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亮点新闻

横山区:全力打造现代化羊产业链

  • 记者在马家梁村采访。华芸摄

  •   6月28日,记者在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城关街道马家梁村了解到,该村是远近闻名的养羊大村。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铺开,马家梁村养羊日趋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羊产业发展呈现出新气象,在陕北白绒山羊培育发展壮大方面,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整个马家梁村有近1500人,出去打工的少,在家养羊的多。”村民马占应说,在村里,每家每户都有数十年以上的养羊史。比他小两岁的马如华,养羊已有40多年。如今,马如华与婆姨一起养着180多只羊。“一年纯收入二十五六万元。”马如华笑道。
      马家梁村是横山区马家梁陕北白绒山羊产业园所在地。该村距横山城区4.5公里,距榆林城区48公里,毗邻210国道,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良好,正在按照“一馆一站一小区、四个中心、五个厂”的总体规划逐步推进建设,特别是在专家工作站建设中同步创建了秦创原“两链融合”试验区。目前,除屠宰加工厂和有机肥厂正在建设,线下交易市场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外,其余基本建成。
      榆林市横山区自古水草丰美,有着悠久的养羊历史和养羊文化。早在2010年,横山羊肉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正在逐步进入北、上、广、深等大中城市高端市场。此后,培育出新品种“陕北白绒山羊”,羊产业成全区的首位富民产业,也是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养殖户人均纯收入70%以上来自羊产业。特别是在今年5月份的“中国—中亚峰会”上,“横山羊肉”飘香国宴,逐步走上了国际舞台。
      横山区羊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王瑞环告诉记者:“横山区以园区建设统领产业发展,新建了占地158亩的马家梁标准化养殖小区,该小区由育种核心区、养殖示范区和饲料加工区组成。目前,小区羊存栏量为8000多只,待全部建成后,羊饲养量将达到1.2万只,每年可出栏羊5000只,其中优质种羊3000只,户均养羊收入将达到15万元以上。”
      据介绍,该养殖小区采取政府奖补、农户自筹和企业投资模式,有效带动了民间资本进入,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更多活力。王瑞环说,“养殖小区在技术上背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知名院校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站’,采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分户饲养’的模式,在保证产业规模的同时,又兼顾了个体户经营的灵活性。”
      “三产融合,走现代化之路是我们发展陕北白绒山羊产业的原则。”王瑞环说,“围绕养殖小区的建设可以看成‘二产’上的进步,陕北白绒山羊本身作为‘一产’的不断升级也很重要,这些都是相互关联的。”
      通过持续技术攻关,作为国家审定的三大新品种绒山羊之一,陕北白绒山羊具有产绒量高、绒纤维细长、遗传性能稳定、适应性强等特点,净绒率在56%以上,产重率在105%以上。
      截至2022年底,横山区羊饲养量达到280.2万只,产值达14.6亿元。建成存栏2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475家,万只养羊示范村30个,10万只以上的养羊大镇6个,注册相关商标8个。“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与洛川苹果相同等影响力的‘横山羊肉’区域公用品牌。”王瑞环对此很有信心。
      “下一步,我们将以羊产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延长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全力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横山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白银喜说,到“十四五”末,横山计划将羊饲养量控制在300万只以内,产值达到50亿元,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依靠科技创新、强化产品研发等途径,实现控量增效,形成产业、生态、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羊产业发展新格局。

    本报记者刘桂梅 史晶雯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04期

    • 第2023-06-30期

    • 第2023-06-27期

    • 第2023-06-20期

    • 第2023-06-16期

    • 第2023-06-13期

    • 第2023-06-09期

    • 第2023-06-06期

    • 第2023-06-02期

    • 第2023-05-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