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已是草长莺飞、桃红柳绿的4月底,晋南大地正处于麦苗起身拔节孕穗抽穗的关键时期,我省遭遇罕见强降温降雪天气,麦苗冻害和倒伏严重。
“怎样保障今年小麦稳产丰产?4.5亿公斤粮食产量能不能保障……”襄汾县委书记刘春林和农民们一样揪心,多次在全县的各种会议上提出这几个问题。
“2023年,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牢牢守住88.75万亩耕地红线,新建高标准农田2.42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4.5亿公斤以上。”这是在3月29日召开的襄汾县十七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向全县42.2万人作出的庄严承诺。
襄汾县盛产小麦、玉米历史悠久,是山西省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粮食大县: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122万亩,居全省第二;粮食总产量4.51亿公斤,位列全省第一;年加工小麦达60万吨,是“山西小麦粉加工第一县”。
百姓吃饭事最大,政府一诺重九鼎。这份承诺关系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重任;关系着扛稳全省粮食生产总量排头兵这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更关系着稳定农业发展和夯实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保障。
“为了兑现这份承诺,襄汾县多管齐下,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条多措并举提高效益的办法,最大限度保障粮食生产。产前,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强化农业生产托管试点,千方百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产中,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应用力度,持续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产后,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种粮效益,保护好种粮农民和社会化组织的积极性。”刘春林说。
着力厚实“藏粮于地”的基础力量
“粮食生产首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为了从根本上确保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科学合理用好耕地资源,我们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扶持农业生产托管、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力度等多管齐下的方式,保农田、改良田,并用集约化生产的方式,最大限度节本增效保障稳产增收,厚实‘藏粮于地’的基础。”襄汾县委副书记张振荣说。
4月的襄汾县邓庄镇涧沟村,茁壮的麦苗已进入拔节抽穗的关键时期,全村改造后的2100亩农田全部达到“田成条、路成行、渠成网、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格局,达到了耕地质量高、产量高,资源利用效率高,抗自然灾害能力强的产粮标准。
“按照小麦亩产量1000斤、玉米亩产量1300斤的最普通产量来计算,涧沟村每年产粮在450万斤以上。”56岁的村支书杨国茂一边打开手机操作着水肥一体化喷灌设施,一边很自豪地给记者算着账。他不仅是个种粮好把式,还有着深厚的种粮情节和丰富的农业科技应用经验。为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杨国茂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以党支部为核心,组织村民成立了涧沟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以每亩7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500亩,并在老村委会大院成立涧沟农机服务中心,先后购置20余台农机具及配套设备,在统一耕种防收和经营下,粮食生产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100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超过50万元。
“目前全县已开展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面积5万亩,通过服务组织让利,免费为托管农户购买保险、争取金融机构解决农户资金短缺问题等多种手段,不断延伸托管服务链,实现农资采购、技术服务、田间管护、机械作业、统一销售等全产业链条管理。”襄汾县农业农村局农机中心李跃庭介绍说。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近年来襄汾县共建成高标准农田47.09万亩,加上正在建设的3.02万亩和计划建设的2.42万亩,今年高标农田建设总量将达到52.53万亩,即将占到全部耕地面积的60%。
“通过推进数量、质量和生态一体化的高标准农田改建和扩建工程,推动了全县粮食生产方式的升级,提升了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增强了抗灾能力,有效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襄汾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张俊生说。
全面坐实“藏粮于技”的科技保障
强化科技支撑力度,加快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积极探索智能化科技化农田建设模式,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水平,是襄汾县坐实“藏粮于技”战略保障、守住管好全县粮仓的重要抓手。
