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突然收到一部由河津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武建军同志主编的《郭村村志》。我向来爱读村志、家谱方面的书籍,因为她最接近我们的生活,其中许多东西是我很熟悉的,所以只要拿上这类读物,就爱不释手一气读完。有时读完还不由得想写几句感想和体会,比如读完《固镇村志》后思绪难抑,即刻提笔写了一篇赞扬董满元等编撰人员的小文章。
拿到《郭村村志》以后,同样也是如获至宝,马上翻开阅读。这部村志有三十余万字,由于老眼昏花、精力难支,以至于用了好几天时间才读完。初次读完,总体感觉比较平淡,于是放回书架。
近几年,我给自己安排的主要任务是书法,几乎不怎么读书了。每天不是写隶书就是临篆书,终于完成拙作两册。孩子们见我长期练书法有点累,建议先放放练字,有精力的话,可以读一读轻松一点的书,有怡情健体之效。我欣然接受孩子们的建议,暂时挂笔读书。翻遍书架,在古今经典之间,我还是抽出了《郭村村志》,这次是认认真真精读了一遍。因为建军是我表妹夫,对他的作品自然特别重视。这次精读我是带着问题去的,为什么第一次会有平淡的感觉?经过一字一句细细咀嚼,我竟品出越来越浓的味来。
《郭村村志》共二十二章,九十四节,三十余万字。从它的章节题目中,无一不是和全村老百姓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比如“人口计划生育”“婚姻家庭”“耕地劳力”“水利建设”“民营及个体企业及家庭作坊”“巷道硬化”“村民饮水”“基础教育”“卫生保健”等等,哪一章哪一节脱离了老百姓?他们这种把全体村民作为村志的主角,把村民从事的实际劳动作为主旋律,难道还不值得为他们的村志属于全体村民的良好理念叫一句好吗?我从平淡中悟到了这部村志的伟大。这是印象之一。
第二个印象是,在三十余万字的字里行间,几乎没有看到一句华丽的辞藻和所谓古风雅韵。完全是用最朴实的文字和语言,来描述波澜壮阔与史诗般的历史画面。比如1935年6月在陕北参军的红军战士王贵丰就是一位能使郭村感到骄傲的英雄,按照一般写法,应把这个人大书特书,但《郭村村志》并未为一个人而破坏村志的编撰体例,只是在既定的原则框架下,用简练的文字把老英雄的人生叙述得明明白白。重点写了他1936年入党,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负伤致残荣立二等功,1955年以正营级职务返乡务农。我认为这人绝不是只参加过一次战斗,但村志编撰者用去繁就简画龙点睛的手法就把这个人说得很到位,谁看了这段文字都会对老英雄王贵丰同志肃然起敬。另外,郭村九位同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杀敌、誓死报国,献出了宝贵生命。村志中也没有用冗长的文字展开陈述,关键是要人们永远记住杨金庆、王电文、武德运、王安泽、王如国、王志华、王九国、王成娃、王瑞等九位烈士的名字,荣耀家庭、启迪后人。
第三个印象是他们用大量的影像把值得传颂的对象都一 一刻印在村志里。既是激励今人也是给后人树立了不少榜样。我初步统计了一下,录入村志的图片共有144张,这些人涉及各行各业、各种岗位。例如郭村党支部,从1949年9月成立到2016年,一共有党员99人。这几十年间支部换届21次,村志把每届党支部成员的照片全部录入。不只是党支部,村级基层干部从村委主任到居民组长也都一样拍照附志。另外,凡在外工作的处级以上干部和县级以上劳模,以及在改革开放以后带头创业致富模范人物,文化艺术方面的名人大家,也都一一彩照存志。有的人不仅是郭村的骄傲,也是全县甚至河东大地的名流。例如王桂节女士是个接生婆,她从27岁义务接生,六十多年如一日,一生共接生婴儿五千多个。在纪念王桂节接生五十周年的盛大场合中,有联颂曰:接一代天骄风风雨雨五十载心系东西南北,解万户忧愁辛辛苦苦二十辰汗洒春夏秋冬。王桂节88岁寿终正寝。有悼联记曰:义务接生温暖千家家家有喜,婺星陨落哀传万户户户伤情。像这样的巾帼典范今日当颂、名垂千秋。还有原河津中学老师王明道、原河津县科委主任赵印立、梁伟,他们都是著名书法家。他们的作品近为河津典范,远在京城有名。
另外,他们还把村里各方面的能工巧匠,比如打铁把式、吹拉弹唱的师傅、下海弄潮的典型等等同样录入村志。因为他们或多或少、或大或小也都为郭村发展和进步做出过让人不可忘记的贡献,肖像上志也是理所当然的。
感悟最深的、也是我根本没想到的是,《郭村村志》竟然用各种表格的形式记录了全村许多平凡但又值得记忆的东西,这让我佩服不已。
《郭村村志》的第一份表格一看就把人打动了。我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过哪个村志把全村所有人都登上志。从《郭村村志》可知郭村现有姓氏111个,人口4520人。他们利用32页把全村的每个人都写进了村志。我看了这部分后,确实为之一震。像这样把每个居民全部写进村志的世间少有或者绝无仅有,应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这一做法必定让所有郭村村民拍手称赞。用他们的话说,我们村的书有我们的名字,子孙后代都不会忘记。这个村志就应该叫人民村志,因此才把本文命名为“村志属于全体村民”。
第二份表,是郭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任过副科级和获得省市县表彰过的在外工作人员。此表共列90人,值得骄傲的是,这些英才全是郭村这块古老的土地和乡亲们培养出来的精英。
第三份表更有价值。这是一份郭村历年来考上大中专学校的学生名录。我大概数了数,有250余人。其中有不少出类拔萃的高才生:王永生考上清华大学,杜红兵、武礼彬、王小娟考上北京大学,王典政考上同济大学。其他大多数被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大学、华北理工大学、华北水利电力学院等重点大学录取。从这一名录中,我们可以看出郭村广大干部群众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同时可以感受到该村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此,我向郭村村志编委一班人表示崇高的敬意!为你们心里装着人民群众,笔下写着人民群众、志上记着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真正视为创造历史的主人的高尚情操和优秀品质而骄傲。期待多一些这样的村志。
米海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