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版:特别报道

枣岭:黄河岸畔的生态发展样板

  • 枣岭全貌。

  • 老君庙(师家滩村)。

  • 枣岭村文明实践站志愿者服务风采展示。

  • 清长城遗址(小滩村段)。

  • 黄河老村。

  • 驮涧村高密度养鱼区。

  • 驮涧村跑道养鱼体系。

  •   吕梁山南端,黄河中游。群山连绵,层峦叠嶂,草木葳蕤,山乡宁静,这里是山西乡宁。枣岭乡位于乡宁县西南部,与黄河紧紧相依,黄河流经乡宁县的21.6公里全在枣岭境内,隔河与陕西韩城相望,属典型的黄土残垣沟壑区。
      枣岭沿黄沿边,温差较大,土地相对肥沃,具有发展“特”“优”农产品的天然禀赋,再加上多年来政策赋能的优势,枣岭的苹果、花椒、翅果、核桃等产业都是在上级扶持下发展起来的,目前拥有苹果2万亩,花椒3.5万亩,核桃1.3万亩,翅果1万亩,农民人均林果已经达到了2亩,仅苹果花椒两项为全乡人均收入贡献达到1万元左右,枣岭农民因为发展林果业得到了实惠,积极性非常高。2019年枣岭乡获得国家级农业产业发展强镇项目的扶持,当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园区+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让枣岭的产业加速迈向园区化、品牌化和现代化,链条在延伸,附加值在提高,农民收入在增加。
      枣岭乡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师家滩村沿黄优美风光和清长城遗迹、禹王庙、瞭望台、史家沟杜家大院、掷沙村万宝山等历史文化遗迹。2022年,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枣岭乡致力于构建驮涧生态农业公园、史家沟老君庙、师家滩餐饮垂钓休闲、黄土地质灾害科普馆一日游消费圈,保护村落传统风貌,坚持开展物资交流、文娱比赛、消夏晚会、传统庙会、花椒节、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深度挖掘浓厚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凸显文化特色,打造黄河沿岸特色旅游品牌,走出乡村文化振兴新道路。
      5月30日,记者一行人深入枣岭乡实地采访,感受乡村振兴的时代风貌,品味美丽乡村的独特魅力。

    鱼跃龙门:生态样板区特色产业兴

      驱车沿山盘行,到达驮涧村的山顶是正午时分。盛夏的灿烂阳光下,远处水面波光粼粼,近处用连翘围植而成的巨大迷宫占据了大半山谷,旅游公路蜿蜒盘旋直通远方,黄河生态样板区的美景尽收眼底。
      驮涧村位于枣岭乡河谷地带,紧邻黄河,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和自然风光。近年来,驮涧村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水产养殖和生态旅游业,推动当地经济转型升级,这里也是枣岭乡的产业重心。因其产业基础好、一二三产业融合度高,集体经济发展动力强劲,先后荣获“山西省生态村”“省卫生村”“全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示范工程”“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省级示范农家书屋”“市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
      为全面提升和优化乡村振兴整体水平和产业结构,村党委组织积极与上级职能部门沟通,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因地制宜,全力打造黄河生态样板区。首先,实施了寨子至驮涧,驮涧至沿黄旅游公路主线接通工程,其次,由于距黄河直线距离仅5公里,可以直接引进黄河水,具有先天发展渔业养殖的立地条件。此外,又与神农集团通力合作,提供技术设备支持,发展黄河鲤鱼特色水产养殖产业。目前,驮涧村渔业养殖分为两部分:高密度养殖和跑道养鱼。高密度养殖是高效的科技养殖模式,通过一系列水处理单元将养殖池中产生的废水处理后再次循环回用。该项目投资约100万元—150万元,养殖的鱼类目前有鲈鱼、澳洲宝石斑、红鲷、鲑鱼等,从鱼幼苗到成年鱼大约6个月左右,一年可产出2轮鲜鱼,以市场价估算年利润可达30万元。跑道养鱼则是利用动力学,通过增加动力设备,借助外力推动池塘内的静水,变成循环的微流动水,从而达到调节净化水质、改善池塘水体环境、提高饵料利用率、促进鱼类生长发育的效果。总投资约150万元,共有4条鱼槽,每槽能养殖2000尾左右。驮涧村把养殖黄河大鲤鱼作为群众致富的新兴产业来抓,通过统一苗种供应、统一饲料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养殖标准、统一品牌销售、统一保价收购的“六统一”模式,让黄河鲤鱼真正实现规模化经营。项目完成后,年可向市场提供鲜鱼180吨,通过特色渔业养殖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驮涧村党支部书记李金玉表示,驮涧村从壮大村集体经济入手,上抓“产业生态化”,下抓“生态产业化”,目前已形成“生产+加工+科技”的产业链条,下一步,还将修复乡村生态环境,完善旅游路线,深度挖掘乡土文化及生态文化,树立驮涧文化旅游品牌,将驮涧村建成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及生态振兴示范村,实现“家家是民宿,院院有盆景,人人来参与,处处皆生态”的美丽愿景。

