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综合新闻

赤牛坬村的乡村振兴故事

  • 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演出现场。

  •   一场持续68分钟的原生态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炫目的光影,演员全部是地地道道的赤牛坬农民,他们把生活中的耕种、打夯、娶亲、祈雨……这些祖祖辈辈生产生活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再现,原汁原味再现了陕北人民生生不息的耕作场景。表演团成员现在有130多人,都是50岁以上的农民,最大的92岁。
      村里广播一响,村民们就呼啦啦地换上演出服,出演陕北农民生活劳作的真实场景。演出期间,他们就站在山峁峁上、圪梁梁上本色出演,用歌声和舞蹈真实再现了打夯、纺线、推碾子等过去的生活场景。演出结束后,他们又呼啦啦地散去做自己的活计。
      6月30日,记者在“中国美丽乡村”陕西省佳县赤牛坬村了解到,《高高山上一头牛》实景剧以该村的奋斗历程为原型,讲述了村民们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通过艰苦奋斗,将一个自然条件恶劣,资源极度匮乏、思想观念落后、生活困难的古老村落,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故事。年出演可达170余场。
      “一场演出能给25元,一般人多的时候演两场、人少演一场,没有演出的时候就去地里干农活,家里还种的玉米、谷子、黄豆、洋芋,也不多种,够吃就行。”67岁陕北老汉高振荣既是演员也是农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近年来,赤牛坬村搭乘乡村振兴的东风,大做“旅游”文章。除了打造出国内首部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生态实景演出,还充分挖掘“老物件”“老窑洞”“老农民”的文化潜力和价值,收集黄土文化遗存物品,将村里废弃不用的老窑洞统一进行改造,建成展区6个、大小展室68个、展区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馆内展品15万余件的陕北首家村办民俗博物馆。
      记者在民俗博物馆里,见到72岁的高思茂身穿赤牛坬的文化衫、手持一根自制的竹竿小黄旗,向游客讲述着展馆里的老物件,朴实生动的讲述引来游客的赞叹。
      高思茂说,他从2015年开始担任村民的讲解员,在将近十年的讲解员生涯中,从来不背稿。老物件在他的描述下仿佛活了起来,带着游客穿越回过去的年代。现在,高思茂每天穿梭在村里的各个博物馆间讲解,让更多的人了解陕北民俗文化,把陕北文化传遍全国各地,让每个人都记住乡愁。
      如今,赤牛坬村成功创建全国AAA级旅游景区,获得“中国美丽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等称号。全村有90%的农户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到乡村旅游,户均旅游收入达12500元以上。
      除此之外,村民联合成立榆林市大美乡村旅游有限公司,2022年度分红人均350元,为村集体经济创收达160万元。村民兴办农家乐26家、货摊4家、游戏娱乐7家,每年农家乐户均收入在4万元以上,最高收入达8万多元。景区还为村民创造后勤、环卫、临时用工等就业岗位32个,年人均工资1.5万元。
      在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就有5万多人次到赤牛坬村,每个人只需50元的门票,就可以看到实景剧和民俗博物馆。这里的每个村民基本实现了一人一技、一家一业,逐步形成了以村民为主体、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参与推动的新型产业格局,真正让赤牛坬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本报记者史晶雯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11期

    • 第2023-07-07期

    • 第2023-07-04期

    • 第2023-06-30期

    • 第2023-06-27期

    • 第2023-06-20期

    • 第2023-06-16期

    • 第2023-06-13期

    • 第2023-06-09期

    • 第2023-06-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