种子是粮食生产的核心竞争力。襄汾县小麦种植主推晋麦47、临旱8号、中麦155、烟农1212等品种;玉米主推瑞丰168、先赢311、大丰26等新品种。在科学选择粮种的同时,通过集成推广增施有机肥、种肥同播、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实用技术,促进农艺农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襄汾县建旺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邓庄镇贾庄村,是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合作社理事长韩根柱先后被农业农村部授予“新型职业农民”、被省农业农村厅授予“百佳技能农民”等多项荣誉称号。该合作社拥有10台不同型号的植保无人机和20余台大型农机及配套机具,今年农业生产托管面积已经达到6000余亩,以飞防植保为主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辐射到周边8个村,面积上万亩,合作社年纯利润在50万元以上。
“合作社通过无人植保作业,在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上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目前,已建设小麦玉米良种繁育基地500余亩;与企业签订订单农业,试验种植甜糯玉米100余亩,引进特色黑小麦100余亩。”韩根柱介绍说。
在县农业农村局的项目支持下,合作社还在贾庄村实施了500亩集中连片有机旱作技术集成核心示范区建设,记者在核心示范基地看到,去年安装的300余套智能水肥一体化设施正在作业,田间设立的自动虫情测报系统、气象土壤监测站、高空测报灯、性诱测报仪、苗情监控系统及相关物联网平台一应俱全,智能化平台、数据可视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借助这些高科技设施落地生根。
“在有机旱作小麦基地建设项目区,严格按照农业生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三品一标’要求,重点推广优种应用、抗旱保水剂应用、机械化深松、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有机旱作技术措施,实行100%标准化生产,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100%,订单率达到70%以上,化肥、化学农药施用量分别减少5%以上,节水10%以上,产量增产5%。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并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襄汾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尉晨介绍说。
2022年,襄汾县农业农村局在3个乡镇14个村实施了总面积为2万亩的有机旱作小麦基地建设项目,除贾庄村核心连片示范区外,还打造了邓庄镇寺头村抗旱保水剂应用示范区,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
“在核心示范区的引领下,襄汾县委、县政府支持粮食生产组织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力度持续加大,全环节使用有机旱作农业集成技术模式、全县域引领绿色生产方式、全链条打造产业融合模式、全过程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目标越来越近了。”尉晨说。
倾情做稳“藏粮于民”的民心工程
位于襄汾县永固乡马村的吉祥面粉厂成立30年来,经过好几次改扩建和设备升级改造,已经从一家家庭经营的小型磨坊发展成为“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企业年加工小麦5万吨,面粉销售覆盖到6个省的十多个市,直接带动4个乡镇20余个村的3000余户种植户增产增收。
2021年,襄汾县被省粮食行业协会授予“山西省小麦粉加工第一县”的荣誉称号。据了解,全县现有日处理小麦能力100吨以上的面粉加工企业11家,日处理小麦能力约2230吨,占临汾市日处理小麦能力的50%以上。年加工小麦能力达60余万吨,销售额5.5亿元以上。部分面粉加工企业已经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和“企业+农户”“公司+基地”等多种全产业链条的生产经营模式,建立了合作化组织。所生产的专用饺子粉、面包粉、包子粉、面条馒头粉、高筋粉及各种等级面粉,销售到全国各地。目前,襄汾面粉加工企业注册的“家和襄粉”“大拇指香粉”“万事兴香粉”“恒圆面粉”“金襄福”“吉祥”等商标在省内外都享有良好声誉。
襄汾烧饼遍布京、津、冀、宁、内蒙古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襄汾饼子“晋襄酥”知名品牌带动了近2万人的“饼子大军”就业,年收入达到8亿元。
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实施优质小麦提质工程,创建“襄汾面粉”地理标志品牌,开发多元化面食产品,打造临汾市的“主食厨房”,这是襄汾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确立的粮食工作总目标。
为不断延伸小麦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积极发展粮食产业加工集群,努力创建山西面粉加工及主食糕品产业示范县,襄汾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工作领导组,由发改局、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牵头,建立粮食产业化联席会议制度。对可以扶持的面粉主食加工企业项目建立项目库,实现项目库资源的对接共享;增强粮食产业化的扶持透明度,使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确实能够帮助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项目及时得到扶持,使有发展潜力的面粉主食加工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县委、县政府将用心用力用情实施‘襄汾面粉’品牌建设:强化‘襄汾面粉’政府服务,完善可追溯体系;做强‘襄汾面粉’原料基地,鼓励引导企业建立稳定优质的原粮基地;组建‘襄汾面粉’产业联盟,搭建起信息资源共享、利益风险共担,齐头并进、优势互补的加工转化模式;打造‘襄汾面粉’区域公共品牌,建立健全全产业链条标准化生产体系,实现一体化统一经营销售;制定‘襄汾面粉’系列质量标准,形成一套从种到收到加工的标准和监督机制。让‘襄汾面粉’在全省面粉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拥有更高知名度和竞争力。”刘春林信心满满地说。
本报记者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