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深度报道

西流南村:水源保护区 百姓宜居地

  • 秀美的西流南村一角。

  •   出长治市潞城区一路向东,大约四十分钟车程,一个美丽乡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西流南村出现在眼前。这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小村,处于国家一级水源辛安泉保护区范围,素有“长治生命泉、上党小江南”美誉。
      近年来,西流南村抓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契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承接各种项目,举办各类活动,使古老村庄焕发出蓬勃生机,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征程上一路“狂飙”。

    让土地增值,打通致富路

      5月的西流南村,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村民个个精气神十足,洋溢着从容自信的笑容。
      “近年来,我们村发展很快,项目一个接一个,活动一场又一场,村民打工有酬金、年底有分红,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就像生活在花园里。别的村都羡慕我们呢!”西流南村护林防火员王江生,除了巡防林区,还在青葱乐园打工赚钱,每天哼着歌曲上下班。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西流南村进入发展快车道,得益于能人刘庆祥。西流南村1300余亩土地流于失管,集体经济没有支点,矛盾聚集于此。刘庆祥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后,大刀阔斧进行“分配改革”,制定了《沿河滩地改革分配方案》,通过对全村集体资源的清查,一次性收回了“失管”的土地,为集体经济后续发展注入了“源头活水”。
      村集体将收回的1300余亩土地,农户的600余亩确权土地,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入股的形式流转经营。为了充分利用好1900余亩土地,采取“支部主导、集体经营、干群参与、收益共享”的模式,除水源地保护区750亩用地及种植苗木花卉800余亩外,共同经营采摘桃园200余亩,特色小杂粮150余亩,配套生产辣椒酱、蜂蜜、红丝菜等农产品,并通过“田园采摘+电子商务+门店销售”形式进行销售。年可增加集体收入近50余万元,带动本村村民每年增加务工收入5000余元。
      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4年突破100万元以上,2022年实现收入150余万元。在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收的基础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依据《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分配明细》进行分红。已连续4年累计分红332万元,实现集体增收和群众收益双提升。
      在乡村治理工作中,西流南村党支部探索出“一卡治村”工作模式,即:党员群众积分—“积分超市”兑换—“红黑榜”奖惩。这种工作法不仅在党员内部形成争先创优的良性竞争,还巩固和提升党支部威信和形象,在村内形成“群众有事找党员,大事小情支部管”的工作格局,西流南村被评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集体经济案例还入选《全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00例》。

    建设“示范村”,提升幸福感

      走进西流南村,干净的乡间道路、精美别致的文化广场、意义深厚的故事墙绘、风格独具的历史遗存、随处可见的文明灯牌……这个将乡村的自然生态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小村,给人一种清风拂面的感觉。
      “把村庄建成花园、把花园建在村庄,把西流南打造成践行‘两山’理论的典范。”西流南村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上有着明确目标。
      村中1500米的涧沟河道成了建设和美乡村的“拦路虎”,多年来,该河道没有管理,成了垃圾倾倒、污水聚积的地方,不仅影响村容,还影响人们生活。建设宜居村庄必须从此开始,2018年,对村中1500米的涧沟脏乱河水道进行专业设计改造,清理垃圾、疏通河道、重砌河沿,两岸栽种花草树木,铺设路道,建设凉亭景观……将河道两岸打造成了“十里桃花”,旅游慢道的休闲景观渠,成为村里一张名片。
      西流南村历史悠久,古迹古址众多。西流南村结合乡村特色,对村里的古建进行修复改造,并新建了文化基础设施。2017年年初,对“西流晚渡”文昌阁进行修复;2020年,利用村中闲置的旧公社院,建成3000多平方米的民俗文化广场;2021年,在村南柏脑山上筹建了村史馆。
      在建设宜居家园上,西流南村先后投资近500万元实施了主街道升级硬化、村庄增绿亮化、污水垃圾处理净化、古建修复美化的“四化”工程,新建了休闲文体活动广场、民俗文化小广场、文旅综合服务中心等村民活动场所,实行雨污分流、垃圾转运、禁烧燃煤净化行动,西流南村大步迈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路上。
      “现在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变化,以前村中道路很窄,而且坑洼不平,如今不仅道路宽了,路面平了,而且私拉乱搭电线的现象也不见了,我们住着感觉很舒心。”谈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老党员王树德笑容满面。
      村庄颜值提升了,环境变好了,越来越多在外打工的青年纷纷回来创业。“我原本在外地打工,回来以后看到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就把根雕工作室开在家,省了房租钱,客户还比原来的多,守家在地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顺路根雕、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苗魁宁说。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长治毓芳园有限公司看到西流南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于是与西流南村村委合作,投资建设了一个兼具旅游接待、休闲游览、文旅宣传、特产展示的多功能民宿体验馆。毓芳园的入驻不仅完善了旅游项目,还增加了村民就业。村民何艳芳就在园内打工,每天收拾卫生,做做饭,一个月2000元收入。“我守家在地,既能照顾了家还能赚上钱,现在村里是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教……这都是村子发展给老百姓带来的便利。”何艳芳满脸微笑地说。
      村中心广场,是孩子老人们的游乐场。每天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玩耍,老年人或打牌、或聊天,过着悠闲自乐的生活。

