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把课堂搬到乡村 将服务送进大棚

——本报乡村振兴专家团在晋中市太谷区、榆次区开展线下活动

  • 专家团专家走进大棚开展现场服务。

  •   6月14日上午10点,晋中市太谷区任村乡牛许村富民农资销售点,由本报乡村振兴专家团组织举办的“线下课堂”别开生面、气氛火热。
      主讲人授课时间不长,全是专业种好菜的“干货”;听讲人相约而来不多,全是热爱农技推广的“铁粉”。
      线上开设“乡村振兴大讲堂”,线下组织“三送”下乡活动,借助“乡村振兴地头云端融”项目,与农科专家服务联动,是本报近两年“践行媒体社会责任、服务乡村振兴”一个标准的“自选动作”。
      “太谷区富民农资”是一家辐射榆次区、太谷区、清徐县等多个县域蔬菜产区的农资门店,其“合伙经营+示范先行+种植户推广”的销售模式,在基层既“接地气”又“聚人气”,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大家总觉得在实践中自己的科技知识“不够用”。
      为此,本报乡村振兴专家团专门邀请山西农业大学蔬菜专家张京社研究员前来“送课”。
      “品种多样化、集约化、智能化、标准化和机械化是当前种植蔬菜的大趋势。特别是品种的选择至关重要,这几年羽衣甘蓝、木耳菜、苦苣菜能赚钱就是最好的例证。蔬菜市场已经由‘有啥吃啥’转变为‘吃啥有啥’……”
      “种好菜关键要做好‘五好一心’,‘五好’即建好棚、选好种、育好苗、施好肥、用好药;‘一心’即用心管,核心是管理者的责任心。”
      “种菜像养娃,养好娃才有钱赚”“做好病虫害防治的核心是:前期多打药,后期不打药。”
      ……张京社讲得言简意赅,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在互动环节,“富民农资”来自清徐县的王俊香、太谷区的王翠莲等人,纷纷就手机上面留存的种植西红柿中的“疑难杂症”,向张京社现场请教。
      张京社仔细比对后,从专业的角度一一给予了答复,并特别提醒大家,“一些病害随着时间的推移是有交叉性的,只有认真做好观察记录,才能准确识别,防治有的放矢。”
      11点20分,讲课结束后,顶着炎炎烈日,张京社研究员又先后走进榆次区北田镇南张村菜农郭永红的大棚、东阳镇孟高庄王俊明的大棚,现场察看西红柿种植的情况,现场解答菜农中遇到的难题。
      在郭永红的大棚,张京社说,白粉虱不大发生,种植西红柿一般就没问题。就大家一致提出的西红柿果面总长“斑”,究竟是溃疡病、病毒病、还是细菌性斑点病作了分析。张京社指出,如果大棚内蚜虫多,就可能是病毒病。其他两种情况则需进一步观察确定。
      孟高庄的王俊明不仅是个大棚种植户,还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张京社来他的大棚实地指导后,王俊明举奋地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时代已过去,种好大棚菜,不信科技不行,农民报乡村振兴专家团的专家为我们送来了科技真经。
      “经营农资,服务永远在路上。技术服务是我们做好销售的‘附件’。农民报乡村振兴专家团把课堂搬到乡村,为培育基层农技推广‘二传手’提供了一种思路,是真心为我们农民服务。”“富民农资”负责人韩和平说。

    金建强 米玲 雷艺彤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6-13期

    • 第2023-06-09期

    • 第2023-06-06期

    • 第2023-06-02期

    • 第2023-05-30期

    • 第2023-05-26期

    • 第2023-05-23期

    • 第2023-05-19期

    • 第2023-05-16期

    • 第2023-05-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