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深度报道

绿水青山效应的“洞头示范”

  • 依山傍水的洞头村。

  • 民宿管理负责人原媛向记者介绍山间小木屋的情况。

  • 忙碌的农家乐老板。

  •   从晋城城区向南出发,驱车五六公里就进入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这里三面山峰挺拔清秀、一面白水河蜿蜒流淌,沿路花草正繁茂,麦田青青如绿毯,这就是被誉为晋城市“后花园”的晋城城区洞头村。
      近年来,洞头村在晋城市委、区委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基层治理,实现乡村振兴,充分发挥“城郊、红色、绿色”资源优势,探索村企联建新路径,成为数字乡村建设的先行者,用实践开辟出一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示范道路。目前,洞头村村民年人均收入25000余元,村集体收入增加56万余元。2021年8月,洞头村荣获“山西省美丽休闲乡村”荣誉称号,同年9月,洞头村被表彰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村”。

    宜居洞头 让老百姓生活幸福

      洞头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环境优美,是消暑休闲的世外桃源。曾经因受交通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了洞头村旅游业的发展。2019年,在晋城市的支持下,洞头村延伸改造出山道路,建成了2.1公里的双向快速路,修路造就的“洞头速度”受到全社会广泛好评。
      4月27日下午,记者一行沿着这条快速路来到了洞头村。了解洞头的第一站就是洞头党史馆,馆区负责人原茹静向记者介绍:“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莅临考察,提出‘要千方百计带领困难群众开辟脱贫致富门路’,十几年里洞头村不忘嘱托,充分发扬洞头精神,奋力发展,如今已成为集‘红色党建、生态旅游、数字治理’于一身的典型示范乡村,蹚出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踏出党史馆,路过几处青砖灰瓦的农家小院,远远就看到如风景画般一碧万顷的大片麦田,游客三两结伴“入画”,午后的轻风吹来,青青麦浪随风翻涌。远处的廊亭中,不少游人在此闲聊休憩。步入廊亭中,记者偶遇一支老年骑行队正在这里休息。70岁的骑行队队长毋建国告诉记者:“洞头村环境优美,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来晋城都愿意到洞头村转转。我们已经骑行数十年了,环山路骑一圈后,就是喜欢在这里歇歇脚,看看风景,疲劳都消除了。”
      为美化乡村环境,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2019年年底,洞头村引进了晋城市大洞头宸文旅公司进行村企联建,在整治村容村貌的同时,建成了研学中心、廉政教育基地、游客中心,麦田广场、儿童广场和美食广场等,特色民宿、山间小木屋别具一格,给予洞头村新的活力。如今的洞头村,是能让老百姓过上有滋有味、多彩缤纷生活的现代文明村居,已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生态旅游村。

    宜业洞头 让生态游产业兴旺

      洞头村的山坡上坐落着十四座“山间小木屋”,顺着阶梯向上看,山间的民宿一栋栋鳞次栉比,交错排列。在小木屋的观景台上,极目远眺,整个城区的全貌映入眼底。
      乡村要振兴,产业来支撑。十几年里,洞头村坚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把“村企联建”作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主抓手,通过党建引领、资本助力,走出了一条党建搭台、村企抱团、群众共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洞头村党支部与浩翔集团进行村企联建,共同研究制定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成立“晋城市大洞头宸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生态旅游产业。洞头村将所有林地和现有的25亩建设用地,作价1050万元入股文旅公司。公司利用山上林地建设山间康养民宿“小木屋”,利用周边的建设用地修建党员干部培训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设施。集体林地和建设用地的盘活进一步激发了洞头村的发展活力,让群众拿到了真金白银,看到了希望,充满了干劲。
      洞头村借助生态、文化等资源,发展“红绿金多彩产业”,丰富产业业态,推动可持续发展。借助绿色资源,发展康养民宿产业。利用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地理优势,全力发展康养民宿,租赁村民闲置房屋进行升级改造、修建林间小木屋,打造特色高端民宿,吸引大批游客休闲体验。村民借此契机,开办10余家农家乐,年收入达100余万元。60岁的农家乐老板申文龙向记者说:“以前我在玻璃厂工作,后来下岗,来洞头开起农家乐。这里人流量大,尤其是节假日期间。去年我的收入有十万元左右,我想今年的收入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
      借助红色资源,发展研学培训产业。依托红色资源,打造会议接待、农业实训、团建培训、红色研学、廉政教育、电商推广等研学培训产业,培训超3000人次。借助金色麦田,发展麦田文化体验项目。利用数字化开发了“金色麦田主题文化体验项目”,建成了一个集农耕文化传播、农业知识科普、红色主题教育、产业融合发展与集体经济增收为一体的麦田文化体验馆。
      洞头村还持续对村中旅游资源不断进行改造升级和专业化运作,先后投资4000余万元,修建研学中心、廉政教育基地、游客中心、麦田广场等11项基础设施,对村容村貌、村内景观小品等进行升级改造,为发展集体经济创造了良好环境,为村民增收拓宽了渠道。

    和美洞头 让数字化赋能治理

      数字引领,乡村智绘。洞头村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先行村,村干部李嘉诚带领记者一行人走进数字洞头智绘馆,据他介绍,洞头村的省级数字化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总投资达900万元,在全省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工作的指引下,以数字化赋能洞头村全领域,全力以赴打造场景化、人本化、绿色化和智能化的“四化”数字乡村,为全省、全市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洞头经验”。
      面对乡村治理的繁杂性,城区实施了“三防三治一张图”数字治理体系,创新开发了“数智洞头”数字化一张图,将所有数据资源整合关联,一图管全局。三防方面依托视频建设和智能化应用,开展综治联防工作;通过4台森林防火电子哨兵,全天候守护洞头村的绿水青山。三治方面,智慧垃圾桶实现垃圾不落地,引导游客垃圾分类参与率,现代化垃圾污水一体化处理站实时处理农村污水,智慧公厕加强服务感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数字治理先行示范,洞头村正用心耕耘实践。
      采访结束后,时近黄昏,记者看到不断有车辆驶入洞头村,沿街的小吃摊档也陆续坐满了人,洞头村已做好准备迎接即将汹涌而来的“旅游巨浪”。今天的洞头,用十几年的潜心打磨,绘就出一番别有洞天的乡村振兴画卷。

    本报记者裴彦妹 实习生柴诗羽

    专 家 点 评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在乡村的发展建设方面要结合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产业结构等实际,科学编制乡村发展规划,避免千村一面。洞头村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紧扣“山水田园、康养休闲”基本定位,充分发挥城郊位置优势和山水环绕地理特色,完善业态布局,延伸产业链条,采用村企联建形式,量身开发有特色化、高端化、品牌化的乡村旅游产品,探索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同时还搭上数字化快车,全力赋能乡村综合治理,将自身打造成为集田园观光、康养旅居、农事体验、研学教育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洞头村的发展,充分践行了“两山”理念,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乡村建设之路。切实保障天蓝、地绿、山青、水净,实现了生态良好、乡村振兴、村民幸福的“大美”目标。

      山西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王晓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5-09期

    • 第2023-04-28期

    • 第2023-04-25期

    • 第2023-04-21期

    • 第2023-04-18期

    • 第2023-04-14期

    • 第2023-04-11期

    • 第2023-04-07期

    • 第2023-03-31期

    • 第2023-03-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