    黄河古渡:传统古村落文旅融合游

      顺着沿黄公路,记者继续前行,第二站是枣岭乡的文旅重心——师家滩村。丽日当空,站在黄河岸边,凝视着波涛滚滚的黄河,声音如雷贯耳,有千军万马冲锋之势。而这厚重的黄色,更为她增添了一份磅礴之美。
      师家滩村紧邻万宝山景区,位于县城西部的黄河边,上衔壶口、下接禹门,“北连孟门九河之蹬,南接龙门金鲤化龙”,海拔385.1米,是临汾市的最低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拥有沿黄优美风光和清长城遗迹、禹王庙、瞭望台、古院落、古码头等历史文化遗迹,民间还有“大禹治水”“李闯王过黄河”“衔壶口接禹门”等故事传说。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曾是抗战时期抗击日军的前线,保留着多处革命战斗遗址,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真实可靠的素材。
      作为黄河流域的一个传统古村落,师家滩村紧紧把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机遇,按照“旅游+”思路,做大拳头景区,打造特色小镇,利用沿黄公路铺设与贯通大好时机,因地制宜投资建设旅游示范村。
      村党支部书记师开军介绍说,村里计划投资102万元建设沿黄护河堤坝基础设施;投资17万元进行绿植种植,打造美丽庭院;投资181万元建设沙滩赛车、少儿沙雕艺术区、体能拓展训练基地、古槐许愿池等设施来丰富游玩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将师家滩村打造成一个集黄河生态观光、历史遗迹游览、餐饮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旅融合特色旅游示范村,让游客“停下来,走进来,玩起来,吃起来,带回去”,有序带动农家乐,特色石窑住宿、土特产销售,绿色采摘、休闲垂钓、户外露营等项目发展,助力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加村民收入,依托黄河区位优势,讲好黄河故事,走好转型之路。

