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与内蒙古交界处、毛乌素沙漠腹地的榆林市榆阳区补浪河乡,以往曾是一个“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的地方。全乡80%以上的土地都是荒漠,在近百公里的风沙线上,除了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几乎见不到绿色。
6月27日,记者走进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看到的景象令人眼前一亮。
那是一片覆盖着沙柳、柠条、臭柏和樟子松的沙梁,一派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
“以前这里可不是这样,我小时候听过一个顺口溜,‘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说的就是半个世纪前的补浪河。”高艺玲笑着说。今年26岁的高艺玲原来是补浪河乡政府的一名宣传专干,曾经担任治沙连展览馆讲解员。讲解期间,一次次为前来参观研学的游客讲述治沙连的故事,她自己也被这大漠深处的传承和坚守深深感动,最终决定加入女子民兵治沙连,接任第十五任连长,走上治沙道路。
在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跟随高艺玲的讲解,记者了解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治沙防沙的“巾帼传奇”。
女子民兵治沙连距榆林城区65公里。连队的前身为“长城姑娘治沙连”,是享誉全国的后备力量先进典型单位,也是长期工作在治沙造林一线的英雄女子民兵治沙连队。现连队在编女民兵20人(均为大学生村官),常驻连队民兵13人。
目前“治沙连”满编54人。这个数字是纪念是致敬,也是一种传承。
20世纪70年代初,补浪河一带风沙腐蚀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严重,很多人迫于生计远走他乡。
为了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1974年5月14日,54名平均年龄只有18岁的女民兵积极响应“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打起背包、扛起红旗,挺进黄沙漫天的大水湾村。在风沙最为严重的补浪河乡黑风口安营扎寨,组建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的前身——补浪河公社“长城姑娘治沙连”。修渠、打井、推平沙丘,第一代治沙连队员用3辆架子车、40把铁锹,开启了治沙造林的艰难征程。
为了不让流沙掩埋种下的树苗,治沙连的姑娘们在沙梁上栽柳笆墙,用蒿草、麦草埋防沙格,控制沙丘流动。她们住的是自己搭的柳笆庵子,吃的是青稞面窝头、冷水拌炒面,每顿饭碗里、口里都是沙,半年间全连吃不上一口青菜。那段和风沙打持久战的日子极其艰苦,但治沙连的姑娘们没有轻言放弃,一心想着多栽树、多造林,誓把沙海变绿洲。
话到动情处,高艺玲有些哽咽。她说,尽管困难重重,但只要每天早上军号吹响,治沙连的姑娘们便齐刷刷地扛起铁锹出门劳动。当时大家要去15公里外的王家峁背树苗。遇到刮大风,姑娘们背着沙柳走起路来非常艰难,实在走不动了,就躲在沙窝里一起唱信天游,互相鼓劲。
艰辛的付出最终换来了累累硕果。她们坚持不懈地治沙造林,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条25公里,修引水渠35公里,打机井36眼,种植900多亩畜草、420多亩花棒等沙生植物,种植经济林、彩叶林各300亩,栽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225亩,和当地群众一道在荒滩大漠上建起一片片沙海绿洲,使昔日寸草不生、人迹罕至的茫茫荒漠呈现出无限生机。
历史长河中,50年不过是白驹过隙,但对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来说,却是一段长长的重塑家园的峥嵘岁月;先后有380多女民兵,接力战斗在毛乌素治沙第一线。她们与无数治沙前辈一起,共同创造了蜚声世界的生态奇迹——人进沙退,止沙生绿。
2020年4月,陕西省林业局公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尽管如此,已治理的毛乌素沙地仍存在“二次沙化”风险。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治沙的接力棒就这样在一代代队员中传递。高艺玲告诉我们,正如第一任治沙连连长童军所说:“我们的信念就是一定要把沙漠变成绿洲,一定要在沙漠栽上树,改变我们几代人受风沙的苦,改变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为这个信念而奋斗,只有奋斗才会有幸福的生活。”
近年来,女子民兵治沙连在征战大漠的同时,始终不忘“兵”的本色。把践行强军目标、治沙造林相结合,把军民融合与建连育人相结合,实现连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双赢”。
队伍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换茬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军地共建本色没有改变,治沙造林事业一路传承,树起了一座塞北大漠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丰碑。高艺玲说,“我们会拿好时代接力棒,一定守护好身边这片绿色。”
本报记者史晶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