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整洁的村巷街道,绿意盈盈的蔬菜大棚,古朴典雅的乡韵民宿,时尚现代的数字展馆……走进风景如画的王炭咀村,处处孕育着勃勃生机,一组组让人目不暇接的场景,印证着小山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和蓬勃发展的活力。
王炭咀村距离盂县城东7公里,全村159户、325人,村虽不大,却远近闻名。在该村数字乡村党建馆,有一面专门用于悬挂荣誉的墙,一块块牌匾紧凑排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仅国家级荣誉就有五项之多,省市县荣誉更是不胜枚举。
小乡村何以风光无限?这得益于该村近年来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为发展坐标、以绿色为发展定位、以文化为发展灵魂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换思想 换思路
让山村面貌越变越美
微雨初歇,走在轻烟薄雾、草木葱茏的王炭咀村,如入仙境。屋外绿树环绕、鸟语花香,屋内欢声笑语、其乐融融。这是村民理想中的生活家园,也是城市居民的“诗和远方”。
很难想象眼前的这个令人神往的优美村庄曾经因为无煤一穷二白。王炭咀原名“无炭咀”,意为没有煤炭的小山头。在煤炭产业迅猛发展的那些年,“没有资源就没有发展”这个落后的观念犹如一把无形枷锁,常年禁锢着百姓的思想。
直到“两山”理论逐步践行全国,沉睡中的王炭咀人才意识到守着绿水青山也可以大有作为。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动!“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发展,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成为渴望变化的王炭咀人心中的共识。
2012年,该村把人居环境整治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实施了旧村改造、绿色提质、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环境治理“四大工程”,先后硬化道路3.5公里,整修村内道路1.8万平方米;投资165万元,建设深井;完成天然气改造、旱厕改造,自来水、天然气入户率均达到100%;栽植核桃树1400亩,草坪5000平方米,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6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王炭咀村旧貌换新颜。
在这场“美丽实践”中,不断提档升级的硬件,不仅为建设美丽宜居的和美乡村注入强劲动力,也引发了群众的情感共鸣。
今年78岁的石正山是村里的老党员,说起村庄的变化,老人感触颇深:“王炭咀地处黄土坡,干旱缺水,靠天吃饭,要想发展是难上加难。党的十八大以来,王炭咀村一年一个样,村民用上了天然气,吃上了自来水,旱厕变成了卫生间,生活赶上了城里人。”
“人居环境整治前后,王炭咀村面貌的鲜明反差,以及由此带来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从根本上是发展理念的变革、发展方式的转变。”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宏告诉记者,生活环境一天天变好,尝到甜头的王炭咀人建设美好家园的干劲越来越足。今年该村进一步拓展田园花海,在3000米的景观廊道上,高密度种植了观赏花卉,打造浪漫婚纱摄影基地,既提升颜值,又创造价值。
下好环境整治先手棋,打造美丽新家园。随着村庄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王炭咀村“逐绿前行、因绿而兴”的生态发展之路愈加清晰。
新理念 新产业
让百姓钱袋越来越鼓
打好绿色发展生态牌,催生经济新业态。近年来,王炭咀村坚持规划先行,大力挖掘人文景观,培育“美丽乡村+农业、文化、旅游”等新业态,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逐步把“生态优势”变成了“民生福利”。
村里鼓励村民集聚土地、人力、技术等资源,联合起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一方面对腾退出来的土地进行集中连片整理,将300余亩土地作为村集体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建设会议培训基地,带动村集体直接增收100余万元。另一方面,通过股份合作社将村集体、农户手中的土地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集中流转、联动经营,农户不仅增加了土地流转收入、离地务工收入,还可以选择参与果蔬园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我们村是少有的把全体村民的土地流转回来统一规划发展的村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主任石宝忠说。
2018年,村集体依托自然环境和特色产业,制定了建设核桃文化产业园、田园花海观赏带和农乐创享区、山地运动区、休闲度假区和民俗文化展示区的“一园一带四区”五年发展规划,让村里的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功能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更加完备。
“这几年来王炭咀休闲度假的人是越来越多,很多城里人一到周末就会带着全家老小来我们这儿住上两天。”张宏饶有兴致地带记者参观村里的变化,“看我们这个‘栖梦’民宿,能住四人,一晚上800多元,周末想住还得提前预约呢。”
高颜值、高收入,也为小山村聚集了高人气。
在北京打工八年的本村年轻人石必文回来了,不仅当选了村委副主任,还经营起村里的核桃油厂。石必文自信地介绍自己的产品,仅一个核桃油双胞胎礼盒就能卖到将近300元,不仅延伸了产业链,还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嫁到外村的本村姑娘石梅,辞掉了城里超市的工作,回村当起民宿保洁员,说起一天100元的工资,高兴得合不拢嘴:“挣得一点不比城里少,还离家近。”
村里最有见识的老党员石正山看着村子一天一个样,也急忙唤回孙子石星亮,在外开了眼界、长了见识的他,不仅回村当上了村干部,还在村里安了家。
50岁的本村村民石庆忠,在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从一个“技术小白”变成了村里设施农业的“扛把子”。在他的管护下,今年村里的樱桃大棚喜获丰收。宝石般樱桃挂满枝头,80元一斤的高价都阻挡不住游人采摘的兴致。据估算,仅此一项,村集体就能增收50万元……
“以生态立村,用生态致富的路子,王炭咀村算是走对了。生态账和发展账一起算,不仅开辟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空间,而且极大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石宝忠说。
树新风 树正气
让文化氛围越来越浓
在王炭咀村的中心位置,坐落着一个通体由玻璃打造,富有现代气息的立方体建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我们村去年4月新建的数字乡村党建馆。”张宏边介绍,边带记者进入馆内。只见展厅上方正中央高悬黄色党徽庄严肃穆,980平方米的展墙和200余件实物,陈放有序,分五个主题用讲故事的语言、老百姓的视角、数字化的维度,全面真实地再现了当地农村的发展变迁。变硬性推广为潜移默化,这仅仅是王炭咀村塑造新型乡风文明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王炭咀村以树立乡风正气、增强乡土自信、夯实文化根基为宗旨,深入开展了一系列意义深远文化活动。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在全村积极培育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率先建成盂县第一个廉政文化长廊,营造清白做人、干净做事的廉政文化氛围;打造百米道德文化墙,教育引导群众珍惜新生活,幸福不忘本。连续举办三届文化旅游节等系列群众性文化盛会,积极探索传统韵味和时代气息相结合的乡村文化体系,为新时代乡村振兴铸魂赋能。
2021年村委换届,走上支部副书记岗位的张宏,带着满腔热情投身乡村振兴。那时,她心里和美乡村的样子就是:“生活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便利、特色产业兴旺,让村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百姓富,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田园牧歌新画卷,看醉了八方游客,温暖着小村百姓。从村庄环境建设到农村全面发展,让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王炭咀村走上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康庄大道。如今的王炭咀,无论男女老少,都不遗余力建设着家园,振兴着家乡,绘制着属于他们心中和美乡村样子。
本报记者曹鑫 实习生帖清修
专家点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擘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图景。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就是要转变思路,开拓新路,敢于打破旧观念,探索发展新模式,深刻领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向往,真正做到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生产,以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实绩造福于民。观念一变天地宽。正如王炭咀村村干部所说:“以生态立村,用生态致富的路子,王炭咀村算是走对了。生态账和发展账一起算,不仅开辟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空间,而且极大增强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王炭咀村“立足绿水青山,共筑金山银山”的发展实践,无疑是新时代“两山”理论的生动注解。
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二级教授、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中国食用菌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山西省食用菌协会会长 常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