产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定州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近年来,定州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大力支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
据了解,全市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种植专业村150多个,从业人员8.6万人,年销售收入达57亿元,人均增收1.2万元,形成了生产、销售、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条;蔬菜播种面积27.57万亩,总产量达124.29万吨;猪、牛、羊、禽存栏达560余万头(只),出栏860余万头(只)……目前,定州市已经形成大辛庄镇苗木花卉、号头庄乡奶牛、砖路镇肉羊、大鹿庄乡辣椒、邢邑镇鹅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并实现全产业链发展,认定农产品区域品牌5个,“三品”认证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拥有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有效带动了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
倡文明育新风
4月20日,采风团一行来到东亭镇翟城村。翟城村因1926年晏阳初先生在该村推广影响巨大的平民教育运动而闻名于世,是中国近代村民民主自治第一村、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发源地。
在翟城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只见礼品、花馍、特色乐器、儿童玩具等有序摆放。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告诉记者,她是村里的全职妈妈,有空就来这里当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间可积分并兑换礼品。在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经常会有老师给村民进行声乐、器乐、舞蹈等培训,各种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也常在这里开展。
像翟城村这样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定州已有540余个。志愿者服务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得有温度、有热度,逐渐成了群众触手可及的生活常态。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事关广大群众根本福祉。在和美乡村建设中,定州市不断凝聚民心民意民智,补齐短板弱项,不断提升村庄“外在美”,全面营造村庄“氛围美”,全力雕琢村庄“细节美”,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定州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强什么”的原则,根据群众需求,强力推进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质量明显提升。目前,已创建国家森林乡村3个、省级森林乡村10个,打造美丽庭院138321个,精品庭院34388个。
春风化雨时,花开遍地香。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近年来,定州市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把乡风文明理念坚持不懈地融入乡村振兴中,通过开展“六星文明户”评比等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以乡风文明促规范提升、用乡风文明谋幸福跨越,全力打造内外兼修的和美村庄,着力提升魅力颜值。
强服务惠民生
“在综合服务站买农资,不仅质量有保障,而且价格实惠,省事省心,真方便!”翟城村村民米海华高兴地说,现在不出村就能在综合服务站买到生产生活用品,还能办理保险、电费、话费缴纳等各种便民业务,真是服务到家了。
打造“1+25+542”市乡村三级联动政务服务体系,建成“十分钟政务服务便民圈”;深化“政务+”融合共建工作,将农业生产服务及农村产权交易、金融、保险、通讯、快递、旅游、劳务等社会综合服务全面延伸到乡村,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经过几年探索实践发展,定州在河北省率先建成市乡村三级综合服务体系,打通为民服务末梢,真正实现服务一张网、事项全覆盖。
市乡村三级综合服务体系,是定州市依托市级综合服务中心横向连接市属各单位部门,纵向贯通各乡镇(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和各村级(社区)综合服务站,把各级各部门的审批服务办事系统与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进行互联互通、数据信息共享。定州依托市政务服务中心、25个乡镇(街道)行政综合服务中心和542个村(社区)综合服务站,构建起基层政务服务网格化闭环管理服务体系,实现各类审批服务事项网上申报、网上审批、网上查询、网上反馈,推动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无缝衔接,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全方位、一站式、方便快捷的综合服务。
从满足广大群众多样化、便捷化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入手,定州市综合服务中心加强与日常缴费、金融保险等相关服务资源提供方的沟通对接,以“互联网+”的方式将相关社会公共服务资源统一下沉下移到村,帮助居民群众办理便民缴费、便民金融服务、惠农款项代办、快递包裹代收发、旅游咨询、农村产权交易等社会公共服务,“套餐式”社会公共服务深得民心。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生产,该系统充分发挥供销系统经营服务优势,以统购联采、基地直采等方式,直接对接相关公司厂家、一级经销代理商以及果品蔬菜基地等,向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质优价廉的日用百货、果蔬和农药、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满足群众日常购物和农业生产需求。同时,通过网上认证、质量识别严把进货关,建立农资、农副产品流通和产品全程可追溯体系,有效防止了假冒伪劣和“三无”产品流向农村,以质量优、渠道明、保障足,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认可。
定州市立足农村工作实际,打造市乡村三级综合服务体系,以更加便捷、优质、多元化的综合服务打通农村基层服务盲点,满足了群众和企业多元化需求,提升了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道路上的一次探索与创新。(本文相关资料由定州融媒体中心提供)
图片说明:
图①古城新貌。
图②③④定州特色农产品展示。
图⑤演奏和美生活。
本报记者柴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