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记者走进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响水镇驼燕沟村,一望无垠的横山稻田在古塞北边陲,描绘着不是江南胜似江南“鱼米之乡”的丰沃。
驼燕沟村位于无定河沿岸。行走在乡村田埂上,俯身望去,水田中随处可见“横行霸道”的螃蟹和鲤鱼在觅食,田埂四周围起了防逃网。
65岁的村民李治保穿着齐胸的雨衣,在一块水田里捕捞螃蟹。只见他双手拉起下在田里的网兜,不一会儿就将满满一兜青黑色的小螃蟹捞了起来。
“这是我们今年刚育的蟹苗,一只只活蹦乱跳长得真好。”李治保提着网兜来到旁边的一块稻田,一股脑放了进去。密密麻麻的小螃蟹在秧苗间来回爬动,别有一番韵味。
据横山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王久国介绍,稻渔综合种养以稳粮为前提,通过“以渔促稻”,保证了水稻播种面积,稳定稻谷产量,提升稻谷价值,同时增收了优质水产品。真正做到了“稻因渔而优、渔因稻而香”。
作为横山区近年来大力发展的特色农业之一,稻田养蟹充分利用稻蟹互利共生的关系,以“种稻不施肥,养蟹不喂料”的纯生态种植、养殖方式,达到一水两用、一季双收目的,改变了传统稻田的单一种植结构。
横山区无定河流域生态优美、飞鸟翔集、稻渔共生,被誉为“塞北江南”,是首开陕西稻田养蟹先河的地方。
据了解,榆林横山无定河畔是陕北水稻的主产区,水稻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5万亩左右。近年来当地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突破4万亩。通过稻田养蟹,一水两用,一地双收,亩均增收800元左右。养殖企业从1家扩展到34家,全年成蟹产量10多万公斤,蟹苗产量30多万公斤以上。目前,该区基本建成一个集稻田画、科普、休闲农业、稻渔新品种(稻鱼、稻鳅、稻鳖)养殖的示范园。
得益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横山区在提升农业产业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效益也日益凸显。“稻渔综合种养建立了良好的生态关系,稻田为蟹、鱼、泥鳅等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源和栖息场所,蟹、鱼、泥鳅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大大降低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有效改善了稻田生态环境,保护了无定河两岸的生物多样性。”横山区水产工作站高级工程师郭宏强说,今年,横山区充分围绕无定河两岸盐碱地做文章,通过试验养殖海水蟹,有效改善利用盐碱地,将无人问津的盐碱地“变废为宝”,助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这种发展模式,使得横山稻渔产业在陕北的特色更加明显,带动农户增收效果也更加明显。”路子选对了,让王久国信心倍增。
盘活稻蟹养殖模式的同时,横山区不断试验推广新品种,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现已形成稻蟹、稻鱼、稻鳅、稻小龙虾、稻鳖共作模式。2022年,试验示范稻渔综合种养40亩,稻鳖综合种养40亩,稻鳅综合种养40亩。
本报记者史晶雯