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记者来到大宁县太古镇乐堂村,采访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乡村医生贺星龙。
记者走进贺星龙家门时,他正在吃午饭。突然,他的手机响了。“星龙,我肚子痛,很难受,你过来给看看。”打电话的是太古镇云上村村民冯还贵,73岁的他是贺星龙记挂在心上的“老病号”。
放下碗筷,穿上蓝夹克,挎起行医包,贺星龙大步流星向着“行医车”走去,记者跟随他踏上了出诊之路……
一
下午两点半,我们来到了冯还贵的家中。
掀开门帘,冯还贵倚在炕边上,看到贺星龙来了,他紧蹙的眉头松弛了下来。
“肚子痛得厉害,快给我看看。”冯还贵右手按着肚子,佝偻着身子。贺星龙快步走了上去,扶着老人,平躺在炕上。他弯下腰,撩起老人的上衣,用手按压着腹部,耐心地询问:“压着疼吗?”
冯还贵说:“疼。”“这两天大便成形吗?”……贺星龙仔细诊断后说:肠胃发炎。
贺星龙打开行医包,拿出两盒药,叮嘱冯还贵说:“先吃着,要是没有好转,就给我打电话。”
出诊、看病、开药,贺星龙成了守护乡亲们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冯还贵对记者说:“我和老伴都上了年纪,身体也不好。儿女在外打工,有个头疼脑热,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星龙。星龙这娃实诚,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半夜三更,打电话他一准来。”
听到老人夸自己,贺星龙低下了头。他说:“其实被乡亲们信赖,是一种幸福。他们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们。”
二
从冯还贵家出来,已经是下午3点半。步行5分钟,我们来到了冯风生家中。
“风生放牛去了,太阳下山了才回来。”冯风生的妻子说。
写字台的上方,挂着一家人合影的相框,在相框右上角的显眼位置,记者发现,贺星龙“24小时服务,随叫随到”的名片插在上面。
冯风生夫妇,一个66岁,一个65岁,一个患糖尿病,一个有高血压,贺星龙每个月都会定期给他们检查身体。说是乡村医生,其实也是家庭医生,老两口足不出户,享受到了“一对一”服务。
“我大便干燥一年多了,自从你上次给输完液后,感觉好多了。这两天,头疼,睡不着觉。”冯风生的妻子说。
贺星龙从行医包里拿出血压计,挽起她的袖子,“先量一下血压。”“高压148,低压89,血压有些偏高。降压药吃着了吧?”贺星龙关切地问。
“吃着哩,吃着哩。”老人点头回答。贺星龙耐心地说:“一定要按时服药。”
“对于这些患者,常年需要服药,我会定期给他们送药上门。”贺星龙说。
看完病,老人拿出100元钱,往贺星龙手里塞,贺星龙摆摆手说:“不用了,药品能刷医保卡,诊疗全部免费。”
三
下午4点20分,我们赶到了9公里外的东木村陈记翠家中。不用打听,贺星龙准确地把车停在了她家门口。他服务着方圆20多个村3000多名村民,每家每户的大门在哪里,他都一清二楚。
窑洞里光线有些暗,79岁的陈记翠身上盖着棉被,闭着眼睛,满脸憔悴地躺在炕上。
贺星龙放下行医包,脱鞋上炕,掀开被子,拿出听诊器,跪在炕上为老人诊断。陈记翠因患有肺气肿和气管炎,说话困难。贺星龙便向她的老伴了解情况,为老人量血压。
“高压106,低压59,血压有些低,心率快,感冒很重,要调整用药!”贺星龙仔细叮嘱,随即转身对她的老伴说:“降压药先停几天,现在主要服感冒药,后天我再过来给老人做个检查。”
“我老伴的命,是星龙救回来的!”陈记翠的丈夫说。去年年底,陈记翠感染“新冠”后,因为有基础病,所以病得很厉害,高烧、气短。有一天,老人出不上气,危在旦夕,全家人都担心她过不了这个坎。当晚11点,他们给贺星龙打电话。“情况危急,我立即带着吸氧设备赶往她家。”贺星龙对记者说,当时已经是半夜12点了,老人嘴唇发紫,身上发凉。
插上吸氧管,为老人排痰,输液……那天晚上,贺星龙一宿没合眼。那段时期,求诊患者多,贺星龙分身乏术,便让同样是乡村医生的妻子守在老人家近一个星期,给她输氧、输液治疗,直至康复。
去年以来,像陈记翠这样的老人,贺星龙抢救过来十多个。
四
下午5点半,记者跟随贺星龙来到了岭上村卫生室,看到摄像头直对着药柜,记者很好奇。
贺星龙说,疫情期间面对面诊疗交叉感染风险大,而且看病的人也越来越多,怎样服务好大家?一次他在北京开会,看到无人售货超市,由此受到了启发,回来以后便在门诊室装上摄像头,实施远程诊疗。
“你看,钥匙放在门外的空调上,村民们都知道。有人身体不适或者没药了,打开门,给我打个电话,我通过摄像头或微信视频问诊,开了药后,村民就可以在这里取药了。”贺星龙说:“现在互联网接通了,即使我在外地开会、学习,也不耽误给乡亲们看病。”
整个下午,记者一直跟随贺星龙出诊。贺星龙像一团火,走到哪里就把温暖送到哪里。他把共产党人的职责使命写进了一次次为村民看病的征途中,写进了一方百姓的心坎里。
本报记者米厚民 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