    五账闭环:自治新动能和谐乡村美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必须要夯实乡村治理根基,把握好乡村治理关键环节。
      走进枣岭村最繁华的街道,一栋通体灰色的二层小楼矗立在村子的中心地带,这就是枣岭村文明实践站,记者在这里看到了文明乡村百姓生活多姿多彩的一面。文明实践站包括:日间照料中心、图书阅览室、书画间、休息区等。由枣岭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实践站站长,统筹协调、人员培训、运行实践等工作,着眼实际,落点居民需求,围绕党的政策理论、文化生活、移风易俗等文明实践内容,或结合主题党日等内容开展活动,发挥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传承、服务群众的作用。图书室里不少村民正在围桌读书,记者随即和他们闲聊起来,王大婶高兴地说:“自从文明实践站建成后,我和老伴有空就会来翻翻书。虽然生活在农村,我们思想却不落后,要得跟上时代,就得多多学习。”李大姐在一旁频频点头,她说:“有了文明实践站后,没地方玩的时候,我就带孩子来这里,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创新示范乡村治理新路径,枣岭乡着力在数字乡村、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方面大胆探索,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特色样板。枣岭乡可涧村地处乡宁县西南端,区位优越。村里建设项目紧紧围绕“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打造核桃、花椒种植基地,通过资源整合、农旅融合等方式,依托产业发展和交通优势,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2022年可涧村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打造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可涧样本”。先后荣获“山西省卫生村”“乡宁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近年来,可涧村党支部坚持群众需求导向,将基层治理内容与“五账闭环”工作法相结合,通过动态收集建账、民主协商议账、逐项落实销账、公开透明晒账、常态考核评账“五账”操作,形成闭环,紧密关切群众所需所盼。截至目前销账18件,其中惠民工程5件,矛盾纠纷3件,民生实事8件,安全隐患2件。
      枣岭乡创新乡村治理路径,在全乡范围内推行的“五账闭环”工作法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枣岭乡党委副书记刘占龙,向记者介绍了“五账闭环”的具体工作方法:围绕乡村两级的大事难事,通过动态收集建账、民主协商议账、逐项落实销账、公开透明晒账、常态考核评账“五账”操作,形成一个闭合圆环,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动态收集建账,一是“三会”制度听民需;二是“接访”制度察民意;三是“包联”制度访民情,聚焦百姓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收集上级反馈移交的诉求和建议。民主协商议账,一是党组织研判“定调”。二是两委协商“定策”。三是村民议事“定案”。将村“两委”集体形成的销账方案交由村民议事会讨论决策,从根本上保证议决事项方向正确、群众认可、方便操作,保证议定的事项公开民主、阳光透明。逐项落实销账,一是分层分类解决。二是包案限时办理。三是强化跟踪结账。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监委会成员和民情监督员的作用,确保议定方案执行不走样,保障“账目”事项顺利“结账”。公开透明晒账,通过“三类监督”实施全方位、立体式的“晒账”,确保各类台账公开透明。首先是严格公开监督,其次是群众过程监督,最后是开展多方监督。涉及相关重大项目和专业领域的事项,除上述监督外,还邀请专业的监督机构和上级主管部门介入监督管理。常态考核评账,通过认真组织“回头看”,采取三种方式,做到有账必评、应评尽评,形成闭环管理。一是个别考评,二是实地抽查,三是集中评议。建立议事会“常态评账制度”,由村民议事会定期集中评议,邀请乡镇党委和对口帮扶联系单位参加评账,注重听取他们的点评意见,收集整理相关问题交由村“两委”纳入动态管理。“五账闭环”工作法是枣岭乡加强乡村治理、促进和谐稳定、加强农村建设的创新举措,激发村民自治新动能,进一步提升对难点、痛点和堵点问题的化解力,疏通服务群众的“末端梗阻”,让“有事大家议,治理更省力”的良好氛围成为最大亮点,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全乡目前共收集建账256项,包括惠民工程类90项,矛盾纠纷72起,环境整治33条等,已销账180余条。“五账闭环”工作法补足乡村治理短板,提高乡村治理的精细化水平,真正达到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满足农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青山座座皆巍峨,壮心上下勇求索。如今的枣岭乡,已打造出驮涧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岭上等5个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国家级产业强镇项目和省级花椒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引领,立足黄河风情特色和资源优势,以“一线四园三板块”的空间规划,重点建立苹果采摘园、发展林下经济、建立高密度养鱼等特色鲜明的产业项目;深入挖掘黄河农耕文化潜力,加快全域旅游发展步伐,探索现代农业观光、乡村旅游、讲好黄河故事、扮靓枣岭形象。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枣岭乡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践行县委“一六二”总体思路,以乡村振兴为主线,以“五区牵引”为总抓手(有机农业知名区、果椒产业特优区、转型发展示范区、生态旅游打卡区、宜居宜业幸福区)真抓实干、锐意进取,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枣岭落地见效、开花结果,奋力谱写枣岭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全力开启现代化和美枣岭新征程。

    本报记者刘桂梅 裴彦妹 实习生刘雨欣
    本版图片由李海金 李娜提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6-06期

    • 第2023-06-02期

    • 第2023-05-30期

    • 第2023-05-26期

    • 第2023-05-23期

    • 第2023-05-19期

    • 第2023-05-16期

    • 第2023-05-12期

    • 第2023-05-09期

    • 第2023-04-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