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治市上党区振兴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为方向,以文化旅游强村富民为目标,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积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快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步伐,率先蹚出了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振兴村位于长治上党区振兴小镇境内,总面积12.6平方公里,农业人口2309人,职工2000人,下设1个集团企业,5个子公司,资产总额30亿元,年上缴国家税收超亿元,村集体收入69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万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国家4A级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党建引领
下好乡村治理一盘棋
在全省开展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中,按照省委市委区委要求,振兴村着力构建布局合理、覆盖广泛的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创新推行了五级联包新举措,探索出党委抓大事、支部办实事、党员做好事的新路径。
振兴村始终坚持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发挥农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推进自治法治德治协同发力,形成了“党委领导、村委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治理格局。
为把乡村治理“五级联包”责任制落到实处,振兴村以党支部为单位设立了老年党小组、青年党小组、妇女党小组,每月18日为振兴学习日,每年10月18日为振兴活动日,举办乡村振兴论坛,全国百佳名村走进振兴取经学习;创新村民自治制度,规范了村干部履职行为,制定了振兴村村规民约;推行了“六制一体”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实施了村干部坐班制、村级例会制、例会排名制、末位约谈制、工作督查制和年终奖惩制,议事形式更接地气。
为了方便群众,振兴村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和综治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最多跑一次”,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根据办公职能不同,设立了党群服务室、人民调解室、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20多个村委服务站,大大提高了乡村治理办事效率,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区”。
产业带动
谱好村强民富和谐曲
振兴村原名关家村,全村村民生活在落差100米的山坡与山沟里,过着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增收难的苦日子,是一个有名的“贫困村”。以前这里是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老百姓祖祖辈辈面对“三大难”。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基石。振兴村结合实际,提出了以企带村建设新农村、以工带农壮大集体经济、以商带户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村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振兴村依托新农村建设和文化资源等优势,加快产业转型步伐,投资4.5亿元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成功打造“振兴小镇”品牌,2008年12月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借助“品牌”效应,采用公司+农业+农户的形式,建设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蔬果采摘、农艺博览等为一体的特色化休闲农业旅游区12处;同时,以游客新体验为中心,打造凸显文化魅力、欢乐互动、科技亮点的全新国潮文化项目——振兴不夜村,将上党文化、传统文化、美丽夜景及民俗演绎等有机结合,积极构建夜游、夜赏、夜食、夜购、夜宿“五夜”产品体系,有效带动景区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业态的收入,年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00余万元,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振兴不夜村成功入选2022年省级重点工程项目。今后,要继续完善不夜村二期项目,精心打造一批景区景点,坚定信心发展振兴夜经济,让游客实现乡村夜生活的全方位沉浸式体验,扩大省内二销产品特色,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
围绕群众增收,紧扣旅游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制造业,新上马振兴手工粉皮、手工粉条、手工豆腐、豆腐皮、豆干、香醋、振兴酒、矿泉水、葵花油、小米、小杂粮等二十余个品类。目前,振兴村已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振兴村仅用3年时间,村集体经济产值就达到了2000多万元,使得村内及周边富余劳动力1000余人就地就业。
昔日的贫困村一跃成为上党区经济发展的示范村;由集团企业投资建设中药种植基地和设施农业,提高农业产业增加值;按照企业投资、农民入股的形式发展商贸物流,鼓励农民投身第三产业。从2015年以来,依托振兴集团先后投资8.5亿元,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新农业改造、新农民教育和乡村旅游。从2017年以来,连续为五村千名老人重阳慰问,为西村、西火修路,公益事业累计投资达到1.56亿元。
生态发展
唱好青山绿水一首歌
在生态振兴上,融入生产、便利生活、注重生态,“三生”同步建新村。护绿与植绿并重,突出山水相依的生态美。实施了三大绿化工程,一是山坡植绿工程。规划建设了“五个千亩”种植基地——千亩干果经济林种植、千亩道地药材种植、千亩小杂粮生产、千亩花卉培育和千亩有机蔬果种植,既实现了山坡绿化,也催生了绿色经济。二是身边增绿工程。对村内主干道路、大街小巷全面绿化,并建起牡丹园、芍药园、月季园三座花卉园,村里及周边绿化总面积达到2000余亩。三是庭院披绿工程。振兴村大力倡导庭院绿化,为村民提供葡萄及藤蔓植物幼苗,并免费指导种植。目前,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62%,人均绿化面积35平方米,绿化总投资达到6500万元。
规划与功能同步,突出中西合璧的建筑美。农户实现了学业医疗保障化、日常做饭燃气化、冬季取暖供热化、用电照明光伏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统一供热、统一供气、统一供水、统一供电,通网络宽带、通数字电视、通程控电话的“五化四供三通”目标。
保护与恢复并举,突出古今对话的和谐美。为确保农耕文明的记忆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新村建设中,坚持保护与恢复并举,将一些相对完整的古建院落保护下来,并对一些重要历史遗迹进行了恢复重建。目前,振兴村共保护恢复古建院落9处,旧址重建融佛儒道三教合一的槐荫寺一座,新建具有北方民居特色的茅草屋三处,新建极富古典风格的振兴坛和振兴阁两处。并将古建院落和新建民居开发为民俗酒店,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传承,在传承中超越其价值的目的。
以人为本
打好教育发展融合牌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支撑。乡村振兴宏伟蓝图的绘就,既要有思想素质高、带富能力强的“领头雁”,也要有懂技术、爱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
振兴村坚持“突出重点、按需引进、以用为本、高薪聘请”的原则,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敞开大门,选贤任能。凡录用的中层管理干部全部入住人才公寓,带家属的优先为其安排工作,有子女的免费在振兴学校就学。用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强劲的发展势头留住人才,截至目前,吸引乡村振兴各类人才136名。
由振兴集团先后投资1.6亿元,建成九年一贯制寄宿振兴学校、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和振兴职业高中。在高水平实施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先后成立了长治职业技术学院振兴分院,长治市中小学研学基地。将抓住乡村振兴的时代机遇,围绕办一流乡村教育的目标,抢占产教融合的高地,力争在五年时间内,把振兴小镇办成“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匹配,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相衔接,课堂教学与户外实践相融合,学生毕业与学生就业相同步”的富有振兴特色、彰显人才优势的全市一流、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教育名镇。
振兴的昨天,敢想敢干建新村。振兴的今天,先行先试创新区。振兴的明天,再接再厉谱新篇。“无论是在昨天的创业阶段,今天的发展阶段,还是明天的跨越阶段,振兴人建设乡村振兴的初心始终没有改变,就是让村民变工人,让工人变股民,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乡村都市化。”上党区振兴新区党委书记牛扎根如是说。
本报记者赵跃华 何海亮
专家点评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美乡村”超越了以往的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改善为主的乡村建设,是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更多强调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村基础设施普惠均衡,基本公共服务公平可及,逐步具备现代化生活条件,构建城乡均质均等的生活品质,为乡村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上党区振兴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现代化气息农村城市化山庄,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全覆盖,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普及,村民们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乡村振兴战略,振兴村恰如其名,要在希望田野上,创造美好生活的榜样;乡村振兴道路,振兴村正当其时,要在绿色发展中,建成乡村振兴的典范。
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孟俊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