    立足“水源地”,打造“游乐园”

      近年来,西流南村火出了圈。2023年正月举办了彩灯文化艺术节,抖音、快手满屏都是西流南村灯展。
      在西流南村举办各类文旅、涉农活动已成常态化。近年来先后开展主题桃花节、“十里桃林”采摘节、“硝烟散尽山花香”红色乡村骑行游、潞城区第四届农民丰收节暨农产品展销会、潞城区“庆丰收·迎盛会”丰收节暨首届大葱文化节等活动。
      “举办各类活动不仅增加了人气,提升西流南村知名度,给集体和村民带来收入。今年正月举办的彩灯文化艺术节暨乡村音乐节为例,正月十四游客量最多时超过上万人,5天增加集体收入6万余元。”刘庆祥满脸笑容地说。
      村子有了流量,村民们看到了希望。农家乐、民宿馆随之兴起。
      沿着蜿蜒的柏油路来到酒坊坡农家乐,踏进干净的院落映入眼帘的是个石头堆砌成的水池景观,清澈的水从顶部流入,池中的鱼儿游来游去。“不仅增添了院中景色,还让游客心旷神怡。”正在收拾厨房的主人刘秀云向记者讲述着水池景观创意。
      酒坊坡农家乐,这个僻静的院落却是游客观光最多的地方,饭菜可口,环境幽静,正是游客理想之所。“五一旅游节,一天收入在两三千元。”满脸笑容的刘秀云说,村子环境越来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我们的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
      的确如此,西流南村一天天变好,给村民带来无限遐想。让老百姓生活有希望、有盼头,西流南支村两委一直在努力着。
      “西流南村是水资源保护重点区域,辛安泉滋养着百万长治儿女,不适合发展养殖业和工业,但是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发展的优势。”刘庆祥在“两山论”思想指导下提出:依托“水源地”打造游乐园的构想,即以青葱乐园、民间彩灯工坊、毓芳园、文昌阁为支点,以旅游慢道为线,将现代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彩虹滑梯、露营基地、山地越野、西流晚渡等景点串联起来,把西流南村打造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慢生活体验园、游乐园。
      在乡村振兴整体规划打造时,西流南村把乡土民宿、户外露营、传统彩灯等现代流行文化要素和潞城古景“西流晚渡”、900年文昌阁传统历史文化有机融合,为游客提供不仅可以赏景、游玩,还可以提供写生、研学、培训、团建等多种服务产品,让游客有更好的体验,提升服务品位,实现全时段旅游体验,全村域旅游覆盖。
      借助“长治市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西流南村成功打造成潞城及长治地区有名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今,生态旅游业成为西流南村主导产业,老百姓在家门口过上了“工作有班上、生活有钱花”的好日子。

    本报记者赵跃华 何海亮

    专家点评

      乡村不仅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而且是广大农民群众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乡村必须实现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西流南村将村庄的规划与当地的资源禀赋紧密结合,既能有效组合各类要素投入,又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还能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尤其是该村充分利用“长治市乡村振兴示范村”项目,将“水源保护区”这样一个具有约束性指数(不能发展工业、不能发展养殖业)变成一个经济增长性指数(依托项目挖掘文化打造景区)。长治市潞城区西流南村在乡村振兴路上开创性地走出一条全新路,这个成功经验对其他地方有其学习借鉴意义。

      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 李灵芝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6-09期

    • 第2023-06-06期

    • 第2023-06-02期

    • 第2023-05-30期

    • 第2023-05-26期

    • 第2023-05-23期

    • 第2023-05-19期

    • 第2023-05-16期

    • 第2023-05-12期

    • 第2023-05-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